Phone: Email: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2024-10-13 09:00:47 44

26《开国大典》教案设计 第1篇 开国大典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本课教学设计重在通过自读自悟,勾画批注,合作学习,展开想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方法使学生感悟文本内容,体会参加开国大典的人民群众激动、兴奋、自豪的心情,领略毛泽东的伟人风采,同时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通过比较句子,体会并掌握文中用词的精妙;通过快速读、细读、品读等的学习活动,训练学生略读、精读、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搜集有关开国大典的资料。(2)制作多媒体课件及准备图片、视频资料。2.学生准备:(1)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2)搜集有关开国大典的图片、文字资料。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进入情境,兴趣阅读 1.教师板书:1949年10月1日,北京,开国大典。 2.请同学们用以上内容说一句话。请在“开国大典”前加上一个词语。 3.教师简介文章背景资料(也可以让学生畅谈):194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祖国的生日。在中国共产党和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的压迫,翻身得解放,当家做了主人,过上了幸福自由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上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课文来了解当时的盛况。 4.教师板书课文题目。 设计意图:由于本课内容距离学生比较远,学生体会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开课伊始利用三个词语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开国大典的隆重和盛大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借助资料的引入为下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交流并自学生字、新词。2.教师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1)给词语注音。 城楼、檐下、庄严、典礼、擎着、毛泽东、电钮、瞻仰。 检查时注意让学生说出字的读音、部首、字义和组词,这个字哪处易写错。 (“擎”应读qínɡ,不要读成jínɡ;“钮”和“聂”的声母都是n;“诞”应读dàn,不要读成yán。)(2)教师引导学生说说重点词语的意思,例如:“开国大典、城防部队、迎风招展、肃立、汇集、排山倒海、瞻仰”等,并用“肃立”和“瞻仰”各说一句话。 3.指生分段读课文,师相机正音。 设计意图:字词教学应从字音、字义和字形三方面进行有重点的点拨,扫除生字、词语的障碍,奠定基本的学习基础。做到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本环节旨在注重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三、理解题目,理清脉络 1.学生齐读课文题目,说说题目的含义。重点理解“典”和“大典”。 (预设:“典”字有五种解释,即:①可以作为标准、典范的书籍;②典故;③典礼;④旧指主持,主管;⑤活买活卖,到期可以赎。本文中的意思是③,“大典”就是“隆重的典礼”。)2.教师出示自学要求。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的盛况的?(2)讨论课文描写了哪些场面?试着用小标题进行概括。(3)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和群众反应的语句,读一读,说说体会。(4)可以一边阅读一边进行批注,并质疑。3.学生交流自学情况。 (1)每个小组确定中心发言人,其他组员补充说明。(2)其他小组也可以进行补充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3)教师组织学生共同释疑。 设计意图:在按自学要求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理顺了课文层次,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这一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自学能力。 四、总结全文,指导朗读 1.师生共同总结读后感受。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总结读后的感受,让学生初步体会中国人民因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为下节课的学习作好铺垫,奠定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指导积累 1.抄写文中描写开国大典盛况的词语和句子。2.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文中比较生僻的词语,如:中央人民政府、政治协商会议等。 设计意图: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第二课时 一、影片导入,烘托氛围 1.播放影片《开国大典》片段。谈一谈哪一个镜头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促进学生与教材的对话。 2.引言:今天,我们通过时间隧道一起回到那一天,重温那激动人心的时刻。设计意图: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代替传统手段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境,激发学生情感,烘托本节课的教学氛围,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调。 二、整体感悟,情感升华(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你有什么感受?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记这些关键词。 2.学生带着疑问进行自主学习。 3.在自主研读的基础上,小组内展开交流。4.课堂练习: 开国大典于_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在首都举行,参加典礼的成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估计人数__________。会场在__________。主席台设在__________。以此掌握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典礼的成员和人数,了解会场主席台的布置情况。 (1)指名填写。 (2)说一说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预设: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来得早:早上六点多就入场。人数多:人山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秩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5.从重点词句中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引问:换成“走向”可以吗?(预设:不可以,只有“直奔”这个词能生动表现出人们当时的急切和激动的心情。)6.(课件出示)比较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1)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2)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挤得满满的,到处是举着红旗的人。 (预设:课文原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不仅写出人多的气势,而且表达出人们喜悦、激动的心情。)7.指导朗读,读出喜悦、兴奋的心情。语调适宜庄重而平直。8.练习朗读,指名朗读。(二)学习课文第二、三部分。1.默读课文,理清典礼的过程。 (1)学生自读第二、三部分,理清典礼的过程。(2)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并板书: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宣布新中国成立―→升国旗―→宣读政府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 (3)试着用“先……再……接着……”的形式,根据板书和课文的叙述顺序,简要述说开国大典典礼过程。 2.联系上下文说一说句子的含义。 (1)“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①师导学:“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什么?“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是什么意思?此时群众的心情是怎样的? (预设:新中国成立了,人民翻身做了主人,不再受压迫了,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句子点出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此时人民群众的心情是激动、兴奋、喜悦的。)师:请同学们找出带有“欢呼”一词的句子,体会每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欢呼起来的?这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追问:人们为什么激动、兴奋、喜悦?带着感情读一读。 ③课文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师生共同交流总结。(比喻、排比。)(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导学:三十万人一齐欢呼,一齐欢跃,你能想象出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吗?为什么不用“朝着”或“看着”? (3)“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学生交流对这段话的理解。 ①导学:是呀,人们的心情激动而兴奋;是呀,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无以言表的幸福和喜悦。 眼前有画面,心中有画面,就一定能读好。让我们共同向全世界宣告这振奋人心的消息吧! 指名读,男、女生对读。 读后追问: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②“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什么? (指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③师讲述:这样的宣告意味着中国近百年屈辱的历史结束了。翻开这段屈辱的历史看看,中国人民在世界上无地位、无尊严,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签订了众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压得中国人民喘不过气来。“南京大屠杀”,日本军队屠杀了我们30多万同胞。1860年,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将园内珍宝洗劫一空并付之一炬……现在,中国人民迎来了光明。此时,你有怎样的感受,想说点什么呢? 生交流感受。 ④导学:让我们一起来见证这伟大的时刻,一睹领袖的风采吧!(播放毛主席的视频)⑤师引读:多少个难熬的日日夜夜,多少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才换来了这一声响彻中国大地的宣告。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庄严的宣告——生接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⑥引读:让我们把这欢呼,这欢跃定格在我们的脑海里吧!(师生合作读)3.导学:当毛主席亲自按动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时,群众的反应又是怎样的? (1)指生回答。(预设: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2)从“一齐”中,你读懂了什么?(预设:国旗是祖国的象征,以及人们对祖国的热爱。)(3)导学:是啊,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人们怎能不脱帽肃立、抬头瞻仰?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国旗的尊敬,带着对祖国的热爱来读一读。 4.过渡: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关于毛主席言行和群众反应的语句吧!去感受一下群众对毛主席的无限热爱和拥戴吧!(生配合读)5.导学:在整个典礼的过程中,作者着重写了毛主席的言行,这样的描写叫做正面描写。还写了群众的反应,这样的描写叫做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有什么好处呢?同桌交流一下,再向老师汇报。 (预设:烘托毛主席的伟人形象。)6.感悟阅兵式的情况。 学习要求:用一两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找出描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1)学生试着用词语概括阅兵式的特点。教师总结:威武雄壮、军容整齐。(出示开国大典阅兵式图片)师深情解说。 (2)导学:人们为什么把嗓子都喊哑了,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3)播放课件。(视频播放《开国大典》中阅兵式、宣读政府公告、升国旗的片段。)7.指导朗读。注意读出人们激动、喜悦的心情。(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内容。1.指名读书,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预设: (①“两股‘红流’”指的是人民群众举着灯笼、火把游行的队伍。游行队伍一片火红,所以用“红流”代表游行队伍。)(②“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中的“光明”除了指光亮外,还象征着人民解放了,摆脱了黑暗统治,前途一片光明。)2.导学:“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如果说成“两支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走去”好不好? 学生交流。(不好。表现不出游行队伍声势之大,场面之壮观。)3.找出群众激动、喜悦、兴奋的句子读一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交流,围绕学习目标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通过比较句子,运用词语,体会并掌握文中用词之精妙,从而体会参加开国大典的人民群众激动、兴奋、自豪的心情,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同时领悟场面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快速读、细读、品读等学习活动的安排,训练学生略读、精读、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三、感情朗读,总结中心 1.指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师结语:《七律·长征》让我们领略了毛泽东作为诗人的风采,《开国大典》让我们领略了毛泽东作为领袖的风采。那么,作为普通人时,毛泽东的情感世界又是怎样的呢?以后我们再一起走进《青山处处埋忠骨》,走进《毛主席在花山》,走进毛泽东作为普通人时的情感世界。 设计意图:总结升华情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因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同时体现本单元学习内容的连续性,为接下来的学习埋下伏笔,激起学生的主动阅读兴趣。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精心设计导入。 在开篇时,我板书了三个特殊的词语:1949年10月1日,北京,开国大典。让学生说说这些词语特殊在哪里。然后用上这三个词语再说一句话,最后让学生在“开国大典”前加上一个词语。其实这样无形中就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且让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开国大典”就是为了庆祝新中国的成立而举行的隆重而盛大的典礼。 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使开国大典这一特殊事件在孩子们的脑海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也锻炼了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最重要的是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2.渗透学法指导。 教学中引导学生准确抓住重点词,体会人们因新中国成立激动而兴奋的心情。我让学生找出带有“欢呼”一词的句子,体会每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欢呼起来的,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朗读。接下来让同学们交流,彼此启发,使思想拓展,思维活跃起来。 26《开国大典》教案设计 第2篇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3、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第一段,训练学生的朗读和阅读速度。 4、体会重点所包含的情感。重难点: 1、理清文章,叙述顺序。 2、体会重点词句所包含的情感。- 谈话激情,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的10月1日是什么节日吗?那么谁又知道1949年的10月1日是个什么日子吗? 师:在旧中国,人民吃不饱、穿不暖,过着暗无天日、牛马不如的生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的浴血奋战、不懈的奋斗努力,我们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翻身解放了,从此人民当家做了主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1949 年10月1日,是我们新中国的诞生之日。这一天,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天安门广场,因为在这里,新中国举行了她那隆重的开国大典。 师: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一天,去观看一下当时的盛况吧!(播放开国大典实录) 2、学生汇报交流观后受: 过渡:有个作家把当时庄重、喜庆、热闹的场面写成了文章,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26《开国大典》(板书课题)。 3、揭课题: 开:创建;典:典礼;创建国家的重大典礼。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a、自由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自学生字。(同桌可以交流) b.反馈自学生字词情况。 正确认读生词,指导个别难写的字,解释词语,练习造句。(课件出示) 认读: 外宾(bīn)瞻(zhān)仰 屋檐(yán)擎(qíng)着 瞻仰:恭敬地看。(造句练习)书写:诞 瞻(师指导生练习)理清课文脉络。思考 a.: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 b.学生讨论。明确: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事情发生前→事情发的经过→事情发生后;按典礼进行顺序:开国大典之前→开国大典的经过→开国大典后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指导记叙文的写作顺序)(课件出示) 第1-4段:大典前 第5-14段:大典中 第15段:大典后 讲读第一部分: 过渡: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感受感受,开国大典前的场面? 1、朗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文章介绍了什么内容? 学生汇报交流。课件出示填空题。 a、开国大典于(1949)年(10)月(1)日 在首都北京举行。b、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万)人。 2、请同学们看第二、三自然带,说说会场的布置情况。学生汇报交流。 过渡:大典前,人民群众的心情是怎样的? 3、齐读第四自然段(课件出示) 师:通过刚才的阅读,同学们体会到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他们的心情怎样?从哪可以看出? 研读重点句: 生汇报交流:(早上六点钟到、清早…直奔…、五更天抹黑起床…)过渡:大典之前,文章告诉我们,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的成员,人物还有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4、比较句子,体会作者选词造句的精当。(课件出示)a、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b、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走向会场。“直奔”和 “走向”哪个词更好,为什么? (更能反映出人民群众参加开国大典急迫、喜悦的心情) 26《开国大典》导学案. 第3篇 【学习人】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学习日期】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委员、协商、外宾、诞生、电钮、瞻仰、飘拂、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学习重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自主完成,二人互查)1.看拼音,写词语。 diǎn lǐ xié shānɡ zhān yǎnɡ () () ()qí zhì xú xú shànɡ shēnɡ() ()2.选字填空。 拂 佛 飘()仿()纽 扭()扣 电()暴 爆()动()发 防 妨()碍()守 二、学习探究(阅读课文,完成问题) (一)整体感知: 问题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思路导航】: 1.我要再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课文按_____进行的顺序来写,先讲大会______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________的主体部分,再讲_______的盛况,最后讲____________。2.我要快速默读课文,和同桌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___年___月___日在___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诞生无比_______、_______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______的领袖风采。 (二)、精读感悟: 问题2:默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毛主席的动作和群众反应的语句,并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什么。【思路导航】: 1.文中作者向我们描绘了开国大典的众多场面,请你们选择你最难忘的一个场面读一读并想象当时的情景。 2.我要和小组成员合作学习:找关键词,品重点句,读一读有关的这段话,想想当时的场面,体会感情,领悟方法。 3.“大典”的气氛真热烈呀,我要通过读表现出来,并试着背诵第7自然段。 三、巩固练习(语段阅读,重点突破)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____着红旗,有的_____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1.在文中横线上天上表示动作的词。2.用波浪线画出文中的比喻句。3.用横线画出文中的中心句。 四、拓展延伸(课外连接,提高能力) 1.如果你是一名参加开国大典的摄影记者,你会选拍哪个最难忘的镜头,给你拍摄的照片配上文字说明。2.仿写一个场面 快乐的课间活动 《开国大典》教案设计 第4篇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情,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的10月1日是什么日子吗? 学生结合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已有知识。 2、过渡: (出示图片:中国贫穷落后、人们衣衫褴褛的情景。) 师:在旧中国,人民吃不饱、穿不暖,过着暗无天日、牛马不如的生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的浴血奋战、不懈的奋斗努力,我们终于翻身解放了,从此人民当家做了主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1949年10月1日,是我们新中国的诞生之日。这一天,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天安门广场,因为在这里,新中国举行了她那隆重的开国大典。 (出示图片:开国大典的情景。) 师: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一天,去看一看当时的情景,感受一下那激动人心的盛况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练习读课文,自学生字,了解课文大意: ⑴ 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⑵ 反馈自学生字词情况: 正确连线,解释词语,练习造句,找出近义词: 擎(qǐnɡ qínɡ) 檐(zhān yán) 瞻(zhān yán) 擎着:往上托;举。(造句练习) 瞻仰:恭敬地看。(造句练习) 分别找出“汇集”、“擎着”、“提着”的近义词。 2、质疑解疑: 简单问题当时解决,和理解课文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随着深入学习课文时再解决。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三、细读课文,品味理解 1、练习分段: ⑴ 默读思考: 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 ⑵ 学生讨论: 明确: 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 第1段: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 第2段:大典中毛主席宣告、升国旗、宣读公告。 第3段:阅兵式盛况。 第4段:天安门广场灯光辉煌的景象和群众游行队伍的情况。 第5段:大典结束后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 2、披文入境: 此时此刻,你就是一名参加开国大典的摄影记者,你会选拍哪几个难忘的镜头?为什么? 明确七个镜头: 大典前的会场;毛主席宣告;升国旗;读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大典结束。 3、合作研读: 请选拍相同镜头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通过合作给这些照片配上解说词(口头准备)。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熟读课文。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2、小组合作完成解说词: 将讲解说词准备成文字稿(可以结合收集的课外资料)。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快速阅读全文,说说课文大意。 二、研读交流 交流给“难忘镜头”配写的解说词。 1、交流“大典前的会场”的解说词: ⑴ 出示相关图片,小组代表解说,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从他们的解说中,你都知道了什么? ⑵ 出示填空,使学生明确开国大典举行的时间、地点、参加的人、参加的总人数等问题。 开国大典于__年__月__日在__举行,参加典礼的成员有__,估计总数__。会场在____。主席台设在____。 ⑶ 说说从他们的解说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可以从天安门广场布置和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天安门广场来参加开国大典场景来谈。 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换一个词语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出示: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体会参加大典群众的激动和热切的心情。) 2、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满满的,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体会开国大典时盛大的场景。) ⑷ 试背给你留下印象较深的语句或段落。 2、交流“毛主席宣告”、“升国旗”、“读公告”的解说词: ⑴ 小组代表解说,出示相关图片、录像。说说听了他们的解说,你有什么感受? ⑵ 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加深理解、体会、感受: 请你对比地读读下列句子,说说你的感受。 出示对比句: 1、下午三点整,会场上发出一阵掌声,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人的目光看向主席台。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体会人民群众对毛主席和新中国的无比热爱。) 2、三十万人脱帽站立,抬起头,看着国旗。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体会中国人民为从此站起来、当家做主人感到无比激动,无比自豪。) ⑶ 通过展开思维想象,加深理解、体会、感受: 请你展开想象,当听到毛主席庄严的宣告时,当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全中国人民和海外的中华儿女又是怎样的情景、怎样的心情呢? 明确:毛主席的宣布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了主人。这句话震动了全中国,震动了全世界,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激动、自豪。 ⑷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加深理解、体会、感受: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在典礼进行中,有几处写了掌声?从这三次不同的写法中你体会到什么? 当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时,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表达了人民对毛主席的无比热爱。) 当国旗升起,礼炮响起时,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会场上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表达了人民对新中国的热爱。) 当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主席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时,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表现了社会各界人士对毛主席的拥护。) ⑸ 试背你喜欢的语句或段落。 3、交流“阅兵式”、“群众游行”、“大典结束”的解说词: ⑴ 小组代表解说。 ⑵ 观看相关录像资料。 ⑶ 评价解说词: 读读下列语句,再评价哪组的解说词配写得好? ① 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挺着”是描写战士们雄纠纠、气昂昂的样子,“钢铁巨人”给人以坚强高大的印象。这句话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 ② 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抛”是描写群众情不自禁地把帽子、报纸等东西向高处扔去。“盖过”是描写群众的欢呼声之大,超过了飞机的隆隆声。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群众在观看阅兵式时,看到自己的飞机飞上蓝天时的激动喜悦的心情。) ③ 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们的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这是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快乐和激动的心情。呼喊和鼓掌是表达高兴和激动心情的形式。) ④ 天安门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句式整齐的写作特点。这样生动的描写,衬托了人们仍旧沉浸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氛之中,从侧面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人后无比幸福的心情。) ⑹ 试背给你喜欢的语句或段落。 4、交流”大典结束”的解说词: 小组代表解说: 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换一个词语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两股红流(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光明(光亮)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这也是人民群众心里的光明。) 三、回归全文 过渡:1949年的开国大典永远铭刻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岁月流转,中国的经济发展了,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富足;中国科技的发展了,我们也实现了飞天梦;中国的国力日益强大,我们也要举办举世闻名的奥运会了„„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每到她生日这一天,我们就用最真挚的形式为她庆祝! 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一次地回味那令人难忘的日子吧! 四、布置作业 1、试着体会本文用词准确、比喻贴切的特点,可以抄录有关句子。 2、收集毛泽东主席的生平资料后想一想:人们为什么对他如此地崇敬、热爱? 开国大典优秀教案设计 第5篇 开国大典优秀教案设计一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7自然段。 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 难点: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1、同学们,历史是不能忘记的,历史上的某些时刻更让我们铭记。这节课我们就再次走进新中国成立时举行的盛大的典礼。 2、观看录像,回顾中国屈辱历史 请学生谈观看后的感受 师:旧中国是人间一座地狱,人民群众受尽了痛苦、灾难和屈辱。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人民奋起反抗,终于迎来了解放,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迎来了第一面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理解庄严的宣告句子 过渡:在人们的焦急等待中,典礼终于开始了。 1、学生自由朗读 510自然段 2、请全体同学起立,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这振奋人心的歌声。播放《义勇军进行曲》。 3、正如歌曲中所说的,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终于我们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迎来了伟大的历史时刻。 4、出示句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问:新中国成立了,你此刻的心情怎样? 读好这句话。指名读、齐读 让我们亲眼来见证这激动人心的一刻。 6、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在场的30万人和全中国人民的心欢呼起来!谁来读第7节 出示句子: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指名读。 你认为哪些词最能体现人民此刻的心情。 理解欢呼和欢跃。 大家兴奋得又蹦又跳,多激动啊!谁再来读。 想一想: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还传到了哪些地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就带着这份激动再来朗读第7节 自由练习背诵 品读三次掌声句子 经受了痛苦、屈辱、灾难的人民群众,今天终于扬眉吐气、当家作主了,他们无比激动、无比兴奋。人们通过欢呼鼓掌来传递这份心情,读读510节,找找描写人民群众掌声的句子,画下来,动情地诵读。 出示句子: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会场上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有感情地诵读。 这一次次的掌声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情感? 板书:热爱新中国 理解瞻仰升起的国旗句子 当人们热爱的五星红旗徐徐上升时,人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观看? 从哪些词中体会到? 瞻仰是什么意思? 表示看的词还有很多,谁说? 课文用了一个瞻仰,你知道为什么? 五星红旗是神圣的,它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中国人民,所以说,学生读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注意站字,难道中国人曾经是坐着吗?来,回顾曾经的屈辱,把心中的话写出来。 出示: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 配乐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交流。 人民群众的这份激动、兴奋的心情在描写典礼前的部分也有所体现,请同学们自学14自然段。 1、学生自学。 2、汇报,交流。 1949年10月1日,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这是一个难忘的日子,这也是每一个中国人昂首站起来的日子,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个日子吧。 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背诵、抄写课文第7自然段。 开国大典优秀教案设计二 1.学会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典礼、协商、汇集、宣布、电钮、瞻仰、旗帜、选举、领袖、徐徐上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写出课文梗概.。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领悟本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 体会中国认人民对新中国的成了感到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板书课题,解题。 初读课文,思考课文的叙述顺序。并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再读课文,说说课文重点写了开国大典的哪几个盛大场面? 画出文中让你感受最深的语句,在旁边标注上你自己的体会,想一想表达了人民怎样的感情。 在组内讨论交流。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体会。 在品读了重点词句后练习有感情朗读。 指导书写生字词。 大典开始,写了哪三件事? 大典进行中,哪些场面最让你感动? 全班交流,同时进行批注感想 指导朗读,表现出群众欢腾、热烈的场面。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阅兵式部分。 指名读课文第5段,画出文中描写阅兵式后,傍晚时天安门广场景色的句子。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 (“天安门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只礼花陆续…………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让学生反复读这几句话,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句式整齐的西写作特点。这样生动的衬托了人们仍旧沉浸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氛中,表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人的无比幸福的心情。) 理解“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的意思?想想本文的中心思想。 学生听配乐朗读课文,回忆全文内容。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试写出课文的梗概。 仿照课文写出3个比喻句。 26《开国大典》教案设计 第6篇 fanger_4506 教学目的: 一,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结合理解课文,训练学生适当提高阅读的速度。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一,理解文章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二,训练学生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方法: 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 教学用具: 电脑课件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爱党爱国之情。 2,理解含义教深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读一读: 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然后说说课文重点写了开国大典的哪几个场面?(典礼开始,毛主席宣读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 出示影片,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场面?(出示图片) 2,谈一谈: 看过影片,同学们一定有许多想法,请各小组讨论,然后选一个代表说出来,比比看,哪一组讲得最好?哪组同学最聪明? 3,找一找: 1)请找出文章中你最感兴趣的段落,说明理由。并有感情的朗读。 2)请找出文中含义较深的句子,谈出对句子的理解。(出示句子) a“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怎么理解?没“站”起来之前是什么样子的?谁领导我们“站”起来的? b“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传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怎么理解?“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什么?“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什么?“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指什么? c“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怎么理解?“红流”指什么?“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何意? 4,再谈一谈: 刚才同学们谈得很好,能抓住文章中心。现在请同学们再看影片,结合刚才学习的课文内容,再深入谈谈你的看法。 5,背一背: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比一比。 三,复习巩固。 对照板书,总结中心。 四,布置作业。 继续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五,板书设计: 26《开国大典》教案设计 第7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4、学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清课文记叙的顺序,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请根据你以前阅读的书籍或文章,用一句话来说一说近百年来中国的现代史是一部怎样的历史。(学生可以说“辛酸屈辱”“丧权辱国”“外忧内患”等) 2、屈辱沧桑的历史终于一去不回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现在,你们就是参加开国大典的新闻记者,去抓拍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镜头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况。 2、老师羡慕你们,因为你们参加了开国大典,看了开国大典,你准备向我们介绍些什么? 3、学生交流初读课文之后的收获。 (1)分组讨论要介绍些什么,先在组内介绍一下。 (2)各组汇报交流结果,教师作适当引导。 (3)师生小结,讨论出开国大典的步骤及当时人们的心情。 三、学习本课生字。 1、出示生字,学习生字。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课前活动 1、播放歌曲《明天是你的生日》 2、刚才我们欣赏的歌曲《明天是你的生日》是为了庆祝祖国的生日而作的,再过几天就是国庆节,你准备如何度过这个节日。 3、从刚才大家的回答可以看出大家的生活非常幸福,而这幸福生活的到来要归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开国大典》来感受新中国成立的盛况。 二、讨论大典盛况(先简要复习一下大典步骤,找出自己最想介绍的一个情景,然后交流) 1、交流“宣告成立” (1)由学生介绍宣告成立时的情景。 (2)引导学生讨论两个要点 A:毛主席的宣告 (a)你觉得毛主席是如何宣告的,能演一演吗? (b)看看电影中毛主席是如何宣告的(课件演示毛主席宣告时的情景) (c)学生演毛主席宣告时的情景。 B:人们欢呼、欢跃的情景 (a)出示句子:“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起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通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起欢跃起来。” (b)你有没有向1949年10月1日的人们那样激动过? (c)你能理解广场上的人们为何欢呼吗? C:指导朗读句子。 2、交流“升国旗” (1)谁来介绍第一面国旗升起时的情景? (2)引导学生知道54门大炮齐响28响的意义。 (3)感情朗读描写升国旗时情景的句子。 3、交流“宣读公告” (1)听报告有时是一件很枯燥的事,这一次听报告是否也令人觉得乏味? (2)你能说说群众不断鼓掌的原因吗? (3)指导朗读好句子。 4、交流“阅兵式 ” (1)学生介绍阅兵式。 (2)想再看看雄壮的阅兵式吗?(课件播放阅兵式录象) (3)让学生为阅兵式配上解说。 5、交流“群众游行” (1)学生介绍群众游行。 (2)游行队伍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出示最后一句话,说说它是什么意思。 三、拓展 1、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亿万人民欢欣鼓舞,因为伟大祖国将走上繁荣昌盛的道路,你觉得人民的心愿有没有实现?(学生说祖国取得的伟大成就) 2、学生交流后课件展示建国五十多年来取得的成就,感受祖国的繁荣昌盛。 3、看了这一切,你想说什么? 4、作业(小连笔):我骄傲,因为…… 四、板书设计 开国大典 宣告成立 万众欢呼 升国旗 肃立瞻仰 宣读公告 掌声如潮 阅兵式 自豪激动 群众游行 彻夜狂欢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26《开国大典》教案设计 第8篇 生:田汉 师:是我国国歌的词作者。国歌的歌名叫 义勇军进行 i可优惠体验统一一天i一天看一天典 师:想不想听一听这国歌。生:想 出示媒体,师示意全体学生起立。 师:从这振奋人心的歌声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我从歌声感受到壮观 正如歌曲中所说的,“我们万众一心,冒着……”终于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迎来了伟大的历史时刻这就是—— 生:开国大典 师:自己读一读课题,再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联系课文的语句说说课题的意思。学生读第一自tgeumtikytu8yhtyeyer44r6464tegdfgf 地点带进来说一说。 生:1949年十月一日举行了巨大的开国典礼。师:把巨大换成另外一个词。生:隆重。 师:还可以换一个。生:盛大。 师:谁加上地点来说。 1949年十月一日,首都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上举行了巨大的开国典礼。 师:盛大的典礼。这么盛大的典礼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呢?默读,边读边思考,注意描写大典进行顺序的词句。 学生默读,教师巡视。 师:读着读着,你发现没有,作者写了哪几句?好些同学都想说。生:我找到第 生:典礼开始 生:升旗仪式 生:游行 (学生边说教师表板出相关词卡)生:阅兵仪式 师:还有呢,谁补充。 生:奏67yu86i裤头看客户观看国歌,升国旗 师:还有呢? 师:还有补充吗? 生:毛主席与大家见面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八自然段是? 生:鸣放礼炮 第九自然段呢 典进行的顺序按先后排出来? 请学生上台来排。其他同学心里和他排的是不是一样。心里和他排的一样的同学举手。 师:(指着板书)这样六个部分是组成开国大典的主体部分,我们说是大会。大会之前还写了什么? 生:写了“参加的人员”。生:写了怎样入场。 生:还写了广场u6的排列。 师:就是会场的布置,你们真聪明。师:用上表示先 典的过程,也是课文的内容。 师:这节课重点学习大会部分,是课文哪几自然段写的,再读读 指名说 生:5——10自然段 师:也是这么想的举手。 师:确实是从第5自然段开始,到10自然段结束。师:请大家细细地认真地读,想一想哪些场面深深地感动了你,哪些语句打动了你的心,快速读一读。 学生自由读书。 师:读着读着,你是圦特儿童UI否发现了我们这里的错误?(指着刚才学生排列的顺序)谁发现了?你来说。 生:宣布成立不在典礼开始的后面,在奏国歌的后面,宣布成立在第三位。师:这是一个错误 且读得也不错,谁也想把你心中的激动读出来。指名读。“这庄严的声音——欢跃起来。” 师:联系这段话中的哪些字词,你来体会一下。 生:“一齐”,三十万人一起欢呼起来,是壮观让我激动的场面。师:人数多,很壮观震撼了你。再指名读。 师;不仅人多,这声音还传到了长城内外,而且传到了—— 生:传到了大江南北。师:传到了—— 生: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生:我对一齐进行补充,还有整齐的意思,这么多人这么整齐,多难得。师:你太了不起了,又热士士对这个一齐还有发现吗? 生:一齐说明三十万人像一个人一样,说明这三十万人的心是一样的。师:此时此刻,这 佛看到了—— 生:我仿佛看到了全中国的希望。生:我还看到了全,在山村,在城市,在大江南北…… 生:我看到中国发展起来了,成了世界强国。师:此起,中国开始要发展。生:中国这头雄师醒来了。学生齐读这段话 师:你们觉得你们的朗读把此时此刻人民的激动表现出来了吗? 生:我感觉表达出来了。 生:我感觉表达得不够,这时,全中国人民是很高兴,很激动的。师:你来读、学生读 遍野……刻骨铭心的过去,真可谓暗无天日,民不聊生,旧中国成了一座人间地狱。危难之际,毛主席领导托管人你爷爷 人体艺术人员全中国人民奋起反抗,终于迎来了曙光。再来读主席的话,你会有更深的体会。 学生齐读。师:谁 日本,很不容易,感到很自豪。 生:还有反动派不让新中国成立,对毛主席进行压迫。 师;来的不容易啊,孩子们,这就是开国,这就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读。学生读 师:停,你觉得你的激情在喷发吗? 学生再读。 师:对,就带着这样的激情来感受庄严的开国大典。师:再读下去 生读“这庄严的这雄伟的声音……一起欢跃起来。” 师:还有哪一句话同样深深打动了你,哪些场面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生:第八自然段打动我,是家庭与发货呢对他温柔让他如何保护提供他5 野人人员5额u5ut有人喊567 75 567 多,谁说? 生:俯视 生:仰望 生:瞧 生:眺望 生:了望 师:孩子们课文用了一个瞻仰,为什么? 生:一般用在对神才瞻仰,五星红旗是神圣的。 师:五星红旗代表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带着这种感情读。 学生读。太糊涂他与uutrsyu6u676 646u邮寄赶回家发给就会更可靠户口和顾客会更快更好看燃油费 一好一u雨 雨u。配乐“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教师巡视。 师:好,孩子们,写完的可以说了,没有写完的直接说出来。 生: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又站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是十分强大的。生: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以前不敢抬头的中国人可以站起来了。生:五星红、眉吐气了。 生;五星红旗升起来了,中国即将成为一个世界强国了。生:中国不会受日本人的欺 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满满的,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就位。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办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 阅兵式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朱德总司令任检阅司令员,聂荣臻将军任部兵总指挥。朱总司令和聂将军同乘汽车,先检阅部队,然后朱总司令回到主席台,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的命令。受检阅的部队就由聂将军率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乐声中,由东往西,缓缓进场。 26《开国大典》教案设计 第9篇 李海鹰推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开放而具有创新活力”这就要求教师对远离儿童事业的教学内容要重组、延伸,衔接到儿童世界中去,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使其形象、鲜明,最终在学生内心强烈涌动。 结合本课教材特点,我采用“欣赏画面中入境,通读课文中排序,品读想象中生情,深度积累中拓展”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用各种方式读文,做到再度中有所体验,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浮现画面,切实体会到稳中的思想感情及作者的写作匠心。为使学生能体会文本,从中有更大的收获,我这样设计本课的教学 一、对比欣赏,激发读文热情 1、布置学生课前收集阅读一些描写近百年来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奴役的事例的书籍、文章,然后进行讨论交流。(旨意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注意培养学生收集资源的习惯、能力及资料共享的意识。) 2、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都了解我们的祖国,我们的人民近百年的苦难。如今,屈辱的历史已经过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中哦人民站起来了!下面让我们一起观赏在北京举行的开国大典的盛况。(这里运用录像,把学生和久远事件的时空距离缩短了。引起对课文人物事件的关注,激发起阅读文章的热情。学生情绪激动起来。对课文语言的感受敏感起来。 3、教师导语:欣赏着这样盛大的的开国典礼,在回忆看过的电影,你的心情怎样? 同学们的感受颇深,那我们怎样通过读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呢?作者是怎样把中国人民的自豪、激动之情跃然纸上,凸现语言外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二、通读课文,把握叙述顺序 1、出生读课文。华初步认识的字词,想办法解决,然后多读几遍 2、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想象科文介绍了那些场面?比比谁用的时间少,效率高? 交流归纳:“群众赶来参加典礼--宣告成立--升国旗--读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等内容。 3、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叙述的?你能用200字说出课文的梗概吗?嫌自己连说,再同桌合作补充修改。 三、品读语言,构建形象画面 学生在了解了文章的内容,抓住了文章主干的基础上,还要把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在脑海中丰富为一组组形象具体的画面。 1、自主品读,初步感受。 (课文通过几个场面表达了中国人民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从中选择出你认为最能表达人民自豪、激动的场面,练习朗读,读出感情,读时你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这一环节的设计旨意在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以读代讲,以思代问,并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个性化的朗读中体验读书、自我展示、自主发展的乐趣。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教师也要参与到学生的资助学习中去,就学习方法给予必要的指导。) 2、合作评读,点拨深化。 教师的点拨,容易促使外化的东西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受到文章的感染,与作者心心相印,同忧喜,共增爱,达到情感的共鸣,并能更好的理解和学习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精妙。而在师生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在读读、说说、议议等多种形式的读书交流中,培养了语感。 (1) 学生自由汇报,整体交流阅读。 (2) 教师在读中点拨,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A. 如果学生细心观察会发现,在“开国大典”的盛况中使用“欢呼”的句子比较多,让学生找出来,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每次是在什么情况下欢呼起来的?这表达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 B. 每一个场面中带有“一”的词语比较多,可以引导学生标出来,把前后联系起来读一读,体会一下会场上群众的反应。如,“步兵一个师”“炮兵一个师”可见解放军的队伍是何等整齐划一,作者对解放军的赞美,对人民军队的自豪的感情溢于言表。 在此基础上,教师激发学生想象,并抓住重点词句指导朗读,便读边评便挑战。学生也由此产生自豪、激动之情,朗读起来情绪高涨、情绪饱满,沉醉于开国大典的情境中。 (本设计失声共同品位精美词句段,感悟语言表现力,不但体味语言的思想感情,而且掌握了读懂一篇文章的方法,为今后的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落实了教学的三维目标。) 四、深读课文,达到积累拓展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比比谁独得最有感情。 2、假如你是一名参加开国大典的记者,你会选拍那几个难忘的镜头?为你拍摄的照片起个名字,并配上文字说明,可以抄写相关词句,也可以自己编写。 3、共同评选最佳小作者。 4、设计有个性的作业: (1) 我会读(有感情的品读课文) (2) 我会写(生字新词) (3) 我会积累(摘抄背诵优美句段) (4) 我会运用(运用本文的表达方法,试着以“--节日的俄夜晚”)为题写一个片断,写出夜晚焰火的形态万千,灯光的设置,人群的反应,或写写生活的“--庆典”写出参加人员,会场布置,台上表演人员的表现以及台下来宾的表现等)。 (本环节通过“介绍”“仿写”渗透写作方法,使学生感悟理解。 26《开国大典》教案设计 第10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和开国大典的盛况,感受伟人的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学习课文去感受伟人的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课前准备:教学课件,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继续来学习《开国大典》: 板书课题。出示学习板块: 复习检测知内容 品词析句谈感受 细读文本学写法 二、复习检测知内容 1、检查预习: 1949年10月1日,30万群众聚集在(),满怀()的心情参加了开国大典,瞻仰了()的升起,聆听了()宣读的政府公告,观看了(),会后举行了()。 2、我会识字、写词 课件出示本课词语。学习齐读,开火车读。在读的过程中理解:擎着、瞻仰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同时学习多音字:奔。 3、我会总结 课文按___顺序写了开国大典中的哪些场面?其中,重点描写的是___和___。奏国歌、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 升国旗——鸣礼炮——主席宣读政府公告—— 阅兵式——群众游行 三、品词析句谈感受 研读课文: 1、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开国大典,去体验新中国成立带给人们的无限欢欣,去感受开国大典的重大意义吧!请同学们浏览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记叙了哪些盛大隆重的场面?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划出关键词语。(2)交流。 (3)让一名学生上讲台把开国大典的顺序贴到黑板上。群众入场 庄严宣告 升旗鸣炮 宣读公告 阅兵式 游行 群众退场 2、哪一部分写的是大典的主要内容,这节课,就让我们先走进“典礼仪式”这个场面,用心默读课文的5—10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感受会场的气氛,把最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气氛的语句勾画下来。 学生默读并划语句。 3、交流描写掌声的语句。A、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B、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师:此时的天安门广场就是一个欢乐的海洋。 C、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师:你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气氛?(热烈) 4、同学们,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第五自然段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 如果只请你读写群众反应的句子怎么读?学生朗读。从这“一齐”中,你读出了什么?正因为这30万人拥有着不约而同的情感,才会有这不约而同的掌声和目光呀!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谁来读第五自然段? 5、谁接着读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交流第7自然段。 师:又是“一齐”。30万人一齐欢呼,一齐欢跃,你能想象出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吗?学生回答。 眼前有画面,心中有画面,这一定能读好。谁来读? “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男女生合作读。 师读: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它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听出不同了吗?通过比较学习“反复”的好处。 6、“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指的是毛泽东同志的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引读: 多少革命先烈为了这一天的到来,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英勇奋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让我们一起告慰先烈的英灵,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全国的老百姓为了这一天的到来,在黑暗面中挣扎了太久太久,让我们来告诉全国人民,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旧中国贫穷落后,任人宰割,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领土上任意践踏,新中国的成立宣告了这段屈辱历史的结束,让我们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主席的声音,播放录像。再引导学生朗读第7自然段,并试着背下来。师述:这就是天安门上升起的第一面红旗,岁月流逝,我们的新中国度过了65岁的生日。这是香港回归,这是奥运会上三面国旗同时升起,这是神州八号升天时升起在太空的国旗。在这59年里,五星红旗一次次地升起。这一面面五星红旗的升起,一定一次次激动着你的心灵。来,孩子们,拿起笔,把最使你激动的那一个场面写下来吧!你也可以像作者那样,一方面描写主要人物,一方面描写群众反应。孩子们,这一面面五星红旗升起,一次又一次向世界宣告:昏睡的雄狮苏醒了,发威了;东方的巨人崛起了,强大了。 这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升起也会成为我们心中永不褪色的记忆,那是因为,读: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此时,我们才会真正读懂会场上那一阵阵的掌声、欢呼声,这掌声,这欢呼都是因为: (读板书)新中国在今天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四、细读文本学写法 作者在记叙开国大典的各项活动中详写了哪些场面?略写了哪些场面? 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精彩的场面描写。 1、想象并描写一个开国大典的感人场面: 我来到了开国大典的现场… … 2、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场面写一段话。比如”周一升国旗”“开学典礼”。 教学反思: 我觉得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比较严密,环环相扣,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穿插的教学课件,引读提示都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每个学生都能投入到学习之中。同时,我特别注重朗读地指导,随着典礼仪式的进展,指导学生读出文中的热烈的场面以及人们的激动的心情。 26《开国大典》教案设计 第11篇 【预习要求】 1借助字典,认识不识的字,读通课文。 2阅读有关开国大典的资料。 3试着画出庆典所在位置的平面图。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导入、揭示课题。 1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这就是开国大典。 2板书课题,齐读。 3理解“开国、大典”之意。(建立新的国家;隆重的规模宏大的仪式)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随机纠正读音,学习生字。 2交流自己读资料的体会。 3展示自己画的平面图,小组读第2节讨论。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己读读课文,开国大典中的哪个场面令你很激动? 2交流读课文片段,要求读好。 教师在学生读课文的基础上加入引语,并随机板书: 入场 典礼 阅兵式 群众游行 3默读课文,找到与标题相应的小节。 交流。(1~4;5~10;11~13;14~15) 4小结: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先后顺序,记叙了这四个场面。引读。 我们先来读读开国大典进行时的盛况--“典礼”和“阅兵式”。 四重点研读,简要复述。 1开国大典包含了这些议程,出示: 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毛主席宣布新中国政府成立。 ()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礼炮响起来。 ()下午三时正,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 ()毛主席按动电钮,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阅兵式开始。 默读课文5~10节,按顺序圈出有关词语。 2讨论。(2365147) 3加上必要的连接词,简要复述。 同桌复述;交流。 4引读有关片段。 5小结。 师:每一项议程的进行,都有激动人心的场面。因为那是隆重的规模宏大的仪式。 五品词品句,感悟“隆重、规模宏大”。 1观看资料片,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感受。 2小组自学。 要求:自选一个场面描写的内容。 读读有关小节,圈出重点词。 小组配合有感情的朗读。 3交流。 随机出示有关句子:(抓重点词理解,指导诵读)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传到白山黑水之间,使全国人民的心一起欢跃起来。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头,瞻仰着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象海上的波浪。 4小结:这些句子表现了开国大典的热烈气氛,突出了庆典的庄严、隆重、规模宏大的盛况,表达了群众对新中国成立的自豪之情、热爱之情。 5引读,读出感情。 6如果你是一位参加开国大典的新闻记者,请将开国大典的过程写成一份通讯稿。 提示:客观地进行过程叙述。 简要的进行场面描写。 学生习作。 交流。 7小结。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 1.引导学生自主读文,学习生字词,读通课文。 2.了解课文大意,能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给课文分段。 3.初步感受典礼的隆重、盛大和群众兴奋、激动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审题 1.(出示课题:开国大典)读一读,你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把你所了解的告诉大家;若不明白,把你的疑问提出来。 2.指名说。 二、自学读文 1.初读课文,你觉得该完成哪些要求?(指名说) 2.出示要求: 自学要求: 1)划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想想词义。 2)把课文一句一句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划出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用“”) 3.学生自学,并拿起笔来圈圈划划。 三、检查 1.通过自学,你完成这些学习任务了吗?对照自学要求,一项一项讨论。(指名说) 1)挑几个容易写错的词写一写。再默写下列词: 诞生协商瞻仰检阅率领排山倒海吹拂 (互相检查、批改;纠正错别字: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 2)提出较难读的句、段;(指名读) 同桌比读,并用☆△表示你的评价。 2.你还读懂了什么呢? 1)文中解释课题的是哪句话? 2)还读懂了什么?(指名继续说) ①从参加的人及人数,看出什么?读一读(隆重、盛大) ②会场的布置觉得怎样?读一读(庄重、肃穆) ③群众老远赶来,那么早赶来,说明什么?读一读(热情高涨、激动、兴奋) 3.还有吗?(板书:会场大典阅兵游行) 1)看板书,对照课文,老师为什么这样写? (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 2)按以上顺序分段。 (板书:1——45——1011——1314——15) 分段时,文中有些句子已经帮我们起到了提示作用,你找到了吗?(指名说) 3)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大意。(自由说,指名说) 四、总结 1.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从文中了解了什么呢?(指名说) 2.启示下堂课内容:这样隆重、盛大的开国大典,你想不想参加?好,下堂课,让我们也跟随群众的队伍,走进会场,去感受那一份隆重、热烈的气氛。 五、作业:作业本第1、2题。 开国大典语文教案 篇2 一、学习第二部分。 1、默读课文,理清典礼过程。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升国旗→放礼炮→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 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通过分析比较,想想哪些场面写得特别详细?哪些场面写得较为简略?(领悟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写作特点。) (1)教师适时引导 (阅兵式最能体现开国大典的盛况。受检阅的部队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空军,兵种很多。) (2)联系上下文说说句子的含义,体会思想感情。 理解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毛主席的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用“庄严”和“雄伟”形容这声音不是一般的声音,它是非常庄重、严肃、雄壮、伟大的,这一宣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这声音“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说明这一宣告已传遍中华大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全国各地。“长城”、“大江”代表中国,再用“内外”、“南北”这样相对的词语,既表达了全国各地的意思,又使语言非常生动、整齐、有力。“全国人民一齐欢跃起来”,“欢跃”,欢腾跳跃。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联系下文,课文对天安门广场庆典的描述,正是“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的写照和缩影。) 看书上插图:这是董希文的著名红色经典油画《开国大典》,形象逼真地再现了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新中国诞生了的生动而宏大的场面。 指导朗读:把重点词语表达的感情通过恰当的停顿、节奏、轻重处理用声音表现出来。 自己读、朗读、齐读 指导背诵第七自然段。 理解2:“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理解3:“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因为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群众看到自己的武装那样强大,战士那样威武,用欢呼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用喊声和掌声表达着对人民军队的热爱之情。) 理解4:“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是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快乐和激动的心情。呼喊和鼓掌是表达高兴和激动心情的形式。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们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表达了人民群众对人民子弟兵无比信赖和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想象描绘的画面,带着体会到的情感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朗读(自豪,扬眉吐气) 3、体会写作方法: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 二、学习第三部分 1、齐读第三部分。 思考:从这一部分中,你读懂了什么?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了会场,典礼持续时间长。) (“两股红流”指的是人民群众的队伍,举着灯笼、火把游行,游行队伍一片火红,所以用“红流”代表游行队伍。) (“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中的“光明”除了讲光亮外,还可以象征人民解放了,摆脱了黑暗社会的统治,前途一片光明。) 2、指导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三、总结全文 六年级上册语文《开国大典》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本组的学习,你对鲁迅有怎样的印象呢?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他吗? (学生评价) 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事别13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让我们共同分享。 二、初读体会 1、自读课文,读熟读通顺。 你想给这首诗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吗?初次见面,一定要真诚:读两遍,不要忽视一个字。(检查,评价) 2、再读:仅仅准确就够了吗?还必须流畅:把每一句都读流利,再读两遍。 3、你读懂了什么?尝试理解这样几个问题: A、诗歌前四节中每节有两个“有的人”,前后两个“有的人”有什么不同呢? B、首节两个“活”与“死”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呢? 前面的“活”是指人活着,后面的“活”是指精神活着。 前面的“死”是指精神死了,后面的“死”是指人死了。 C、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三小节与第六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四小节与第七小节有怎样的联系? 三、听录音,朗读 1、请同学们听录音。 2、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个人读得怎么样? (感情处理得比较好语速把握恰当 语气语调抑扬顿挫 重音恰倒好处读出了诗歌的层次等等 读出了对前者的恨,对后者的爱……) 诗歌重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仅仅靠听朗读录音是远远不够的。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 自由朗读。 3、我们齐读这首诗。 要想更好地诵读,还必须深刻领悟诗歌内容。 下面,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读各小节,而后在班级交流心得。同学们如果能够引述课外在网上或其他传媒上获取的纪念鲁迅的文章、资料进行评点的话,就更好了。 讨论、合作、交流。 A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世界上两种截然相反的人,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的命运呢? (1)理解课文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 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幻灯补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 (2)理解课文第三小节与第六小节 【幻灯补充《野草?题辞》】“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D比人生观,比价值观:学习第四小节与第七小节 师:妄想流芳百世的人,灵魂早已死去,而“野草”生命力却极强,正像白居易所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对这两种人的回报也一定是爱憎分明的。 小结:鲁迅先生虽然已经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复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早在鲁迅逝世的那一年,臧克家就写下了《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其中有这样一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四、有感情背诵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让我们怀着对鲁迅先生深深的敬意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五、拓展 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进行反复咏叹。这首诗的前四节一连用了八个“有的人”,语言极为凝练。同学们能不能试着动笔写一写,用自己的语言将它们具体化,将“有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 互相交流 让我们看看集体的智慧能产生怎样的结晶。先请四位男生四位女生,一人说一句,不可以重复。(同学或老师评点)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同学分工协作,以各种形式,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的作品清楚地,有特色、有感情地介绍给大家。 2、展示交流的过程中,认真听取同学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并谈谈自己的独立见解。 3、通过讲讲研究专题的目的、过程、方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评价能力。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提出要求 师:学习了《开国大典》后,同学们颇有感触,为此,我们进行了拓展阅读,制定了《共和国诞生》这样一个主题学习。在主题学习中,同学们广泛阅读,认真思考,确立了自己的研究专题,并制作了形式多样的演示文稿。老师从网上看了你们的作品,觉得简直就是一个小小评论家。今天,我们不妨成立一个文学沙龙,畅谈一下你的想法。 二、展示作品 师:在前面三个过程的学习中,老师了解到有许多同学对国旗非常喜欢,现在哪一组能把自己研究的有关共和国诞生的作品介绍给大家呢? 1、请小组展示作品: 师:哪个小组研究的主题与他们不一样?谈谈你为什么要研究这个主题? 请小组同学谈谈自己为什么研究这个主题?谈完后再进行展示。(4~5个) 师:刚才同学们的展示,使大家受益非浅。从大家的展示中学到了许多课本外的知识。老师相信在大家研究的过程中,看到网上那么多的文章,一定有所感想,哪个小组能谈谈你们的想法? 2、请小组谈谈研究的感触: 师:从同学们的作品、研究后的感触,老师可以感觉到大家对共和国的诞生有种特殊的情感,你能不能用一段话来表达一下此时的心情呢? 三、反思学习过程 师:通过一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在各方面有所收获,也有所想法,现在小组先讨论一下,等一会儿请同学谈谈。 四、小组评价 五、集中评价 讨论整个活动的收获与不足。 六年级上册语文《开国大典》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作者是如何描写心理活动的。 4.了解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知道课文写了哪些事例。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盼”这一中心意思来写的,学习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思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袖、篷、缩”等15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了解课文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谜底。 【出示课件2:谜语】 “一件小花衣,真是好稀奇。太阳出来不能穿,下雨穿上最神气。”(雨衣) 2.【出示课件2】雨衣图片 教师解题:我们课文的题目是什么,大家读一下。你有没有“盼”过某些事情?把你盼望的事情和同位说一说。课文中的故事和雨衣有关,学习了课文,我们就知道是谁在盼,盼什么,愿望实现了吗?(板书:16.盼) 3.简介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铁凝,是一位著名女作家,1957年9月出生于河北省赵县,河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7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著作有《玫瑰门》、《大浴女》、《没有钮扣的红衬衫》、等100余篇、部,作品曾6次获包括“鲁迅文学奖”在内的国家级文学奖。由铁凝编剧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以及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部分作品已译成英、俄、德、法、日、韩、西班牙、丹麦、挪威、越南等多国文字。 二、检查预习,纠正指导 1.认读书写生字。 (1)“筒”与“桶”在用法上要区别; (2)“篷”与“蓬”字形区别,意义不同; (3)指导书写“嚷、酱、唇”等生字。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喧闹:喧哗热闹。 理直气壮:理由正当充分,胆子壮,说话十分有气势。 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诚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三、理清段落,概括大意 1.在理解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默读课文。联系课文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为什么以“盼”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全篇课文都是讲一个小朋友盼望下雨穿新雨衣的事情,所以以“盼”为题目。文中“妈妈送我新雨衣”“下雨没能穿雨衣”“终于穿上了雨衣”等情节都是围绕题目来写的。) 围绕“盼”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可能总结不全,教师指导学生读有关句段来帮助学生概括总结。 3.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出示课件3】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妈妈送“我”新雨衣。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写盼望下雨。 第三部分(第4—17自然段):写尽管下雨还是未能如愿。 第四部分(第18—21自然段):写“我”终于穿上雨衣。 分段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段落的划分,学生会产生分歧。对学生有道理的分段方法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四、朗读课文,体会心理 1.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读一读,读完后想一想,这段文字是围绕什么意思写的。 2.分角色用相应的语气读一读蕾蕾和妈妈对话的部分,体会这两个人物此时的心理活动。 3.你自己认为哪一部分写得最好,读给同桌听一听。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逐段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领悟围绕中心意思,掌握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写的写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指名三名学生有感情地读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并简单说说文中的蕾蕾盼什么?哪些地方看出她在盼?引导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一)第一部分 1. 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 (先写妈妈送给我一件新雨衣,再写我在晴天里迫不及待地穿上新雨衣。) (板书:妈妈送我新雨衣) 2. 课文中哪些词语写我十分喜欢新雨衣?为了穿新雨衣我做了什么傻事? (戴上雨帽,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 穿上雨衣热了一身汗) 3.“你疯啦?”说明什么? (妈妈对蕾蕾的做法非常不理解。从侧面也看出蕾蕾的做法出人意料,同时说明蕾蕾太盼望穿雨衣了。) (二)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写得很简略,也容易理解,教师可用简练的语言一带而过。 每天都在想,盼着下雨。 (板书:天天盼下雨,想穿新雨衣) (三)第三部分 1.默读第三段,思考:从全段来看,围绕什么中心意思来写的? (板书:虽然下雨了,但是没如愿) 2.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对话,讨论回答问题。 (1)作者认为什么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 (下雨天,穿上新雨衣到外面去。) (2)“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我为什么这么兴奋? (外面在下雨,我可以穿上雨衣到外面去玩了。) (3)填空后,体会作者的心情。 【出示课件5】(学生完成后先提问,然后出示答案) 我兴奋地跑进楼门,妈妈让我 ____________________ (准备听英语讲座) 还差半小时,妈妈让我 ____________________ (休息一会儿) 我想去买酱油,妈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 (她已经买了) 我说炖肉需要很多酱油,妈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 (她没说要炖肉) 我说爸爸说要炖肉,妈妈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相信) (4)“我”把雨打玻璃窗说成“敲着鼓点”可以看出什么? (雨对“我”的吸引力非常大,为我带来难以抑制的激动。) (5)“我”为什么盼着雨停下来? (让雨留到明天再下,因为今天“我”没机会出去了。) (四)第四部分 1. “我的心才又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是因为什么? (没想到又下雨了,“我”的愿望终于可以实现了,这真是意外的惊喜。) 2. “我”这次为什么会“理直气壮”? (妈妈没有理由不让“我”穿雨衣了。) 3. “小心翼翼”是因为什么? (怕弄坏了新雨衣) 4. 读课文最后一段话,你从中看出作者什么心情? (兴奋、满足、高兴) (板书:雨天帮助我,穿上新雨衣) 三、整体回顾,体会写法 (一)出示问题【出示课件6】 1. 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2. 课文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盼”这一心理活动?选出你认为最生动的两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二)学生汇报,教师指导 1. 学生汇报课件第一题,师生评价,教师指导:课文通过以下事例来写出我的“盼” (1)晴天穿雨衣,热了一身汗。 (2)“我”每天盼着变天。 (3)看外面下雨,“我”想找借口出去,穿穿新雨衣。 (4)“我”盼着今天的雨留到明天再下,那样就可以穿新雨衣了。 (5)看见雨点落在许多马路、小杨树上的样子想象出雨点落在新雨衣上的样子。 2. 学生汇报课件第二题,师生评价,教师指导:课文具体描写“盼”这一心理活动的地方: (1)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2)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 四、畅谈收获,课下练笔 1.请同学们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2.教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看到了一个急切盼望下雨,一心想穿上新雨衣的孩子。课文围绕“盼”这个中心意思,选取了好几个事例来写。我们也要学习这种写法,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 3.课下,请同学们从下面的意思中选一个,并以此为中心写一段话。 (板书: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写) 板书设计: 16.盼 妈妈送我新雨衣 天天盼下雨,想穿新雨衣 虽然下雨了,但是没如愿 雨天帮助我,穿上新雨衣 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写 教学反思: 在这段时间的学习中,我在讲解课文时,抓住课文主线进行学习,让学生通过自读、探究来理解课文。 我逐段引领学生学习课文,让学生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来分析,对学生进行词句段的训练,最后出示两大问题: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2.课文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盼”这一心理活动?选出你认为最生动的两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我引导学生先探究,然后汇报,最后教师指导,向学生讲清楚本课的重点,即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写文章要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 我认为本节课在安排写作练习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作品,互相提出建议,做好修改。 六年级上册语文《开国大典》教案 篇6 文本分析: 本文围绕“盼”字记叙了“我”因为想穿新雨衣,迫切地盼望着一场雨的到来,展现了儿童细腻、有趣的内心世界,赞美了童真、童趣,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童年的怀念之情。“盼”是文章的中心,也是情感主线,围绕着盼,作者描写了一系列小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蕾蕾纯真可爱的童心。教学本课时,教师要围绕“盼”字展开,如“盼”的事例,“盼”的心理,“盼”的环境。让学生理解作者围绕中心思想安排了哪些典型事例,感受生动、细腻的心理活动,还要注意文中的环境描写与人物心情之间的关系。学生都有过“盼”的心理,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曾经“盼”的经历去体会文中主人公的心情,感受童年的快乐。 教学目标: 1.会写15个生字,重点理解“斗篷、瓦蓝、预报、理直气壮”等词语。 2.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语调和重音。 3.把握文章的中心,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 4.关注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体会文中心理描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 了解“我”盼的过程,学习作者围绕中心安排典型事例的写法。 教学难点: 根据上下文,透过细腻的描写品味“我”的心理和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袖、篷、缩”等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斗篷、袖子、遮盖、油锅”等词语。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语言的特点。 3.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安排材料的。 教学难点 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2.把握主要内容,概括文章围绕中心思想写的几件事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感悟课题。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是《盼》。一个“盼”字带给大家怎样的联想呢?老师看到“盼”字,脑海里就浮现出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的开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他盼望的是春天的来临,经过了一个寒冬的人们,对温暖、充满生机的春天是多么盼望啊!同学们,你们是否也有过“盼”的经历呢? 2.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盼”的经历。 预设:本文的题目只有一个字,但这一个字却极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盼”的经历,盼生日、盼节日、盼望一次旅行、盼望快快长大……,学生通过谈论自己“盼”的经历,能回忆起当时的心理活动和情感,为全文的学习奠定感情基调。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 铁凝 1957年生,当代著名作家,河北赵县人。主要著作有小说《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麦秸垛》《哦,香雪》《孕妇和牛》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总计300余万字。散文集《女人的白夜》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春片最高奖。电影《红衣少女》获1985年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优秀故事片奖。部分作品译成英、法、德、日、俄、丹麦、西班牙等文字。 本文《盼》最早收录在铁凝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夜路》当中,这本书出版于1980年。 2.学生自读课文,标自然段序号,勾画生字新词,自学生字新词。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区别形近字并组词。教师提示易读错字、易写错字,整理特殊结构的词语。(课件出示生字) 袖筒 斗篷 缩着 疯了 瓦蓝 厚墩墩 甩打 叫嚷 吱的 酱油 蒜薹 炖肉 嘴唇 蹦出来 楼梯 ◆需注意的字音: “缩”和“蒜”是平舌音;“甩”和“唇”是翘舌音;“篷”“疯”和“蹦”是后鼻音。 ◆需注意的字形: 易错字:“唇”是半包围结构,不要写成上下结构。 辨字:篷—蓬 嘻—嬉 甩—用 锅—祸 (2)理解词语。教师说词语的意思,学生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词语。 ①拟声词,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窸窸父) ②用言语、行动逗弄对方借以取乐。(逗引) ③状态词,形容很满。(满满当当) ④理由充分,因而说话做事有气势或心里无愧,无所畏惧。(理直气壮) (3)整理文中特殊结构的词语。 ①AABB式: (窸窸父 安安静静 满满当当 瓶瓶罐罐) ②ABB式: (凉冰冰 沙啦啦 厚墩墩 明晃晃 静悄悄 甜丝丝) ③ABAB式 (瓦蓝瓦蓝 滴答滴答) 预设:课文中ABB式词语特别多,读来十分亲切、生动,就像课文中的小女孩在向我们描述她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种。种事物,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这些词语来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 (4)学生提出自己在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与小组成员交流,全班汇报。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交流后进行汇报:课题中的“盼”指的是什么? (盼着变天、下雨,盼着穿上新雨衣。)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2)学生交流,整理答案。 明确:课文是通过以下事例来写“盼”的:①“我”有了一件新雨衣,大热天在屋里试雨衣,并且开始盼着变天。②下雨天,“我”主动要求帮妈妈去买酱油,却被妈妈猜着了心思。③“我”希望雨停下来,留着明天下,雨果真停了。④第二天真的下雨了,“我”理直气壮地拿出新雨衣,穿上新雨衣去上学。 3.学习第1—3自然段,感受“盼”的缘由及心情。 (1)学生快速默读这几个自然段,圈出觉得写得好的词语、句子。 (2)组织学生交流,出示语句及问题。 ①我立刻抖开雨衣就往身上穿。怎么?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 思考:加点的词语表现出了“我”怎样的心情? (“立刻”写出了“我”迫不及待地想打开雨衣的心情;“竟然”有出乎意料的意思,写出了“我”看到雨衣后惊奇、高兴的心情。) ②我一边想,一边在屋里走来走去,戴上雨帽,又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父响。 思考:结合句中的动作描写,想象画面,体会此时“我”的心情。 (尽管现在没有下雨,但“我”已经等不及要试试新雨衣了。这里的动作描写表现出了“我”试穿雨衣时开心的心情和神气的样子。) 过渡:读到这句话,老师仿佛想起了小时候过年时试穿新衣服的情景。因为新衣服要大年初一才能穿,所以就盼着年快点到,年到了就可以穿新衣服了。但晚上睡觉前自己还是会偷偷地把新衣服穿起来,在家里转呀转呀,觉得自己漂亮极了。大家有过这样类似的心情吗?(可引导学生谈一谈,侧重点在描述当时的心情。) ③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 思考:读到这两个“安安静静”,你有什么感觉?你能体会到蕾蕾当时的心情吗? (有种无奈、失望的感觉。雨衣只有下雨天才能穿,可是天气一直这么好,雨衣只能躺在盒子里睡大觉,真可惜啊!) ④找出文中一处关于“盼”的心理描写,体会“我”此时的心情。 (“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这句话中有一些担心,担心天一直晴而不下雨,就没有机会穿雨衣了;还有些生气,觉得老天似乎故意在和自己做对,故意不让自己穿雨衣,所以才一直不下雨。这里写出了“我”的天真和急切盼望下雨的心情。) (3)请学生稍详细地概括第1—3自然段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把缘由、心情描述清楚。 示例:妈妈送给“我”一件既漂亮又实用的雨衣,“我”特别喜欢,尽管天气炎热,“我”还是迫不及待地试穿了它,在家里神气地走来走去,直到被妈妈训说才脱下来。于是,“我”开始盼着变天,可是天天都是晴天,“我”盼下雨盼得太焦急了。 过渡:同学们描述得不错,但要注意语言要更简洁些,抓住重点。大热天试穿雨衣,天天盼下雨,这是文章围绕“盼”字安排的第一个小故事。雨真的会被蕾蕾盼来吗?我们下节课再去看一看。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 小结:“盼”的滋味我们许多人都尝过,盼的过程或许有忧愁,但也有憧憬与美好。正是盼的过程中的那份等待让我们在愿望实现时有种非常快乐的感觉,虽然没有“美梦成真”那么夸张,但一定有心满意足的幸福感。小女孩蕾蕾“盼”的就是在雨天穿上她的新雨衣,我们体会到了她因“盼”而生的小心思。阅读一个个有趣的小插曲,我们感受到了她那小小心愿的简单、纯真、可爱。 这篇文章之所以能让我们有所共鸣,是因为作者把“盼”写得活灵活现,所安排的材料都紧紧围绕着“盼”展开。这节课,大家通过默读课文,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文中叙述的几件小事,体会了作者围绕中心安排材料的写法。同时,我们围绕着重点字词、语句,去揣摩了蕾蕾盼下雨的心情,再一次体会了心理描写的作用。在下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将围绕着更多的小故事、更生动的心理描写去感受蕾蕾的“盼”。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结合课前导语、课后习题和旁批阅读)。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上下文,透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品味“我”的情感。 2.重点关注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童真的可爱,学会热爱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美。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中生动的心理描写的作用。 2.感受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同桌互相批改。(教师出示词语卡) 袖筒 斗篷 收缩 疯了 瓦蓝 厚墩墩 甩打 叫嚷 吱的 蒜薹 酱油 炖肉 嘴唇 蹦跳 楼梯 逗引 预报 满满当当 理直气壮 预设:本课生字较多,个别字比较难写(如“嚷”),有的字容易写错(如“篷、酱”),所以在课前检查一下学生的生字掌握情况很有必要。告诉学生易写错的字可做上标记,在课堂上多留意,课后多写几遍,直到完全掌握。 2.教师以提问的形式回顾上节课内容,过渡到新课。 (课件出示问题,学生举手回答。) ?蕾蕾的新雨衣有什么特点,让她这么喜欢这件新雨衣? ?蕾蕾太喜欢这件新雨衣了,她干了件什么“傻”事? ?因为想穿上这件新雨衣,蕾蕾开始“盼”什么呢? 过渡:是啊,蕾蕾天天盼着下雨,因为只有下雨了她的雨衣才可以派上用场。可是她盼啊盼啊,一连好多天都是晴天,她真失望。不过天怎么可能老不下雨呢?这不,这一天,终于下雨了。她有机会穿上新雨衣吗?我们现在就来看一看吧!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学习第4—17自然段,感受蕾蕾盼得雨来、希望却落空的复杂心理。 (1)学生快速默读第4—17自然段,教师出示三大阅读任务。 任务一:画出描写“盼”这一心理活动的句子。 任务二:标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 任务三:与同桌一起读一读,分角色表演蕾蕾与妈妈的对话。 (2)学生大声读出与心理活动有关的句子,交流读后的体会,描述蕾蕾不同的心情。 心理描写: ①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放慢”和“加快”形成了对比,表现了雨来时“我”兴奋的心情。) ②“可是……还差半小时呀。”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 (蕾蕾的语言不连贯,“嘟囔”是指连续不断地小声自言自语,多表示不满,可见其神态;心理描写显出了对妈妈有些生气,对妈妈不明白自己的心思感到失望。) ③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担心的情绪。虽然今天穿上雨衣的愿望落空了,但如果明天还下雨的话,自己还有机会,所以祈盼着雨别在今天下完,这种天真的想法让人读来既觉得有趣又心疼——如果此时她能够穿着雨衣在外面玩一会儿就好了!) ④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我扑到自己的床上,一心想着明天雨点打在雨衣上的事。 (想象穿着雨衣时雨点打在雨衣上的情形,此时她对雨的期盼更强烈了。) 小结:这四处心理描写,若分别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蕾蕾当时的心情,可以用:兴奋——失望——担心——期盼。 预设:在第四单元,学生已经重点学习、交流了心理描写的写法、作用,懂得了心理描写常常会与语言、动作、神态结合起来,从而更生动地展现人物的性格、内心世界。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中,心理描写随处可见,如果学生仔细读一读,会发现这些心理描写也伴随着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文中有些句子虽然没有“想,心想”这些心理描写的提示词,也没有进行内心独白的描写,但通过其他细腻、生动的描写,学生也能体会到女孩子蕾蕾的内心活动,如:①“你没说,爸爸可说过。”这话一出口,我就脸红了。②我不再说话,也不敢再去看妈妈,急忙背过身子盯住碗架,上边的瓶瓶罐罐确实满满当当,看来不会有出去买东西的希望了。教师可引导学生留意类似的句子,去体会蕾蕾的心理活动。 (3)学生读一读描写环境的句子,交流它们的写法特点以及在文中的作用。 环境描写: ①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还用问,这是起了风。一会儿,几朵厚墩墩的云彩飘游过来,把太阳也给遮盖住了。天一下子变了脸色。 预设:提醒学生注意这一段描写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嘻嘻地笑”“变了脸色”,这些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读来非常生动。“嘻嘻地笑”虽然是用来描写小杨树,其实是暗示着蕾蕾的心情——开心。“天一下子变了脸色”形象地写出了变天时的样子,蕾蕾盼望的雨终于要来了。环境描写常常可以烘托出人物的心情,比如学生在日常的写作中常会用阴天雨天暗示低沉、伤心的心情,而用风和日丽的好天气烘托轻松、愉悦的心情。教师这样稍微点拨一下,学生便能体会出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②我推开窗子,凉爽的空气扑了过来,还带点儿腥味。路灯照着大雨冲刷过的马路,马路上像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璃;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上像挂满了珍珠玛瑙。 (这两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了雨后清新、亮丽的风景。因为“我”盼着雨停,而雨果然停了,这里的环境描写烘托出了“我”高兴的心情。) (4)请三名同学读一读第5—14自然段中的对话,两人分别扮演妈妈和蕾蕾,另一人读旁白。 过渡:同学们觉得他们读得怎么样?读出蕾蕾的着急、期盼的小心思了吗?读出妈妈的表面一本正经而心中在笑的情态了吗?有谁觉得可以读得比他们更好?可以举手示意。 预设:文中的这一大段对话描写非常生动,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我”想方设法要妈妈同意“我”穿上雨衣出去玩耍,而妈妈偏偏不解风情,始终不答应“我”的请求。母女的这场“暗战”,以“我”的失败告终。在学生的家庭生活中,他们肯定也经历过类似的场景。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我”的心情的同时,也可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来谈谈对这段对话描写的体会。 对话描写:〖〗 ①“蕾蕾回来得正好,快把头发擦擦,准备听英语讲座!”(可见妈妈平时对蕾蕾要求比较严格。) “可是……还差半小时呀。”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不太乐意、有些失望。) ②“我今天特别特别不累。妈妈,我给你买酱油去吧,啊?”我央求着。(故作乖巧,想出出门的方法。) “你看,酱油我下班带回来了。”妈妈冲我笑了笑,好像猜着了我的心思。(妈妈看穿了“我”的小心思,因此巧妙地回绝了“我”。) ③“我什么时候说过要炖肉?”“真的吗?”(妈妈虽然没有直接揭穿“我”的谎言,却用两个有力的问句暗示“我”,她已经看穿了“我”的小心思。所以“我”才会不敢再去看妈妈了。) 质疑交流:为什么妈妈已经看穿了“我”的小心思,却不给我穿上雨衣到外面去走走的机会呢?吃完了晚饭,其实“我”也可以穿雨衣出去转一转,为什么“我”不出去呢? 预设:可能有的同学会在课堂上提出这样的疑问。妈妈明明知道“我”很想穿上雨衣出去玩耍,可偏偏就不答应,还很有技巧地拒绝了“我”,似乎有点不通情达理。学生提出此疑问很正常。教师可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看法,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惊喜。教师则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解答:第一,文中的蕾蕾六点半要听英语讲座,妈妈肯定不希望她这个时候出去而打乱了学习计划。哪怕还有半个小时,妈妈更希望她能安静地休息一会儿,再去听讲座。第二,妈妈看出蕾蕾是为了穿雨衣出去玩耍而说谎,她可能不会纵容女儿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而学会说谎,所以不会同意她出门。第三,在大人看来,雨衣是实用性的工具,妈妈给女儿买雨衣的初衷就是上学或出门时遇雨而穿的。此时既不是上学,也不需要出门,所以没有必要让她穿上雨衣。第四,为了情节的需要。本文原本是一篇短篇小说,有情节安排上的需要,需要戏剧性的内容。如果此时写妈妈同意让她出门,那么就没有后文了,也就写不出这种“盼”的急切以及最终心愿达成的快乐了。这个质疑很有探究的必要,既可以结合写法来谈,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即生活中学生和家长也会有类似的矛盾。 2.学习第18—21自然段,体会所“盼”成真的快乐。 (1)学生自由朗读,画出觉得写得好的词语和句子。 (2)分组讨论、交流、发言。 预设:引导学生从字词、句子、修辞等方面去思考。 生1:我觉得这句话写得特别生动:“我还以为是树上掉下来的,直到我仰着头躲开树,甜丝丝的雨点儿又滴到我嘴唇上时,我的心才又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我觉得雨不可能是“甜丝丝”的,作者这样写是因为蕾蕾一直盼着下雨,这下她的愿望终于可以实现了,她可以穿上雨衣上学了,所以才觉得连雨都是甜的。即使一个人高兴到了极点,他的心也不可能从嗓子里蹦出来,这里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蕾蕾激动、兴奋的心情。 生2:我觉得第18自然段中的“理直气壮”这个词用得特别好,读到这个词时我都笑出来了,仿佛看到了蕾蕾得意的神情。她此时肯定在想:这下妈妈再也没有理由拒绝(我)了,(我)心心念念的雨衣终于可以穿上了。 生3:我喜欢课文的最后一段。因为蕾蕾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她的心情特别好,所以她觉得好像雨点儿都特别爱往她的雨衣上落。这种感觉非常真实,我有时也会有类似的感觉。 三、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1.本文写法特点归纳。 过渡:在学习课文时,我们重点从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对话描写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大家肯定也发现了这三种描写方法都不是单独使用的,常常要结合多种描写方法。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先来总结一下本文的写法特点,然后再来进行几个小练笔的训练吧! 写作特点归纳: (1)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相结合,通过对“我”的心理、动作、语言等描写刻画了一个纯真可爱的小女孩形象。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通过对天气和环境的描写,烘托出了“我”在下雨前、下雨时不同的心情。 (3)语言精练、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写出了儿童的纯真、可爱。 2.小练笔。 (1)出示小练笔要求。 小练笔一:不同的心情下,我们看到同一个景物的感觉就会不一样。所以唐代大诗人杜甫才会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慨。请你用一小段文字描写一处自然景物,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即“寓情于景”。 小练笔二:文中蕾蕾与妈妈“斗智斗勇”的对话读来很有意思,在有趣的对话中还描写了人物的神态、动作和心理。你和爸爸妈妈之间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请你也来写一组对话,注意将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相结合。 (2)学生朗读所写片段,集体评议。 四、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开国大典教案 篇7 一、引入新课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介绍时代背景 (放一段《开国大典》电影片断然后介绍。)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为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八年抗战,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迎来了“开国大典”的盛况。从此,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二、学习生字新词 要求: 1.自己读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三、反馈交流 1.说说开国大典分为几个场面?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开国大典的? (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记叙。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写的'。)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 四、学习第一部分 1.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2.读完这段你有什么感受? 理解重点句 “总数达三十万人。”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向海上的波浪。” (理解: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而来;来得早:早上六点钟就入场;到会人数多:成了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次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五、布置作业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2、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水平。 3、学习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 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 要求: 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 (根据会场、典礼、阅兵、XX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本第1、2题。 开国大典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一)继续学习课文第3、4、5段。进一步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较深刻的句子。 (三)学习课文用词准确、多处运用比喻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结合课文训练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 (二)理解文章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三)学习文中用词准确,多处运用修辞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第3段。 1.指名读第3段。 2.文中描写几种兵种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哪三种?请三名学生分别朗读描写海军、陆军、空军的语句。 3.讨论。 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说出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1)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挺着”是描写战士们雄纠纠、气昂昂的样子,“钢铁巨人”给人以坚强高大的印象。这句话表示了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平安保证。) (2)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抛”是描写群众情不自禁地把帽子、报纸等东西向高处扔去。“盖过”是描写群众的欢呼声之大,超越了飞机的隆隆声。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群众在观看阅兵式时,看到自身的飞机飞上蓝天时的激动喜悦的心情。) (3)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身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们的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快乐和激动的心情。呼喊和鼓掌这是表达高兴和激动心情的形式。) 4.齐读第3段。 (二)学习第4段课文。 1.读课文(默读或指名读)。 2.说出这段的主要内容。 3.画出文中描写阅兵式后,黄昏时天安门广场景色的`句子。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天安门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让学生反复读这几句话,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句式整齐的写作特点。这样生动的描写,烘托了人们仍旧沉溺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氛之中,从侧面表示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人的无比幸福的心情。) (三)学习课文第5段。 1.指名读课文第5段。 2.说说“光明充溢了整个北京城。”这话的意思?(“光明充溢了整个北京城”,不只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解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这是人民群众心里的光明。) 3.学生齐读第5段课文。 (四)学生合上书,再次听配乐朗读课文,边听边回忆全文内容。 (五)说出本文的中心思想。 (六)巩固练习。 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跟括号里的词语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用投影出现下列句子。)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走向)会场。 (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朝着)主席台。 (3)两股红流(xxx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 (七)小结。 (八)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年级上册语文《开国大典》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诗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经典诗句,感受朋友间的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感受朋友之间的知音情谊。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读题——未成曲调先有情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指名读课题,读准“弦”) 2.理解题目的意思。 3.师:理解了意思,再读题。(生读题) 二、练读文——抑扬顿挫品音韵 1.自由读,把不太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说一说哪些句子不太好读(课件出示难读的句子),指导学生读好停顿和语气词“哉”“兮”。 3.指名读,师配乐范读,齐读。 4.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文的意思。(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师巡视) 三、品读“情”——高山流水得知音 (一)学习最后一句话,设置悬念 1.师:题目是“伯牙绝弦”,那么,伯牙为什么绝弦呢?(指名回答) 你是从文中的哪一句话看出来的呢?(课件出示最后一句话)指名读 2.师:这句话什么意思? (二)学习前三句话,了解知音 1.师:从这句话我们能看出来,伯牙和子期是什么关系(知音),我们从文中的哪些句子能看出来子期的确是伯牙的知音呢?(课件出示句子) 句子中“善”字出现了四次,意思一样吗?(指名回答) 2.那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句话吧 师:那么伯牙究竟有多么擅长弹琴呢?让我们看看《荀子 劝学篇》里是怎么说的。(出示课件,指名读,理解擅长) 3.师:(播古琴高山流水的“高山”片段)善听的子期,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泰山呢?(生欣赏音乐,感受音乐,想象)指导朗读 4. 出示第二个句子: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此时,伯牙转轸拨弦,将琴再鼓,洋洋的流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浩荡而出,——(听音乐)子期,此时你又好像看到了怎样的江河? (指名说,指导朗读) 5.师:真好。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请你充分发挥想象力! 6.句式练习 师:同学们,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时,子期会怎么赞叹呢,(出示课件)伯牙鼓琴时心里还会想到什么,子期又会怎么赞叹呢?请同学们从以下词语中任选一个仿照书上的句式说一说好吗。(指名答) 7.师:是的,不管伯牙心里想什么,子期一定能准确地知道他的心意,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其实,子期必得的又何止是伯牙的琴声啊,他还听出了其中的弦外之音呢?请同学们来看看这个小故事。(指名读) (出示链接,生阅读) 师:读了这个小故事,你感受到伯牙怎样的心胸、怎样的志向呢 师:是的,这种高远的志向,博大的胸怀,伯牙通过琴声表现了出来,而子期也通过伯牙的琴声感受到了,这才叫—一起读(课件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也只有这样知志又知心的才是真正的知音。(板书:知音)(理解知音的真正含义) 8.相传,这曲高山流水伯牙最早是在宫廷演奏的,但是在诸侯大夫中、在宫廷乐师间,没有人能听懂他的琴声,更没有人能听懂他高远的志向,博大的胸怀,达官贵族们喝得零丁大醉,甚至有的人还连连摇手:“这是什么曲子?换换换……”伯牙此时会是什么心情啊?(孤独伤心)他多么渴望能有一个知音啊。 现在,他遇到了子期,他该多么(指名答:兴奋、幸福、激动)让我们带着这种激动、幸福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吧。(齐读) 9.同学们,如果你就是伯牙,你会有怎样的感慨想对子期说呢?出示 “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 10.师:想知道伯牙当时是怎么说的吗?(出示)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 11.(出示)老师和大家配合着来读。 四、知音离世,断然绝弦 1.师出示音乐,拓展知识,语言渲染,指导朗读读最后一句话。 2.师: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断了他的前程、断了他的心弦、断了他的希望……) 3.齐读最后一句话。 4.出示短歌,师配乐范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五、回味绝弦,余音袅袅 1.故事学完了,此时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2.是啊,正是因为知音难觅,才演绎出这凄美动人的“伯牙绝弦”。相信,现在你们一定能入情入境地读一读这篇这个故事了,是吗?(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背一背这篇古文。 2.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别人听。 3.搜集一些描写友情的诗句。 附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俞伯牙 善鼓琴 绝弦 知音 钟子期 善听 去世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理解“瞻仰、欢呼、排山倒海、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欢跃”等词。   2、理清课文脉络,学习典礼主体部分,重点解读第七自然段。   3、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悟典礼主体部分中描写群众反应的重点语句。   教学难点:   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红旗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情,解读课题   1、谈话,引入课题。   2、板书课题,解读课题。   3、小结: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解读了题目,我们就能把握住文章的大概。   二、检查预习,理清脉络   1、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说说课文都写了哪几个场面?是怎么知道的?   2、引导学生读出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正音。   3、引导学生说说读了这些句子的感受。   三、抓住“一起”,品读“典礼”   1、品读“三十万人的目光一起投向主席台。”   指名读,指导朗读。   让学生说说从“一起”中体会到了什么。   齐读第五自然段。   2、品读“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起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齐欢跃起来。”   ①指名读段落,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②引导学生说说声音都传到了哪?你眼前会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③教师范读,故意把后一句的“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读成“它”,把“长城内外”和“大江南北”读成“全国各地”,引导学生区别表达效果。   理解“宣告”与“声音”指什么。   出示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成立的视频,体会“庄严”和“雄伟”   ④看画面,体会新中国成立时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原因。   多媒体出示:圆明园大火熊熊、南京大屠杀、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等画面   老师解说   ⑤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   3、品读“三十万人一起脱帽肃立,一起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①指名读   引导学生用“一起…一起”这样的'句式说说学校的升旗仪式的场面。   理解“瞻仰”一词。   ②理解“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品读“站”   4、对比感悟描写群众掌声的句子。   ①出示句子: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观礼台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②比较句子的不同,说说自己的体会。   四、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总结   2、布置作业:抄写、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骑、嗓、党、聂”,能正确读写“嗓子、共产党”等词语。   2、重点学习阅兵式和群众游行两个部分,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3、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激动、自豪的心情。   教学重点:   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   教学难点:   感受伟人风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典礼主体部分的流程,朗读第七自然段。   2、交流上课时的`学习心得。   二、重点研读。   1、划出阅兵式和群众游行中描写毛主席的动作和群众反应的句子,在旁边写读书体会。 2、交流学习体会:   阅兵式部分   (1)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2)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多媒体出示: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①抓重点词谈感受。   ②播放视频:1949年阅兵盛况感受场面   ③感情朗读。   群众游行部分   ①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②招聘解说员。   ②理解重点句:   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④感情朗读   三、课堂小结。   1、文章场面描写的方法;   2、场面所表达的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及毛主席的领袖风采。   四、课外作业。   朗读课文,写出课文梗概;搜集毛泽东等领袖的资料。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民群众参加开国大典的激动、迫切的心情。   2、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开国大典时人民群众的反应来感受中国人民为新   中国的诞生而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感受人民群众参加开国大点的激动、迫切的心情。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无比激动、自豪的情感。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引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开国大典》,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复习提问:   师: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指名回答)   师: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写了开国大典的哪些场面?(学生回答,师课件引导学生回顾)   过渡: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开国大典,一起体验新中国成立给人们带来的无限欢欣,去感受开国大典的重大意义吧!   二、新授   (一)学习“群众入场”部分   1、师提出学习目标:齐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边读边体会: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学生回答,师课件出示句子:“工人队伍中,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3、指导朗读。   师:谁来读一读,注意读出当时人民群众参加开国大典时激动、迫切的心情。   (二)学习体会“典礼的'主体仪式”部分   过渡:在人民群众的热切企盼中,下午三点整,毛主席出现在了主席台上,开国   1、课件出示要求:请大家细读5—10自然段,画出描写“参加开国大典的仪式时,   人民群众的反应”的句子。并思考: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学生默读思考。   3、集体交流。   三、课堂总结。   四、练笔。   如果你参加了开国大典,你会怎样描写当时的场面和自己内心的感受。想一想,试着把它写下来。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毛泽东在建国初期的几个生活细节,了解一代伟人朴实平凡的品格。   2、结合剧情展开合理想像。   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毛泽东的朴实平凡的品格。   2、难点:描写人物言行对人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想:   观看影片《开国大典》再对课文作简要分析   教学过程   一、观看影片   二、课文研读   1、剧中写了毛泽东的几个小故事?   讨论并归纳:主要写了四个小故事:   (1)观赏北平夜景   (2)吃羊肉泡馍   (3)会见程潜用湖南老乡   (4)与儿子交谈   2、从每一个故事中可以乍出生活中的毛泽东有哪些特点   讨论并归纳:建国初期,北平一片安居乐业的和平景象,主席要求司机慢点走,想尽情地享受这美好的时光、羊肉泡馍馆里人们轻松的风趣谈话深深吸引了他,令他忍俊不禁、这些都表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思想、反对标语表现了他反对个人崇拜、在圆明园的沉思,感到自己肩负着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在与程潜的交谈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风度,不计前嫌、在对待自己的湖南老乡问题上,他热情招待,但决不迁就他们的要求、在与儿子的'谈话中,可以看出他十分重感情,但对儿子要求严格,不搞特殊化。   作为一个国家领导人,他站得高,看得远、他不断地思考如何才能跳出同期率的支配,他要找出一条新路,那就是民主、   3、剧中的“九叔”非常有特点。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写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   他是一个纯朴又带有封建思想的农民形像。他以毛泽东为骄傲。但又带有狭隘的小农思想。   4、剧中写毛泽东在圆明园像在思索什么,你认为他在想什么。   提示:可能回想中国的百年耻辱,想到中国在党的领导下,从此站起来了,历史将不会再重演,想到社会主义建设即将开始。   三、作业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5   一、教学目的   通过对油画《开国大典》的讲述与欣赏,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伟大成就,提高学生对油画中华民族化特点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二、教学重点   作品的艺术处理及民族绘画与西洋绘画结合的特点。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   1、教具:大幅《开国大典》印刷品一张,[富有民族特色的工笔画和年画各一幅。   2、学具:教材,笔记本。   四、教学步骤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课前准备。   (二)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中国的民族绘画——中国画,是以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质感,并与诗、书、画、石相结合,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出示中国画、年画挂历)而西洋画中的主要画种————油画,却以丰富、能表现复杂的色调层次,能绘声绘色地表现人物形象。今天让我们来欣赏具有中国特色的油画—《开国大典》(出示油画《开国大典》)   (三)作者介绍:   作者:董希文(1914———1973年),我国著名的油画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绍兴人。1933年考入苏州美专,1934年进杭州国立艺专预科学习,后考入该校本科。1938年在上海美专借读半年,后又去湖南沅陵国立艺专学习。学校内迁贵阳后,常去苗寨写生。1939年随校再迁昆明,毕业后由学校推荐去越南河内美术专科学校学习,不久回国。1940年到贵州省合作委员会编辑股任职。1943年至1945年在国立敦煌壁画研究所临摹壁画。1946年在北京艺专任教,1949年————1973年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生前曾是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委员,中国美协创作委员会委员和绘画组副组长。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研室主任。曾任人民英雄纪念碑雕塑创作组长,并作《武昌起义》浮雕草图。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及参加香港、法国沙龙展出。并多次被选中为中国军、政代表团出国赠人的国礼。《开国大典》是中国油画民族化发展历程中的代表作,并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肯定。他的艺术功底深厚,强调从整体观察对象和概括描写。重视以情作画,画中寓情。作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深受群众喜爱。   (四)艺术欣赏:   1、主题思想:作品是一幅深为群众欢迎的革命历史画。它表现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宏伟壮阔的场面,再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划时代的一刻。   2、作品欣赏:   1)《开国大典》概括:画宽4.05米,高2.3米,油画。1952年至于953年作,现藏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画面主体为毛泽东主席和其它中央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代表着亿万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这庄严的声音,响彻天安门广场,回响在祖国大地,震撼着全世界。   画面上,国家领导人虽只在左侧占画面三分之一的部分,但在暖调子的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的衬托下,非常醒目。毛泽东主席健朗魁伟的身姿处于画面中心,也体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之核心,并与远方千千万万的`群众遥相呼应,共同为中国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而自豪。画家在构图、设色、人物等场面的处理上,体现出一个泱泱大国的气魄和风度。如果你到过天安门城楼上,会更加体会到作者构图的大胆与巧妙。画家在画面上加宽了左右两边红柱子的实际距离,并把右边的一组红柱子搬到画面之外;将栏杆、地毯、xxx队伍平行舒展开去使宏大的群众场面得以充分表现。   天安门座北朝南,中央领导人本是面向南方站在毛泽东主席后面,处于逆光之中并背向观众。画家大胆地将中央领导人的位置移至左侧一角,从而消除了逆光与背向观众的现象,使画面显得更加明丽而喜气洋洋。再细看,毛主席的集团也不是面向正南方。另外,典礼当天是阴天有雨的天气,画家却把它改为秋高气爽的晴朗天气,使人有天随人愿、清爽欢快之感。所有这些大胆的改动,一般人看画时都并不会察觉,不会去分析这些情况给人的印象是,该画真实地、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非如此不可。这就是艺术家大胆而高超的构图技巧,从而体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艺术不是生活毫不走样的“复制”,艺术的真实,不是生活的真实。艺术的表现,是由主题的需要而决定的。   画家在此画中努力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相适应,特别在色彩处理上,强调色彩的单纯,对比强烈。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及远处红旗的海洋与蓝天、绿树形成对比基调,使画面热烈而明快的;金黄色的菊花与蓝天、白云的对比。既点明了秋高气爽的季节,又与黄色的灯穗相呼应,增强了华贵灿烂、富丽堂皇的欢庆气氛。总之,画中强调了物体的固有色,减弱了随光线、环境而异的西方画法用色法。柔进了中国画法的工笔重彩绘画技巧和敦煌壁画用色的特点。画家在描绘红地毯时,还独具匠心地在颜料中加入砂粒而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底,使这幅画成为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   2)《开国大典》的历史遭遇   作为历史画,不同于其他画种,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云表现事物的本质,要尊重历史的真实性。画家在处理历史的真实与艺术表现的手法上,掌握的分寸恰到好处。然后此画曾两次被歪曲修改。一次是1954年后,国家领导人中涂掉了高岗;第二次是1972年,去掉了刘少奇。这都违反了历史的真实性。所以,在1979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才使该画恢复了它的原状貌。   (五)艺术成就   1、体现了中国历史的转折—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历史性画卷。   2、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新起点——是西方的油画技法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相结合的典范。   3、体现了文学艺术既高于生活,又忠于生活。历史画,既要尊重历史的真实,又要进行艺术的提炼。   (六)结论   《开国大典》是划时代的历史画卷,是西洋画(油画)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相结合的杰作。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6   一、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典礼、协商、汇集、宣布、电钮、瞻仰、旗帜、选举、领袖、徐徐上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写出课文梗概.。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领悟本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体会中国认人民对新中国的成了感到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板书课题,解题。(国家创建时举行的盛大典礼)   2、整体感知课文   (1)初读课文,思考课文的叙述顺序。并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2)再读课文,说说课文重点写了开国大典的哪几个盛大场面?   (3)画出文中让你感受最深的语句,在旁边标注上你自己的体会,想一想表达了人民怎样的感情。   (4)在组内讨论交流。   (5)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体会。   在品读了重点词句后练习有感情朗读。   (6)指导书写生字词。   3、精读课文,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大典开始,写了哪三件事?(学生快速默读、思考)   (2)大典进行中,哪些场面最让你感动?(边读边画、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同时进行批注感想   (4)指导朗读,表现出群众欢腾、热烈的场面。   (5)用同样的方法学习阅兵式部分。   (6)指名读课文第5段,画出文中描写阅兵式后,傍晚时天安门广场景色的句子。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   (“天安门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只礼花陆续…………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让学生反复读这几句话,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句式整齐的.西写作特点。这样生动的衬托了人们仍旧沉浸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氛中,表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人的无比幸福的心情。)   (7)理解“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的意思?想想本文的中心思想。   (8)学生听配乐朗读课文,回忆全文内容。   4、总结、扩展   (1)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试写出课文的梗概。   (2)仿照课文写出3个比喻句。   (3)阅读自读课文的《刻骨铭心的国耻》。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7   《开国大典》这篇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教学时,我们依据课文的叙述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乐曲激趣   1、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激发学习兴趣。   2、启发渲染:   这是一首战斗的乐曲,它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那么,新中国诞生时是怎样的盛况呢?大家想知道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开国大典》这篇课文。   3、如果把“开国大典”改成“开国典礼”可以吗?为什么?   (学生一时答不上来,教师旨在制造悬念,吸引学生读文。)   二、自主学习,提出问题   1、用你喜欢的读书习惯快速阅读课文。如可以大声读,可以小声读,可以默读等等。   2、运用工具书学习生字。想一想,你用什么方法记忆字形。   3、联系语境或查阅资料理解新词。   4、这篇课文记叙了哪几个场景?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5、给课文分段,并写出段意。   6、你最喜欢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为什么?   7、找出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你能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吗?如果不能,在书上做上记号。   8、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师激励学生提出疑难问题。   三、合作讨论,释疑解难   1、以疑难问题为类别,让学生自由组合若干小组。   2、推荐各讨论小组讨论问题:   如,第一小组:学习6个生字的音、形、义,结合语境理解新词;第二小组:理清段落结构,归纳段意;第三小组: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第四小组:讨论记叙的顺序。   3、各个讨论小组在主持人的主持下,展开讨论:学生先汇报学习成果,然后就疑难问题展开讨论。讨论时,可以自由发言,相互提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主持人记下已解决的问题和不能解决的问题,做好咨询的准备。   4、各个小组在全班交流讨论成果。   5、问题咨询与小结。   四、探究领悟,升华情感   1、出示句子:   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2、引导学生围绕这句话提出探究的问题,如:   ⑴ 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   ⑵ 如果把“流去”的“流”字换成“走”字,表达的效果一样吗?为什么?   ⑶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⑷ 你读了这句话,内心充满着怎样的激情。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探究,领悟新中国的成立的确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总结探究的方法。   4、在课文中找出还需探究的句子,继续探究。   五、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1、试一试,自己能找到有关开国大典的资料读一读,看一看吗?如果找到并读了,把篇名记下来。   2、写一写,依照课文的写法,记叙你喜欢的一个场面。   【设计特点】   本案例设计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取现代教育传媒技术等手段,通过设疑、讨论、探究、释疑等步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的导学过程中,抓住课文重点,紧扣含义深刻的句子,采用自读自悟、升华情感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完成了三维目标。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8自然段。   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难点:含义较深的句子理解。   教学目标:   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   要求:   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本第1、2题。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2、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水平。   3、学习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   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 要求:   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   (根据会场、典礼、阅兵、XX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本第1、2题。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10   教学要求   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情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2.进行“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的初步训练;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写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部分课文。   教学重点   1.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2.理清课文记叙的顺序。   教具准备   挂图或投影;生字生词卡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每当周一,学校都要举行升旗仪式,当时你的心情怎样?   2.看《开国大典》精彩片断录象,这是什么时候的情景?你又有何感受?   3.板书课题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开国大典”。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为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八年抗战,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迎来了“开国大典”的盛况。从此,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二、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自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   要求:   (1)通读课文2-3遍,利用字典自己学会字词。   生字:檐、江、擎、泽、钮、瞻。   新词:典礼、协商、汇集、擎着、诞生、瞻仰、迎风招展、排山倒海、徐徐上升。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三、要求每个同学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然后完成“思考·练习”1。   1.各自阅读思考课文叙述顺序(教师记时间)。   2.出示“思考·练习”1第一小题,各自口答,再指名回答。   3.小结:从今以后,要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要做到眼睛看得快,脑子跟着想。阅读之后,要能了解课文大意和叙述顺序。   4.各自再用较快的时间阅读(要求比第一次再快些),思考如何分段以及各段之意。   5.讨论交流。   全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可以分为五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像海上的波浪”)讲典礼前的会场。   第二段(从“下午三点整”到“响起一阵掌声”)讲毛主席宣告、升国旗、读公告,是典礼重要的部分。   第三段(从“毛主席宣读公告完毕”到“欢喜和激动”)讲阅兵式的盛况。   第四段(从“阅兵式完毕”到“同志们万岁”)讲天安门广场的.景象和群众游行的情况。   第五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讲散会后的情景。   四、讲读第一段。   1.自读第一段,思考:   (1)参加开国大典的有哪些方面的人?   (2)课文是怎样介绍会场和主席台的?   (3)典礼下午三点开始,但是早上六点钟就有群众队伍入场了,这说明了什么?   2.讨论、交流。   第(1)题一方面要了解参加开国大典的都有哪些人,另一方面培养归纳能力,可这样归纳:有国家领导人和政协会议的代表,各界群众,部队和外宾。   第(2)题一方面了解会场和主席台的情况,另一方面学习作者按方位描述景物的方法。   第(3)题引导学生理解群众参加开国大典的喜悦心情。   3.朗读第一段。   (用叙述的语气。读到“群众”的时候,速度适当加快,表达出喜悦之情。)   4.比较品读:   (1)“他们清早到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走向)会场。”这句话中的“直奔”和“走向”有什么不同?   (2)“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人很多,黑压压一片。红旗也很多。”“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挤得满满的,成了一个人海,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两句有什么不同?朗读体会比喻句的作用。   (3)用“迎风招展”说一句话。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理解“瞻仰、欢呼、排山倒海、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欢跃”等词。   2、理清课文脉络,学习典礼主体部分,重点解读第七自然段。   3、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悟典礼主体部分中描写群众反应的重点语句。   教学难点:   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红旗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情,解读课题   1、谈话,引入课题。   2、板书课题,解读课题。   3、小结: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解读了题目,我们就能把握住文章的大概。   二、检查预习,理清脉络   1、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说说课文都写了哪几个场面?是怎么知道的?   2、引导学生读出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正音。   3、引导学生说说读了这些句子的感受。   三、抓住“一起”,品读“典礼”   1、品读“三十万人的目光一起投向主席台。”   指名读,指导朗读。   让学生说说从“一起”中体会到了什么。   齐读第五自然段。   2、品读“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起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齐欢跃起来。”   ①指名读段落,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②引导学生说说声音都传到了哪?你眼前会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③教师范读,故意把后一句的“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读成“它”,把“长城内外”和“大江南北”读成“全国各地”,引导学生区别表达效果。   理解“宣告”与“声音”指什么。   出示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成立的视频,体会“庄严”和“雄伟”   ④看画面,体会新中国成立时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原因。   多媒体出示:圆明园大火熊熊、南京大屠杀、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等画面   老师解说   ⑤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   3、品读“三十万人一起脱帽肃立,一起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①指名读   引导学生用“一起…一起”这样的'句式说说学校的升旗仪式的场面。   理解“瞻仰”一词。   ②理解“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品读“站”   4、对比感悟描写群众掌声的句子。   ①出示句子: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观礼台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②比较句子的不同,说说自己的体会。   四、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总结   2、布置作业:抄写、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骑、嗓、党、聂”,能正确读写“嗓子、共产党”等词语。   2、重点学习阅兵式和群众游行两个部分,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3、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激动、自豪的心情。   教学重点:   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   教学难点:   感受伟人风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典礼主体部分的流程,朗读第七自然段。   2、交流上课时的`学习心得。   二、重点研读。   1、划出阅兵式和群众游行中描写毛主席的动作和群众反应的句子,在旁边写读书体会。 2、交流学习体会:   阅兵式部分   (1)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2)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多媒体出示: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①抓重点词谈感受。   ②播放视频:1949年阅兵盛况感受场面   ③感情朗读。   群众游行部分   ①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②招聘解说员。   ②理解重点句:   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④感情朗读   三、课堂小结。   1、文章场面描写的方法;   2、场面所表达的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及毛主席的领袖风采。   四、课外作业。   朗读课文,写出课文梗概;搜集毛泽东等领袖的资料。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民群众参加开国大典的激动、迫切的心情。   2、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开国大典时人民群众的反应来感受中国人民为新   中国的诞生而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感受人民群众参加开国大点的激动、迫切的心情。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无比激动、自豪的情感。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引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开国大典》,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复习提问:   师: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指名回答)   师: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写了开国大典的哪些场面?(学生回答,师课件引导学生回顾)   过渡: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开国大典,一起体验新中国成立给人们带来的无限欢欣,去感受开国大典的重大意义吧!   二、新授   (一)学习“群众入场”部分   1、师提出学习目标:齐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边读边体会: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学生回答,师课件出示句子:“工人队伍中,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3、指导朗读。   师:谁来读一读,注意读出当时人民群众参加开国大典时激动、迫切的心情。   (二)学习体会“典礼的'主体仪式”部分   过渡:在人民群众的热切企盼中,下午三点整,毛主席出现在了主席台上,开国   1、课件出示要求:请大家细读5—10自然段,画出描写“参加开国大典的仪式时,   人民群众的反应”的句子。并思考: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学生默读思考。   3、集体交流。   三、课堂总结。   四、练笔。   如果你参加了开国大典,你会怎样描写当时的场面和自己内心的感受。想一想,试着把它写下来。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毛泽东在建国初期的几个生活细节,了解一代伟人朴实平凡的品格。   2、结合剧情展开合理想像。   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毛泽东的朴实平凡的品格。   2、难点:描写人物言行对人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想:   观看影片《开国大典》再对课文作简要分析   教学过程   一、观看影片   二、课文研读   1、剧中写了毛泽东的几个小故事?   讨论并归纳:主要写了四个小故事:   (1)观赏北平夜景   (2)吃羊肉泡馍   (3)会见程潜用湖南老乡   (4)与儿子交谈   2、从每一个故事中可以乍出生活中的毛泽东有哪些特点   讨论并归纳:建国初期,北平一片安居乐业的和平景象,主席要求司机慢点走,想尽情地享受这美好的时光、羊肉泡馍馆里人们轻松的风趣谈话深深吸引了他,令他忍俊不禁、这些都表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思想、反对标语表现了他反对个人崇拜、在圆明园的沉思,感到自己肩负着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在与程潜的交谈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风度,不计前嫌、在对待自己的湖南老乡问题上,他热情招待,但决不迁就他们的要求、在与儿子的'谈话中,可以看出他十分重感情,但对儿子要求严格,不搞特殊化。   作为一个国家领导人,他站得高,看得远、他不断地思考如何才能跳出同期率的支配,他要找出一条新路,那就是民主、   3、剧中的“九叔”非常有特点。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写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   他是一个纯朴又带有封建思想的农民形像。他以毛泽东为骄傲。但又带有狭隘的小农思想。   4、剧中写毛泽东在圆明园像在思索什么,你认为他在想什么。   提示:可能回想中国的百年耻辱,想到中国在党的领导下,从此站起来了,历史将不会再重演,想到社会主义建设即将开始。   三、作业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5   一、教学目的   通过对油画《开国大典》的讲述与欣赏,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伟大成就,提高学生对油画中华民族化特点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二、教学重点   作品的艺术处理及民族绘画与西洋绘画结合的特点。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   1、教具:大幅《开国大典》印刷品一张,[富有民族特色的工笔画和年画各一幅。   2、学具:教材,笔记本。   四、教学步骤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课前准备。   (二)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中国的民族绘画——中国画,是以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质感,并与诗、书、画、石相结合,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出示中国画、年画挂历)而西洋画中的主要画种————油画,却以丰富、能表现复杂的色调层次,能绘声绘色地表现人物形象。今天让我们来欣赏具有中国特色的油画—《开国大典》(出示油画《开国大典》)   (三)作者介绍:   作者:董希文(1914———1973年),我国著名的油画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绍兴人。1933年考入苏州美专,1934年进杭州国立艺专预科学习,后考入该校本科。1938年在上海美专借读半年,后又去湖南沅陵国立艺专学习。学校内迁贵阳后,常去苗寨写生。1939年随校再迁昆明,毕业后由学校推荐去越南河内美术专科学校学习,不久回国。1940年到贵州省合作委员会编辑股任职。1943年至1945年在国立敦煌壁画研究所临摹壁画。1946年在北京艺专任教,1949年————1973年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生前曾是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委员,中国美协创作委员会委员和绘画组副组长。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研室主任。曾任人民英雄纪念碑雕塑创作组长,并作《武昌起义》浮雕草图。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及参加香港、法国沙龙展出。并多次被选中为中国军、政代表团出国赠人的国礼。《开国大典》是中国油画民族化发展历程中的代表作,并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肯定。他的艺术功底深厚,强调从整体观察对象和概括描写。重视以情作画,画中寓情。作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深受群众喜爱。   (四)艺术欣赏:   1、主题思想:作品是一幅深为群众欢迎的革命历史画。它表现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宏伟壮阔的场面,再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划时代的一刻。   2、作品欣赏:   1)《开国大典》概括:画宽4.05米,高2.3米,油画。1952年至于953年作,现藏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画面主体为毛泽东主席和其它中央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代表着亿万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这庄严的声音,响彻天安门广场,回响在祖国大地,震撼着全世界。   画面上,国家领导人虽只在左侧占画面三分之一的部分,但在暖调子的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的衬托下,非常醒目。毛泽东主席健朗魁伟的身姿处于画面中心,也体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之核心,并与远方千千万万的`群众遥相呼应,共同为中国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而自豪。画家在构图、设色、人物等场面的处理上,体现出一个泱泱大国的气魄和风度。如果你到过天安门城楼上,会更加体会到作者构图的大胆与巧妙。画家在画面上加宽了左右两边红柱子的实际距离,并把右边的一组红柱子搬到画面之外;将栏杆、地毯、xxx队伍平行舒展开去使宏大的群众场面得以充分表现。   天安门座北朝南,中央领导人本是面向南方站在毛泽东主席后面,处于逆光之中并背向观众。画家大胆地将中央领导人的位置移至左侧一角,从而消除了逆光与背向观众的现象,使画面显得更加明丽而喜气洋洋。再细看,毛主席的集团也不是面向正南方。另外,典礼当天是阴天有雨的天气,画家却把它改为秋高气爽的晴朗天气,使人有天随人愿、清爽欢快之感。所有这些大胆的改动,一般人看画时都并不会察觉,不会去分析这些情况给人的印象是,该画真实地、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非如此不可。这就是艺术家大胆而高超的构图技巧,从而体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艺术不是生活毫不走样的“复制”,艺术的真实,不是生活的真实。艺术的表现,是由主题的需要而决定的。   画家在此画中努力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相适应,特别在色彩处理上,强调色彩的单纯,对比强烈。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及远处红旗的海洋与蓝天、绿树形成对比基调,使画面热烈而明快的;金黄色的菊花与蓝天、白云的对比。既点明了秋高气爽的季节,又与黄色的灯穗相呼应,增强了华贵灿烂、富丽堂皇的欢庆气氛。总之,画中强调了物体的固有色,减弱了随光线、环境而异的西方画法用色法。柔进了中国画法的工笔重彩绘画技巧和敦煌壁画用色的特点。画家在描绘红地毯时,还独具匠心地在颜料中加入砂粒而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底,使这幅画成为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   2)《开国大典》的历史遭遇   作为历史画,不同于其他画种,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云表现事物的本质,要尊重历史的真实性。画家在处理历史的真实与艺术表现的手法上,掌握的分寸恰到好处。然后此画曾两次被歪曲修改。一次是1954年后,国家领导人中涂掉了高岗;第二次是1972年,去掉了刘少奇。这都违反了历史的真实性。所以,在1979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才使该画恢复了它的原状貌。   (五)艺术成就   1、体现了中国历史的转折—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历史性画卷。   2、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新起点——是西方的油画技法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相结合的典范。   3、体现了文学艺术既高于生活,又忠于生活。历史画,既要尊重历史的真实,又要进行艺术的提炼。   (六)结论   《开国大典》是划时代的历史画卷,是西洋画(油画)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相结合的杰作。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6   一、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典礼、协商、汇集、宣布、电钮、瞻仰、旗帜、选举、领袖、徐徐上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写出课文梗概.。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领悟本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体会中国认人民对新中国的成了感到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板书课题,解题。(国家创建时举行的盛大典礼)   2、整体感知课文   (1)初读课文,思考课文的叙述顺序。并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2)再读课文,说说课文重点写了开国大典的哪几个盛大场面?   (3)画出文中让你感受最深的语句,在旁边标注上你自己的体会,想一想表达了人民怎样的感情。   (4)在组内讨论交流。   (5)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体会。   在品读了重点词句后练习有感情朗读。   (6)指导书写生字词。   3、精读课文,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大典开始,写了哪三件事?(学生快速默读、思考)   (2)大典进行中,哪些场面最让你感动?(边读边画、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同时进行批注感想   (4)指导朗读,表现出群众欢腾、热烈的场面。   (5)用同样的方法学习阅兵式部分。   (6)指名读课文第5段,画出文中描写阅兵式后,傍晚时天安门广场景色的句子。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   (“天安门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只礼花陆续…………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让学生反复读这几句话,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句式整齐的.西写作特点。这样生动的衬托了人们仍旧沉浸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氛中,表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人的无比幸福的心情。)   (7)理解“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的意思?想想本文的中心思想。   (8)学生听配乐朗读课文,回忆全文内容。   4、总结、扩展   (1)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试写出课文的梗概。   (2)仿照课文写出3个比喻句。   (3)阅读自读课文的《刻骨铭心的国耻》。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7   《开国大典》这篇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教学时,我们依据课文的叙述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乐曲激趣   1、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激发学习兴趣。   2、启发渲染:   这是一首战斗的乐曲,它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那么,新中国诞生时是怎样的盛况呢?大家想知道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开国大典》这篇课文。   3、如果把“开国大典”改成“开国典礼”可以吗?为什么?   (学生一时答不上来,教师旨在制造悬念,吸引学生读文。)   二、自主学习,提出问题   1、用你喜欢的读书习惯快速阅读课文。如可以大声读,可以小声读,可以默读等等。   2、运用工具书学习生字。想一想,你用什么方法记忆字形。   3、联系语境或查阅资料理解新词。   4、这篇课文记叙了哪几个场景?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5、给课文分段,并写出段意。   6、你最喜欢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为什么?   7、找出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你能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吗?如果不能,在书上做上记号。   8、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师激励学生提出疑难问题。   三、合作讨论,释疑解难   1、以疑难问题为类别,让学生自由组合若干小组。   2、推荐各讨论小组讨论问题:   如,第一小组:学习6个生字的音、形、义,结合语境理解新词;第二小组:理清段落结构,归纳段意;第三小组: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第四小组:讨论记叙的顺序。   3、各个讨论小组在主持人的主持下,展开讨论:学生先汇报学习成果,然后就疑难问题展开讨论。讨论时,可以自由发言,相互提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主持人记下已解决的问题和不能解决的问题,做好咨询的准备。   4、各个小组在全班交流讨论成果。   5、问题咨询与小结。   四、探究领悟,升华情感   1、出示句子:   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2、引导学生围绕这句话提出探究的问题,如:   ⑴ 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   ⑵ 如果把“流去”的“流”字换成“走”字,表达的效果一样吗?为什么?   ⑶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⑷ 你读了这句话,内心充满着怎样的激情。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探究,领悟新中国的成立的确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总结探究的方法。   4、在课文中找出还需探究的句子,继续探究。   五、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1、试一试,自己能找到有关开国大典的资料读一读,看一看吗?如果找到并读了,把篇名记下来。   2、写一写,依照课文的写法,记叙你喜欢的一个场面。   【设计特点】   本案例设计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取现代教育传媒技术等手段,通过设疑、讨论、探究、释疑等步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的导学过程中,抓住课文重点,紧扣含义深刻的句子,采用自读自悟、升华情感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完成了三维目标。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8自然段。   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难点:含义较深的句子理解。   教学目标:   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   要求:   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本第1、2题。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2、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水平。   3、学习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   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 要求:   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   (根据会场、典礼、阅兵、XX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本第1、2题。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10   教学要求   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情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2.进行“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的初步训练;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写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部分课文。   教学重点   1.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2.理清课文记叙的顺序。   教具准备   挂图或投影;生字生词卡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每当周一,学校都要举行升旗仪式,当时你的心情怎样?   2.看《开国大典》精彩片断录象,这是什么时候的情景?你又有何感受?   3.板书课题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开国大典”。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为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八年抗战,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迎来了“开国大典”的盛况。从此,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二、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自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   要求:   (1)通读课文2-3遍,利用字典自己学会字词。   生字:檐、江、擎、泽、钮、瞻。   新词:典礼、协商、汇集、擎着、诞生、瞻仰、迎风招展、排山倒海、徐徐上升。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三、要求每个同学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然后完成“思考·练习”1。   1.各自阅读思考课文叙述顺序(教师记时间)。   2.出示“思考·练习”1第一小题,各自口答,再指名回答。   3.小结:从今以后,要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要做到眼睛看得快,脑子跟着想。阅读之后,要能了解课文大意和叙述顺序。   4.各自再用较快的时间阅读(要求比第一次再快些),思考如何分段以及各段之意。   5.讨论交流。   全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可以分为五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像海上的波浪”)讲典礼前的会场。   第二段(从“下午三点整”到“响起一阵掌声”)讲毛主席宣告、升国旗、读公告,是典礼重要的部分。   第三段(从“毛主席宣读公告完毕”到“欢喜和激动”)讲阅兵式的盛况。   第四段(从“阅兵式完毕”到“同志们万岁”)讲天安门广场的.景象和群众游行的情况。   第五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讲散会后的情景。   四、讲读第一段。   1.自读第一段,思考:   (1)参加开国大典的有哪些方面的人?   (2)课文是怎样介绍会场和主席台的?   (3)典礼下午三点开始,但是早上六点钟就有群众队伍入场了,这说明了什么?   2.讨论、交流。   第(1)题一方面要了解参加开国大典的都有哪些人,另一方面培养归纳能力,可这样归纳:有国家领导人和政协会议的代表,各界群众,部队和外宾。   第(2)题一方面了解会场和主席台的情况,另一方面学习作者按方位描述景物的方法。   第(3)题引导学生理解群众参加开国大典的喜悦心情。   3.朗读第一段。   (用叙述的语气。读到“群众”的时候,速度适当加快,表达出喜悦之情。)   4.比较品读:   (1)“他们清早到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走向)会场。”这句话中的“直奔”和“走向”有什么不同?   (2)“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人很多,黑压压一片。红旗也很多。”“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挤得满满的,成了一个人海,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两句有什么不同?朗读体会比喻句的作用。   (3)用“迎风招展”说一句话。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要求    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情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进行“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的初步训练;领悟本课按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写出课文梗概。    二、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2、理解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做主人,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今天我们一起来观看一下当时的盛况。(播放“历史再现”,学生边听边看,进入情境,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    1、我们亲眼目睹了当时的盛况,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让我们走进,更细致的亲身感受当时的盛况。(进入“课文欣赏”)    3、提出自学要求:    (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盛况的?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3)、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汇报    1、开火车读文    2、分段。(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根据会前、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再次“历史再现”,围绕四个场面,写出课文梗概。    第二课时    一、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典礼下午三点开始,但是早上六点钟就有群众队伍入场了,这说明了什么?)    5、指导朗读。(用叙述的语气。读到“群众”的时候,速度适当加快,表达出喜悦之情。)    二、阅读第二段    1、理清典礼过程。    抓重点、快速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用上“先---再---接着---”等关联词语,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第一面新国旗就在首都徐徐上升,30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五星红旗。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3、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理解基础上练习朗读。    4、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    三、阅读、自学第三段    1、用同样的方法,自学第三段。    (1)理清阅兵式的过程,(“观阅兵式”)用一二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威武雄壮、军容整齐)    (2)括出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体会后有感情的朗读。(激动、兴奋、自豪)    2、四人组议论,课堂交流。    3、有感情地朗读,读出阅兵部队的整齐、威武、雄壮,读出群众情绪的热烈。    四、阅读、自学第四段    1、快速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衬托了人们仍旧沉浸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氛之中,从侧面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人的无比幸福的心情。)    2、理解。    3、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五、总结全文,领会中心。    1、通过小游戏,回忆课文记叙的开国大典的场面。(“回忆课文”)    2、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反映了什么思想感情?    六、能力拓展    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跟括号里的词语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自己再从文中找句子,与同学相互交流讨论。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走向)会场。    (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朝着)主席台。    (3)两股红流(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    七、自选作业     1、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    2、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畅所欲言”)    3、如果你是一名参加开国大典的摄影记者,你会选拍哪个做难忘的镜头?给你拍摄的每张照片上配上文字说明。(学生可以上前定格“历史再现”,再配上说明。)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篇2   指导教师:云霄县教师进修学校林美蓉,云霄县云陵第二小学吴朝霞张立人   教者简介:   方进江,男,1993年8月参加工作,小学高级教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云霄县云陵中心小学学科带头人,云陵二小语文课题组组长。   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第九册第26课《开国大典》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开国大典》是人教课标版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本课重在表现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成立感到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毛泽东的领袖风采。而要体会到这一点,对今天的学生来说,又是一个难点。   在记叙大会开会前这一部分,课文先交代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人员和人数,然后描述了会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虽然典礼还没开始,但我们从参加会议的人员、人数,主席台的布置,会场上群众队伍的场面,分明感受到了这个典礼的盛大和隆重,也感受到了参加典礼的人们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那些从“老远”的长辛店等地坐火车清早到了北京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的铁路工人,那些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赶”来的郊区农民,显然就是参加典礼的三十万人的缩影。就是会场上“挺立”的电动旗杆,似乎也是站起来了的中国人民屹立在世界东方的象征。   从记叙大会开始,这种激动、兴奋、自豪的感情表达得更加强烈。   当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时,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这显然表达了对领袖的无限热爱,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   当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之后,课文用了“这庄严的宣告,这雄壮的声音……”这样两个长句子,表达了全场三十万人以及全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欢欣鼓舞的心情。   当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时候,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五星红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激动、自豪的感情溢于言表。   如果说,叙述典礼的部分主要表达的是热爱新中国,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兴奋的心情的话,那么,记叙阅兵式的部分,除表达这种激动、兴奋的心情外,更侧重于表达为人民军队的出色表演而感到自豪的感情。   学情分析:   《开国大典》这篇文章篇幅较长,3000多字,学生默读一遍最快也要3分钟,朗读一遍至少要6分钟。要在课内将这么多容量的信息一下子或者说面面俱到地加以逐一讲解的话,恐怕是无法完成的。因此,我认为可以从课文的重难点入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长文短教。课堂中再有机地拓展到课外内容,从各方面了解祖国成立的相关资料,了解旧中国屈辱的历史,再一次体会当时举国上下,人们当家做主的那种自豪的感情。   开国大典距今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对小学生来说,从语言文字去感知当时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体会人民激动,兴奋的心情与对党、新中国、毛主席、解放军的热爱之情,是有相当的难度。为此,需要搜集中国人民遭受压迫、奴役、侵略的文字材料和影像资料,并在课前交流,增加感性认识;教学时可利用声像资料创设情境、引导想象、体会心情、激发感情,再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反复研读,以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委员、协商、外宾、诞生、电钮、瞻仰、飘拂、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透过一个个场面,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心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红旗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理解“瞻仰、欢呼、排山倒海、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欢跃”等词。   2、理清课文脉络,学习典礼主体部分,重点解读第七自然段。   3、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悟典礼主体部分中描写群众反应的重点语句。   教学难点:   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红旗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情,解读课题   1、谈话,引入课题。   2、板书课题,解读课题。   3、小结: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解读了题目,我们就能把握住文章的大概。   二、检查预习,理清脉络   1、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说说课文都写了哪几个场面?是怎么知道的?   2、引导学生读出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正音。   3、引导学生说说读了这些句子的感受。   三、抓住“一齐”,品读“典礼”   1、品读“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指名读,指导朗读。   让学生说说从“一齐”中体会到了什么。   齐读第五自然段。   2、品读“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齐欢跃起来。”   ①指名读段落,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②引导学生说说声音都传到了哪?你眼前会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③教师范读,故意把后一句的“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读成“它”,把“长城内外”和“大江南北”读成“全国各地”,引导学生区别表达效果。   理解“宣告”与“声音”指什么。   出示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成立的视频,体会“庄严”和“雄伟”   ④看画面,体会新中国成立时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原因。   多媒体出示:圆明园大火熊熊、南京大屠杀、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等画面   老师解说   ⑤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   3、品读“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①指名读   引导学生用“一齐…一齐”这样的句式说说学校的升旗仪式的场面。   理解“瞻仰”一词。   ②理解“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品读“站”   4、对比感悟描写群众掌声的句子。   ①出示句子: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观礼台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②比较句子的不同,说说自己的体会。   四、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总结   2、布置作业:抄写、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骑、嗓、党、聂”,能正确读写“嗓子、共产党”等词语。   2.重点学习阅兵式和群众游行两个部分,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3、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激动、自豪的心情。。   教学重点: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   教学难点:感受伟人风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典礼主体部分的流程,朗读第七自然段。   2.交流上课时的学习心得。   二、重点研读。   1.划出阅兵式和群众游行中描写毛主席的动作和群众反应的句子,在旁边写读书体会。   2.交流学习体会:   阅兵式部分   (1)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2)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多媒体出示: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①抓重点词谈感受。   ②播放视频:1949年阅兵盛况感受场面   ③感情朗读。   群众游行部分   ①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②招聘解说员。   ③理解重点句:   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④感情朗读   三、课堂小结。   1.文章场面描写的方法;   2.场面所表达的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及毛主席的领袖风采。   四、课外作业。   朗读课文,写出课文梗概;搜集毛泽东等领袖的资料。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副、委、协、宾、擎”等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委员、协商、外宾”等词语。   2、学习典礼开始前的内容,重点体会人们当时的心情;   3.整体了解作者记叙开国大典的方法,初步学会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从会场的布置中感悟大典的盛大隆重。   教学难点:学会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重点研读   1.学生自读课文1—4自然段,了解作者怎样介绍大典开始前的情况。   2.交流学习体会。   (1)参加大典人员的语句。   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万人。观礼台上还有外宾。   (2)出示会场布置的语句。   抓住方位顺序画广场。   抓住重点词体会“挺立”   (3)出示群众入场的重点句子。   l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l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引导感情朗读,体会人们心情   三、回顾全文,讨论文章的写作方法。   四、学习场面描写,进行片断练习。   出示班级拔河比赛和踢毽子比赛的照片,指导学生观察,学习运用场面描写的方法写好片段。   十、板书设计:(第一课时)   26开国大典   会前典礼阅兵游行   一齐掌声   激动自豪   十一、设计说明。   对《开国大典》第一课时,我们的设计理念是以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为线索,以含“一齐”的句子为点,通过品读句子,体会词句间浓浓的感情,受到情感感染,学到读书方法   第一个环节是“谈话激情,解读课题”。在谈话中,通过了解北京,把北京带入具体的历史情境,揭示课题。这样的引入,一是让学生了解北京,激发热爱首都的情感,进行情感铺垫;二是帮助了解课题。解读课题,通过字斟句酌,感受文字的奇妙,并学到读书时品读课题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第二个环节是“检查预习,理清脉络”。《开国大典》这篇课文3000多字,按照课标要求的每分钟默读300字的速度就要十分钟。怎么办?这就需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课前预习,为此,我们设计了预习提纲,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读书,搜集资料了解课文,熟悉文句。学生养成了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学习习惯,课堂教学就会事半功倍,水到渠成。预习提纲要求学生读熟课文,划出描写群众群众反应的句子,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目的是培养学生读书时勾勾画画,写旁注的习惯。检查预习,掌握学生读文情况,为品读课文打下基础。   第三个环节是“抓住‘一齐’,品读‘典礼’”。这个环节是本堂课的中心环节,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部分。我抓住重点词语“一齐”,品味“一齐”含着的丰富情感,养成学生字斟句酌的习惯。品味词语的方式还是借助于朗读,在朗读中了解内容,在朗读中体会感情,在朗读中感悟写法,也通过朗读表达感情。在这个环节中,我还挖掘读写结合的因素,让学生想象画面,训练表达。因为本文距离学生的实际太远,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伟人的风采,我们借助视频,感受毛泽东高大的形象、雄伟的声音;也借助视频,了解旧中国那段屈辱的历史,丰富学生的情感,为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进行情感铺垫。此外,我还把掌声的描写提炼出来进行对比朗读,通过朗读,感受人们的激动,也感受作者表达的灵活多样。   第四个环节是总结课文。通过对第三个环节中感受掌声部分的激情表达,总结本课时的读书方法,进而运用于下课时的学习。   总之,本堂课力求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地抓住文字进行语言训练,尽量体现语文的味道,尽量让学生得到方法的指导,尽量让学生受到积极的情感感染。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篇3   之五   佚名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   一、了解注释的作用,培养学生借助注释阅读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默读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热爱新中国,进一步体会准确的词语对文章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要让学生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尤其要注意典礼过程和群众场面的描写。在教学中要充分注意运用注释,使学生体会到凭借注释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以此提高学生自读能力。由于本文是默读单元第一篇,所以要指导学生静下心来,根据要求专心致志地默读。   教学过程 :   一、明确教学目标    1.齐读单元教学要求,教师简要讲析。   第二单元是默读单元。课文大多有注释,注释分题解、生字难词注音、释义和专有名词(人名、地名、事物和组织名称)解释三种。读注释可以帮助读懂文章。本单元要求我们培养借助注释默读的习惯。   对照注释,读准字音,领会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掌握注释中的有关知识,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清楚地朗读课文,学习与继承革命传统。   2.明确默读要求,齐读课后训练题二。   默读要求:不动唇、不指读。   二、默读   1.不出声,不指读,默读全文,划出生字新词。   2.对照注释,再默读课文,凭借注释在生字上注音,并理解注释中的有关词语的含义。   补充:   检阅:高级首长亲临军队或群众队伍的面前,举行检验仪式。   肃静:严肃寂静。   秘书:掌握文书并协助机关或部门负责人处理日常工作的人员。   隆重:盛大庄重。   三、讲析   1.什么叫“开国大典”?本文课题是什么意思?   学习注①题解,明确本文记叙的是新中国诞生的情况。了解词语“开国”、“大典”的含义。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大典:隆重的规模巨大的仪式。   2.本文题为《开国大典》,为什么不从“下午3点正”典礼开始写起?而要写典礼前与典礼后?   (1)引导学生将全文划分成“典礼前”、“典礼时”、“典礼后”三部分。   典礼前:一写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者;二写会场的布置;三写群众入场。   典礼时(从“下午三时正”到“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一写典礼(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的情景;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二写阅兵式(交代了检阅司令员及阅兵总指挥;受检阅部队入场次序及情况;领袖和群众的热烈反响)。   典礼后:一写天安门广场群众游行情景;二写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2)对照注①中对“大典”的解释:隆重和规模巨大的仪式。请学生找出典礼前反映庆典这方面特点的句子,进行交流,加深体会。   “人们手里擎着红旗------地点排列。”   “到了正午------像海上的波浪。”   “他们擎着灯------同志们万岁。”   “------”   (3)总结:这部分描写群众场面较多,目的是为了表现庆典的热烈气氛,表达人民对党和新中国的热爱。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注意笔顺和间架结构:   容纳 诞生 肃静 检阅 率领 瞻仰 飘拂   迎风招展 排山倒海 五颜六色 陆续 协商   擎着 秘书 电钮 聂容臻 徐徐 隆重   规模巨大 盛况   2.圈划重点词语,体会正确的词语对表达课文意思的重要作用。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   1.培养默读的习惯。   2.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进一步体会准确的词语对文章表情达意的作用。   3.培养热爱新中国,珍惜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培养默读习惯。   教学难点 :   进一步体会准确的词语对文章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过程 :   一、复习默读要求。   不动唇、不指读。   二、继续讲析课文   1.“开国大典”主要议程有几项?文章是如何净大典的议程与群众场面结合起来写的?   (1)让学生排出大典议程。   (2)让学生理解群众场面的描写与典礼议程结合起来写的好处。   (3)重点分析几个注释。   白山、黑水、大河——地点注释,以此表明庄严的宣告传遍全中国。体会有关的四句排比句。   徐徐、瞻仰——词义注释,以此表明大典的隆重和人民的恭敬之情。   54门大炮、28响——特殊含义注释,以表明庄严隆重的气氛和非同寻常的庆典。   2.借助注释,加深理解课文。   注释①中写到开国大典是隆重的,规模巨大的,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意思的?   (1)下午三点正,会场上爆发出一阵阵排山倒海的掌声。“排山倒海”能否改成“嘹亮”?   (2)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奋斗”能否改为“出生”?   (3)30万人脱帽肃立,抬起头,瞻仰着五星红旗。“肃立”能否改为“站立”,“瞻仰”能否改为“望着”?   分小组讨论,讨论完后,齐读以上三句,加深体会。   3.为什么课文写了典礼顺序后又写群众情绪?   组织学生朗读典礼议程部分及写群众情绪的部分。得出结论:写群众情绪是为了突出庆典的庄严、隆重、规模巨大的盛况。(紧扣注释①)   4.课堂练习:让学生再次默读第二自然段(两分钟),要求学生合上书后画出天安门广场的简明的平面图。在检查学生所画的平面图时,可以发现画错往往是因为读得不仔细,理解不正确而造成的,评讲订正时要紧密地结合阅读。   四、总结   1.课文内容的总结:本文生动描写了新中国诞生时开国大典庄严、隆重和热烈的情景,表现了新中国诞生的伟大意义,反映了全国人民热爱党、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2.从单元教学要求角度去总结:   (1)注释的分类:解题、生字注音释义、专用名称术语解、人名地名解、组织机构解等。   (2)运用注释阅读的好处:容易理解文章内容。   五、完成课后练习题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学习排比句、认识双关句。   3.学习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   教学重点:   读熟课文,准确概括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领会课文准确用词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1、师: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课件播放开国大典盛况)   (这一天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从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起,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做主人,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   3、说说课文大意。   师: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   三、品读感悟,梳理内容   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开国大典”的含义。(大典:盛大的典礼;开国:建立国家)   2、参加开国大典的人员多,场面大,请大家再一次认真朗读课文想一想文中写了开国大典哪几个激动人心的场面?   (1)生认真读文。   (2)小组讨论。   (3)指名交流。   (课件展示: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   师:这几个部分分别在哪些自然段?   四、读中感受,品味理解   1、课文中还写了大典之前的哪些内容?生自由读课文,指名回答   (时间、地点和出席的人员。会场的布置。)   2、有哪些人参加了开国大典?(参加开国大典的有领导,有……师生合作读)   3在参加开国大典的人群中,最多的要数到工人和农民,在课文第几自然段中写到指名朗读   4、通过这一段的学习,你能感受到人们的心情怎样?(激动、沸腾、难以平静……)   5、指名生读。(师指导朗读关键词“直奔”“赶”等。)   6、男女生合作读。   7、女生读描写工人的句子,男生读描写农民的句子。   师:是啊!人们的心情是那样激动,久久不能平静,读出语气。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   现在让我们去了解会场。课文哪个自然段写了会场的结构和布置?   请看图片,读课文,把会场的布置记在脑海中。(生自读)   师小结:,课文主要事件写了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典礼是从第几节到第几节?(5—10节)   师:高声朗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要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的感受。   生自由读这部分内容。   全班交流朗读感受。   第5节:重读“排山倒海”,它表现了人们激动的心情。   重读“一齐”,它表现了人们想急切看到毛主席的心情。   第6节:你对哪句话感受最深?为什么?   (因为毛泽东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刻是最令人激动的!)   (指导朗读:声音应该是高亢、洪亮的。)   师:让我们亲眼来见证这激动人心的一刻!(媒体再一次播放:开国大典的录像)   师: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在场的30万人和全中国人民的心欢呼起来……(全班齐读第7段)   五、,总结布置作业   1、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啊,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来了!激动人心的一天。请你摘抄本文用词准确,比喻贴切的句子   2、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自我感受,我们应该写:(时间、地点、人物、典礼、阅兵式、游行、人员的心情)   板书:   开国大典   大典前会场   大典中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   大典结束充满光明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理解重点词句,提高阅读能力;学习作者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的一些重点句子。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国家创建时举行的盛大典礼,标准着一个国家的诞生。   二、理解字词   1、区别行近字:   泽(    ) 设(    ) 渠(    ) 瞻(    )    译(    ) 投(    ) 距(    ) 檐(    )   2、理解下列词语:   迎风招展、排山倒海、徐徐上升。   三、初读课文,思考课文的叙述顺序   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的: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大典进行中”是全文的重点。这一部分又按大典进行的程序写了五个内容:   1、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2、五星红旗徐徐升起。   3、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4、典礼之后举行阅兵式。   5、再写天an门的群众游行队伍。   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仔细分析课文第一段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地点:首都北京天an门广场。   3、参加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市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共30万人。   4、天an门的布置。画出天an门的示意图。   5、人们田还没有亮就来到天an门广场等待开国大典的开始。   6、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按要求找出词语:   ⑴ 写天an门人多的词语:   四面八方、人的海洋、红旗翻动。   ⑵ 写人民来得早的词语:   早上六点钟、五更天、摸黑。   ⑶ 写人民心情急切的词:   擎、提、直奔、赶。   五、出读课文第二部分,了解这一部分写了那些方面的内容   1、典礼。   2、阅兵式。   3、群众游行。   六、学习课文第5~7自然段   1、典礼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下文三点整)   2、大会第一项是什么内容?   (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3、指导反复朗读第七自然段,要读出骄傲的语气。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节课的内容   二、读课文第8~9自然段   说说典礼第二项是什么内容?(升国旗)   使学生知道,五星红旗的升起,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是开国大典的重要意义。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人民当时的激动心情。   三、读课文第10自然段   说说典礼第三项是什么内容?(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重点词语:雷鸣般的掌声、一阵热烈的欢呼声。   四、读课文第11~12自然段,回答   1、中国人民解放军检阅司令是谁?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   2、阅兵总指挥是谁?聂荣臻将军。   3、参加检阅的部队有那些?   海军两个排、一个步兵师、一个战车师、一个骑兵师、空军的飞机。   4、读课文中表现人民看到飞机时的高兴心情的句子。   五、自学群众队伍游行这一部分   体会当时人民的高兴心情。   六、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理解:“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人民战争取得了胜利,新中国成立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将会过上幸福的生活。所以说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七、列出段落提纲   八、找出你认为最为感到的句子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2、“这庄严的声音……使全国人民的心一起欢跃起来”。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篇6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理解19个词语的意思,能仿照课文写排比句。   2、初读课文,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语。   〖教具准备〗   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再过几天就是祖国母亲的生日,在这一天,我们都会做些什么呢?(引导学生简单说出在国庆节到处张灯结彩,天an门阅兵仪式、各地的文艺庆祝等活动)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回到1949年的10月1日,看看第一个国庆日,天an门广场上的场景。   (教师板书。)   2、读题、理解题意:   (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二、自学课文,完成任务   1、师: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⑴、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⑵、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⑶、解决疑难,发现疑难,不懂的地方打上“?”   2、学生自学课文,完成教师所给任务。   3、检查反馈:   ⑴ 生字、词语的检查:   “协”,查什么部?(十部。)   “瞻”,点拔第11笔:长点。落实“瞻仰”的意思。(恭敬地看)   “擎”,共几笔?(16笔)   “诞”,注意读音(dàn,不要误读为“yán”)   飘拂 (招展、飘扬) 、迎风招展、排山倒海、徐徐上升。   ⑵ 提出不理解的词语讨论。   ⑶ 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   (从此句看出“新中国成立了”,“成立”换个词,也可以说新中国诞生了)   ⑷ 解决部分学生的疑难问题。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   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试着给课文分段。   2、分段练习:   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4个)这几个场面是怎么连接的?(时间)   给课文分段。试说根据什么分的。综合板书:   1234 5678910 111213 1415   会场    典礼      阅兵    游行    四、完成练习,抄写字词   1、区别形近字,并组词:   泽(  )  设(  )  渠(  )  瞻(  )   译(  )  投(  )  距(  )  檐(  )   2、抄写并确定带点字的部首和笔划数,填在括号里:   协商(  ) 典礼(  ) 诞生(  ) 融成(  )   瞻仰(  ) 胸膛(  ) 爆发(  ) 率领(  )   3、抄写课文生字、词语各四遍。   4、课后认真阅读课文,将文章读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一、二两段的内容。   2、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高兴、激动的心情。   3、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高兴、激动的心情。   〖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用排比、比喻仿写句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协商、迎风招展、四面八方、排山倒海、爆发、瞻仰、诞生、肃静、飘拂。   2、用文中的一句话解释开国大典的意思。   二、学习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读后思考: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   时间:1949年10月1日。   地点:首都北京天an门广场。   参加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市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共30万人。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要点:参加典礼有各方代表,总人数30万;会场广阔;主席台布置庄严、隆重;入场的群众队伍涌动如潮。)   3、投影或小黑板揭示句子:   比较:   到了正午,天an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挤得满满的,成了一个人海。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到了正午,天an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挤得满满的,到处是举着红旗的人。   ⑴ 两句句子哪一句好,为什么?   (体会课文原句运用比喻,不仅写出人多的气势,而且表达出人们喜悦激动的心情。)   ⑵ 朗读这句句子,读出喜悦、兴奋。   4、第4节中还有哪些句子反映了人民群众参加典礼的喜悦心情?找到句子后试着练习,然后朗读一句给大家听。   评价重点:   ⑴ 句子有没有找对?   ⑵ 有没有读出喜悦心情?鼓励学生竞读。   齐读第4小节。   三、学习第二段   1、理清典礼仪程:   ⑴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⑵ 用上“先……再……接着……”等关联词语,简要述说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找出典礼过程中反映人民群众心情的句子。(共6处。)   引读:老师略读连接内容,学生齐读描写群众心情的句子,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3、理解句子,训练说话、朗读:   ⑴ 这是怎样一种心情?(激动、兴奋、喜悦。)人们为什么那么激动?请联系课文用上“人民群众为……而欢呼或激动”说一兵句话。   (如人民群众为升起第一面五星虹旗而内心激动;为新中国成立而欢呼;为有了自己的领袖而欢跃……)   ⑵ 随机点拨句子:“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五星红旗升起来”表示什么?“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是什么意思?   (新中国成立了,人民翻身作了主人,不再受压迫,从此过上幸福生活。句子指出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朗读这句话,读出自豪、扬眉吐气。   ⑶ 课文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   随机比较句子:“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插传遍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与课文原句比哪句好?为什么?(体会排比气势,突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喜汛传遍祖国山山水水、四面八方,激动着全中国人民的心。)朗读排比句,读出自豪、扬眉吐气的气势。   4、熟读6~8节,试背诵。(背不出的允许看书)   四、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4题。   2、总结学习方法:   (理清写什么,反映了怎样的心情?)   3、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并能仿写一两句:   联系课文内容写排比句:全场30万人,为_____而_____;为_____而_____;为_____而_____。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三、四两段的内容。   2、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3、能有感情地朗读重要句子,读出其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   学习三四段内容,感受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重要句子,读出其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用上“先……再……接着……”等关联词语,简要述说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找出典礼过程中反映人民群众心情的句子,挑选一句,读出其中的韵味。   二、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   用一二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找出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2、四人组议论,课堂交流:   ⑴ 特点:   威武雄壮,军容整齐。(概括时让学生简要说出理解根据。)   ⑵ 点拨:   为什么人们把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解放军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巨大贡献,人们热爱解放军,感激解放军。)   3、选读12、13小节。   4、简单了解聂荣臻、朱德。   三、学习第四段   1、默读:   划出文章中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句子。   (天上是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是万万千千的灯火一片红。)   2、理解:   “火花结成彩”是什么意思?“灯火一片红”指什么?   (一万支礼花陆续射人天空,将夜空映照得五彩缤纷;地面人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口号,游行庆祝。句子写出厂节日夜晚的首都绚丽多姿的欢庆气氛。)   3、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气氛。(自由读体会,分组读竞赛。)   4、读结尾句,领会句子意思:   ⑴ “两股红流”指什么?(两支游行队伍。)   ⑵ 为什么能用“红流”作比?   (人们擎着灯笼、舞着火把游行。红流,写出游行队伍声势浩大。)   ⑶ “光明”指什么?(天上的礼花,地上的灯火。)象征什么?(新中国前途光明。)   ⑷ 说说这句话字面的意思和内含的意思。(第一层,两支游行队伍分东西两头走去,几十万灯笼火把和礼花照亮了北京城;第二层,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从此有了灿烂辉煌的光明前景。)朗读此句。   四、总结全文,领悟中心   1、自学单元“学习提示”。如何领会中心思想?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领悟中心:   ⑴ 课文记叙了哪几个场面?是怎样的场面?   (会场庄严、隆重、气氛热烈;典礼隆重,人民群众心情激动,瞻仰第一面五星红旗,聆听毛主席宣读公告;阅兵式军容整齐,威武雄壮,人们热烈欢呼;游行队伍声势浩大。)   ⑵ 调整语言,综合归纳:   (补充时间、地点、人。)   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人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参加开国大典,瞻仰第一面五星红旗,聆听毛主席宣读公告,观看威武雄壮的阅兵式,会后举行声势浩大的庆祝游行。(语言不强求统一,但要点要说齐。)   ⑶ 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写这些内容要反映人民群众怎样的思想感情?   (强调欢庆气氛和人民群众喜悦、激动的心情。反映群众爱党、爱领袖、爱解放军、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3、重学单元“学习指导”:   联系这一课的学习,说说怎样凭借主要内容领悟中心思想。(读懂课文一概括出主要内容一想想为什么写这些内容一想想这些内容反映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完成课后、作业本练习。   5、自选作业:   ⑴ 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   ⑵ 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畅所欲言”)   ⑶ 如果你是一名参加开国大典的摄影记者,你会选拍哪个做难忘的镜头?并给你拍摄的每张照片上配上文字说明。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感受开国大典时,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理解19个新词的意思,能仿照课文中的句子学写排比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6~8自然段。   4、能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设想】   1、课前搜集有关开国大典盛况的资料。   2、本课的学习采用感悟与朗读结合的方法。   3、本课安排2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重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要让学生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尤其要注意典礼过程和群众场面的描写。由于本文是第八单元第一篇,所以要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破题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知道国庆节是哪一天吗?   2、对呀,1949年10月1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在中国共产党,在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人,过上了幸福自由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天,在天an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来了解当时的盛况。   板书:   开国大典   3、解题:   开国:新创立的国家。大典:隆重的典礼。   “开国大典”就是指什么样的典礼呢?   4、同学们,你们想看看当年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吗?(出示多媒体课件。)   二、通读课文,理清段落   1、用你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完成以下内容:   ⑴ 标出自然段,圈出课文中的字词。   ⑵ 想想课文介绍了哪些场面?   2、学生交流,归纳板书:   会前   典礼   阅兵式   群众游行   3、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   大典前  大典中  大典后   4、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导读导语,讲读第一段   1、自读第一自然段,完成题目:   开国大典__年__月__日在首都举行,参加典礼的成员有__,有__,还有__,估计总数__。会场在__。主席台设在__。   2、课文是怎样介绍会场和主席台的呢?   指名分别读第二、三自然段。   (师在黑板上画“t”字形。学生在它周围写出各地点。)   3、典礼要在下午三点钟开始,但是,早上六点钟就有群众队伍入场,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默读第四自然段,思考:哪些词句反映了人们来得很早?这又说明了什么?   小组交流:   (早已汇集、老远的、清早、五更天摸黑等都说明人们都想早点赶到会场。早点看到大典的盛况。也说明心情很兴奋。)   相机学习新词:汇集,擎着,提着,给它们找近义词。   4、播放多面体课件看会场的场面,你准备用怎样的语言来描述呢?   课文中又是怎样写的呢?   出示句子:“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指导朗读。   5、小结:   学到这里,我们了解了哪些情况?   6、齐读第一段,读出当时人们激动、兴奋之情。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第一段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   二、继续讲析课文   1、学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⑴ 默读课文,说说开国大典分为几个过程?哪些过程最能体现出开国大典的盛况?   ⑵ 学生自由发言。   ⑶ 教师小结并板书     ⑷ 分析阅兵式的情况:   问:为什么阅兵式最能表现开国大典的盛况?   接受检阅的部队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空军……兵种多。军队的素质高,这样的描写有“战车整整齐齐的前进;战士们听这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雄伟威严。“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因为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群众看到自己的武装那样强大,战士那样为伍,用欢呼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用喊声和掌声表达这对人民军队的热爱之情。“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是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欢乐和激动的心情。呼喊和鼓掌是表达高兴和激动的心情的形式。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民的心情欢快、机动到了极点。   ⑸ 联系上下文说一说句子的含义,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为什么不用“朝着”或“看着”?)   ② 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将“挺立”与“立着”进行比较?)   ③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用“庄严”和“雄伟”形容这声音不是一般的声音,它是非常庄严、严肃、雄壮、伟大的。这一宣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这声音“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说明这一宣告已经传遍了中华大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全国各地。“长城”“大江”代表中国,再用“内外”“南北”这样的词语相对,既表达了全国各地的意思,又使语言非常生动、整齐、有力。“全国人民一齐欢跃起来。”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欣,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联系下文,课文对天an门广场庆典的描述,正是“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的写照和缩影。   ⑹ 播放课件:   (录像资料《开国大典》中阅兵式、宣读政府公告、升国旗的片断。)   ⑺ 练习朗读。   2、学习课文第四部分内容:   ⑴ 指名读书,思考:   你读懂了什么?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典礼时间持续得长。)   (“两股‘红流’”指的是人民群众的队伍,举着灯笼、火把游行。游行队伍一片火红,所以用‘红流’代表游行队伍。)   (“光明充满了这个北京城”中的“光明”除了讲光亮外,还象征着人民解放了,摆脱了黑暗社会的统治,前途一片光明。)   ⑵ “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如果说成“两支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走去”好不好?   (不好。表现不出游行队伍声势之大,场面之壮观。)   ⑶ 找出群众激动、喜悦、兴奋的句子读一读。   3、为什么课文写了典礼顺序后又写群众情绪?   4、划出课文中最让你感动的句子,体会它所表达的感情。   三、总结   本文生动描写了新中国诞生时开国大典庄严、隆重和热烈的情景,表现了新中国诞生的伟大意义,反映了全国人民热爱党、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四、完成课后练习题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篇8   之三   佚名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及词语。   (二)结合课文,训练提高阅读速度,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三)了解课文,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顺序,并按照这个顺序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提纲。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读课文,了解课文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顺序。按课文叙述顺序分段,并列出段落提纲。   (二)结合课文,训练提高阅读速度,掌握一句一句读书的方法,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   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是什么日子吗?这一天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从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做主人,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今天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当时的盛况。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   (1)正确读生字。(提示学生注意区别檐与瞻的读音的不同)   (2)查字典,联系字义,记住字形。   “檐”指屋顶向旁伸出的边沿部分。例如:房檐、廊檐等。课文中指天安门的“城楼檐下”,均与建筑物是木料有关,所以“檐”字左半部是“木”。   “瞻”往前或往上看的意思。课文中指三十万人一齐瞻仰徐徐上升的五星红旗。“瞻”字左半部是“目”。   “擎”上下结构,注意下面是“手”。“泽”注意右半部的下面是,而不是“丰”。)   2.检查学生读课文。   (三)听配乐朗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有概括的了解。   (四)学生默读课文,边默读,边思考,准备讨论。   学生讨论: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盛况的?(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大典进行中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又按大典进行程序写了三个内容,即:第一,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第二,五星红旗徐徐升起;第三,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写完这三件事,写阅兵式的盛况,再写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群众游行的情况,最后写大典后光明充满北京城。)   2.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并说出各段的主要内容。   3.列出段落提纲。(第1段: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第2段:从典礼开始到毛主席宣读公告为止。第3段:阅兵式盛况。第4段:天安门广场灯光辉煌的景象和群众游行队伍的情况。第5段:大典结束后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   (五)作业 :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1、2段,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结合课文,训练朗读,提高阅读速度,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读书习惯。   (三)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四)背诵“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训练阅读能力,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三)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四)按要求背诵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1段课文。   1.指名读第1段课文。(老师强调朗读要求,有感情地一句一句地认真读。)   2.学生默读,思考,讨论:   (1)开国大典是在什么时间举行的?在哪里举行的?有哪些人参加?参加大典的总人数是多少?(指出文章开头向我们清楚地交待了以上五个问题。)   (2)大典前,天安门广场布置得怎么样?   (3)课文中描写了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天安门广场来参加开国大典,哪些语句给你留下的印象较深?为什么?   (4)“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满满的,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学生对第1段课文质疑,老师解释。(擎着:举,往上托。宣读:在公开场合向众人朗读布告、文件等。)   4.齐读课文第1段。   5.归纳:(课文第1段写出了开国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先交待了举行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典礼的成员和总人数。然后描述了广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入场的热烈场面。)   (二)学习课文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课文。   2.学生默读、思考、讨论:   (1)在第2段课文,主要写了开国大典进行中的三件事,请说出是哪三件事?   (第一件: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第二件:五星红旗升起来了。第三件: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宣布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2)下午三点整,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会场上的情形怎样?   (说出“排山倒海”“一齐投向”的意思。)   (3)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这句话有什么历史意义?   (这句话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了主人。)   (4)当五星红旗徐徐升起时,三十万群众表现得怎样?这说明什么?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说明他们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当家做主人感到无比激动,无比自豪。)   (5)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当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主席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时,会场上的情景怎样?   (三十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3.齐读第2段课文。   4.归纳:(从典礼开始到毛主席宣读公告为止,这是开国大典的重要部分,主要写了以上三件事。)   5.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的含义。“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三)指导背诵“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这段课文的背诵共6小节,难度较大。引导学生一小节一小节地背诵。每小节在背诵中要反复读,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想边记。背诵前学生对不懂的词语、句子先质疑。两个同学互相背诵。)   1.男生背4、5、6小节。女生背7、8、9小节。男女生交换背。   2.然后指名背诵。   3.用投影做填空练习。   (1)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 )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 )主席台。   (2)毛泽东主席宣布:( )。   (3)这( )的宣告,这( )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 ),传到( ),使全中国人民的心( )。   (4)他读到( )这一句的时候,三十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 )。观礼台上同时( )。   (四)小结。   (五)作业 :背诵“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继续学习课文第3、4、5段。进一步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较深刻的句子。   (三)学习课文用词准确、多处运用比喻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结合课文训练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   (二)理解文章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三)学习文中用词准确,多处运用修辞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第3段。   1.指名读第3段。   2.文中描写几种兵种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哪三种?请三名学生分别朗读描写海军、陆军、空军的语句。   3.讨论。   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说出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1)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挺着”是描写战士们雄纠纠、气昂昂的样子,“钢铁巨人”给人以坚强高大的印象。这句话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   (2)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抛”是描写群众情不自禁地把帽子、报纸等东西向高处扔去。“盖过”是描写群众的欢呼声之大,超过了飞机的隆隆声。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群众在观看阅兵式时,看到自己的飞机飞上蓝天时的激动喜悦的心情。)   (3)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们的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快乐和激动的心情。呼喊和鼓掌这是表达高兴和激动心情的形式。)   4.齐读第3段。   (二)学习第4段课文。   1.读课文(默读或指名读)。   2.说出这段的主要内容。   3.画出文中描写阅兵式后,傍晚时天安门广场景色的句子。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天安门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让学生反复读这几句话,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句式整齐的写作特点。这样生动的描写,衬托了人们仍旧沉浸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氛之中,从侧面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人的无比幸福的心情。)   (三)学习课文第5段。   1.指名读课文第5段。   2.说说“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这话的意思?(“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这是人民群众心里的光明。)   3.学生齐读第5段课文。   (四)学生合上书,再次听配乐朗读课文,边听边回忆全文内容。   (五)说出本文的中心思想。   (六)巩固练习。   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跟括号里的词语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用投影出现下列句子。)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走向)会场。   (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朝着)主席台。   (3)两股红流(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   (七)小结。   (八)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篇9   教材分析:   《开国大典》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九册第26课。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设计思想:   通过课堂教学,目的让学生掌握知识与能力,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多媒体教学选取与课文有关的资料辅助互动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开发思维,积极探究问题,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课文梗概。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3、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的伟大历史意义。   4、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难点:含义较深的句子理解。   教学用具:课件、开国大典录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十月一日是什么节日吗?(国庆节)国庆节是从哪一年是举国欢庆的日子,1949年10月 1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从这一天起,全中国人民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这一天,在北京天an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今天,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来了解当时的盛况。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   二、感知整体,梳理学路   1、从整体上把握理清文章的脉络。快速浏览课文,理一理典礼的过程,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典礼开始   奏国歌   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    大会    阅兵    游行   升国旗   鸣礼炮   宣读公告   2、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三、品读语句  读中感受   (一)出示问题一: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5--- 10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场面深深地感动了你?哪些语句打动了你的心?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1、学生分组自由朗读、批划、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学生活动。   2、小组汇报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1)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的含义。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2)下午三点整,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会场上的情形怎样?   (3)文中还有哪些句子写到了“掌声”?   (4)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这句话有什么历史意义?   (5)当五星红旗徐徐升起时,三十万群众表现得怎样?这说明什么?   (6)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当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主席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时,会场上的情景怎样?   (7)观看录像。   (二)、出示问题二:   阅兵式上,我看见———————————————————————   分析句子:   (1)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2)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3)、观看阅兵录像   (三)、出示问题三:   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1、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   2、“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四、再读课文。感受激动人心的场面及当时人们那激动、兴奋、自豪的心情。   五、课堂监测:   (一)、我能把搭配恰当的词语用线连起来。   热烈的   态度                   宣传   成立   热情的   欢呼                   宣读   公告   热闹的   市场                   宣告   好事   (二)、我认真读了课文,所以能很快地填空。   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一段中表示祖国各地的两个词语是—————————————、————————。   2、开国大典于       年    月    日在            举行,参加典礼的成员很多,估计总数__________。会场在__________。主席台设在__________。   六、拓展延伸:推荐主题学习丛书文章。   【点评】:   点评1、加强朗读训练,以读为本,丰富了学生体验,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点。无论是轻声读,高声读,还是男女声读,引读,都有目的的为帮助学生体验文本而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加以体会。   点评2、老师对文本的把握准确,教学目标集中明确,三个维度相互交融、自然渗透,整体推进。他尤其重视情感渲染,既尊重学生的已知,又紧紧抓住文本,以文本的字词句为依托,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做新的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达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点评3、教学设计精心,遵循了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通过语言渲染、观看录像、聆听录音、感情朗读等手段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在朗读基础上进行语言的学习和积累。课堂上书生朗朗,学生的朗读入情入境,格外动情。   54门礼炮28响有何寓意   开国大典于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举行,距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生,已有28个年头。当时我国的民族一共有54个(现在是56个,其中有2 个少数民族是后来确认的)。所以,这54门礼炮象征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1949年9月21日)中的54个民族;28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各族人民英勇奋斗了28个春秋。   开国大典的照片中为什么没有朱德?   1949年10月1日,天an门城楼上,毛泽东以浓重的湘音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刹那间万众欢呼,礼炮齐鸣。然而,在这庄严而神圣的时刻,朱德却从毛泽东的身后悄悄走出。   朱德为什么要离开他的位置?原来,城楼上空间狭小,他看到担当摄影任务的新华社记者为了拍下完整的画面,不得不把身子倚着汉白玉栏杆,一个劲地向后仰,向后仰。这样做太危险!朱德见状,赶忙一个箭步蹿了过去,牢牢抱住那位摄影记者的双腿。   在朱德的帮助下,记者终于顺利完成了拍摄。而朱德本人,也就永久性地留在开国大典的镜头之外。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篇10   之一   杭州市余杭实验小学 陈小娟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8自然段。   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难点:含义较深的句子理解。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过程 :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   要求: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 本第1、2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2、背诵第6~8自然段。   教学过程 :   一、阅读第二段。   1、理清典礼过程。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3、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理解基础上练习朗读。   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说话。   随机点拨句子: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朗读(自豪,扬眉吐气)   3、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   4、背诵6~8节。   二、阅读第三段   1、自由读,用一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划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成果   欢喜和激动的心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选读句子。   三、作业    1、背诵6~8节。   2、完成作业 本3、5题。   3、联系课文内容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1、听写。   2、背诵6~8节。   二、阅读第四段   1、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2、理解。   3、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4、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   “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内含的意思。   三、总结全文,领会中心。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   2、整理语言,归纳主要内容。   3、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反映了什么思想感情?   4、完成作业 本6、7题,交流。   5、学习“单元提示”。联系这一课的学习,说说怎样凭借主要内容领悟中心思想。   四、作业    选做:   1、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   2、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   3、写一段话:1949年10月1日,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篇11   【设计思想】   通过课堂的学习,目的让学生掌握知识与能力,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多媒体教学选取与课文有关的资料辅助互动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过程中以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为主,让学生提出问题,发动学生合作解决问题,教学环节设计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开发思维,积极探究问题,实现教学目标。二到三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以分组的形式设计,本组的课文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真挚而强烈的感情,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设身处地去读,抓住重点的语句、段落多读多想。《开国大典》这篇课文就是要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祖国诞生时的感情,引导学生热爱祖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学会10个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写出课文的梗概。   ⑵ 领会课文准确用词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与难点】   1、重点:   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难点:   领会课文准确用词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   【课前准备】   1、学生:   课前预习课文,查阅有关资料,试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2、教师:   查阅有关的资料,联系学生生活选取材料配合课文的训练。   【教学设计】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利用《开国大典》vcd,截选会前、典礼的主体部分、阅兵的盛况和群众游行的片段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问题导入:   提问学生每年10月1日是什么日子?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an门广场发生了什么事?   2、教师明确导入:   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an门广场举行了开国大典的盛况。那一天,天an门广场聚满了近三十万人,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五星红旗徐徐升起。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它标志着占世界人口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我们今天就试一试随着时间轮回到那天的盛典场面。   二、明确学习目标   如果那天你在现场,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个场面,请说说你的感受。   (播放20分钟的vcd片段。)   三、口语交流(15~20分钟)   学生分组交流感受,然后推选代表发表全班交流,教师点拨鼓励。目标让学生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板书)   四、作业   1、带着你看vcd的感受朗读课文,把生字词划出来查字典或发挥小组力量合作解决掌握并抄在积累本上,下一节课朗读给同学听。   2、课后当一回新闻记者,报道这一盛事,写一则报道稿,要求联系平常看电视新闻报道时的新闻内容特点,只报道事情的梗概(200字左右)。   3、默读课文,把你感受深的句子划出来,并把你的感受写下来,上课时说出来交流。   第二教时   〖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通过做“小记者”的练习让学生了解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准确用词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   回顾vcd的感受引导学生注意课文的文字一样表达出当时的场面。   一、引导朗读   1、听课文录音,要求注意朗读的语调。   2、朗读交流,把积累本上已经掌握的生字词在小组内朗读交流,然后推选代表汇报小组汇报的情况。   二、小记者报道新闻(鼓励学生上讲台报道)──学生评价最好小记者   出示评价方案:   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开国大典的经过。   三、小结   教师小结小记者报道中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用的好的词语、句子,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这样的句子说说它的作用。   (教师作好引导,让学生集体评价。)   教师小结归纳:   1、“直奔”会场比“走向”更能反映人们参加开国大典的急迫、兴奋心情。   2、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比“朝着”、“看着”主席台更能反映人们热切盼望见到新中国的缔造者毛主席的心情。   3、“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中的“挺立”如果换成“立着”,就难以表达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感情。   4、“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如果换成“两股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走去”就表现不出游行队伍声势之大,场面之壮观。   (这样的句子还有不少,同学们以后要注意词语的运用,因为运用不同的词语会有不同的表现效果。)   四、小组自由朗读   选取最喜欢的片段小组内朗读交流,要求读出课文的感情基调和读好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句子。   五、小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同学们感受了新中国的诞生,今天我们的生活、学习就是因为有那一天,我们以后除了升旗仪式时要认真外,还要努力学习,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好。   六、课外延伸   课后到图书馆或互联网上阅读一些描写近百年来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奴役的书籍、文章。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同学分工协作,以各种形式,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的作品清楚地,有特色、有感情地介绍给大家。   2、展示交流的过程中,认真听取同学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并谈谈自己的独立见解。   3、通过讲讲研究专题的目的、过程、方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评价能力。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提出要求   师:学习了《开国大典》后,同学们颇有感触,为此,我们进行了拓展阅读,制定了《共和国诞生》这样一个主题学习。在主题学习中,同学们广泛阅读,认真思考,确立了自己的研究专题,并制作了形式多样的演示文稿。老师从网上看了你们的作品,觉得简直就是一个小小评论家。今天,我们不妨成立一个文学沙龙,畅谈一下你的想法。   二、展示作品   师:在前面三个过程的学习中,老师了解到有许多同学对国旗非常喜欢,现在哪一组能把自己研究的有关共和国诞生的作品介绍给大家呢?   1、请小组展示作品:   师:哪个小组研究的主题与他们不一样?谈谈你为什么要研究这个主题?   请小组同学谈谈自己为什么研究这个主题?谈完后再进行展示。(4~5个)   师:刚才同学们的展示,使大家受益非浅。从大家的展示中学到了许多课本外的知识。老师相信在大家研究的过程中,看到网上那么多的文章,一定有所感想,哪个小组能谈谈你们的想法?   2、请小组谈谈研究的感触:   师:从同学们的作品、研究后的感触,老师可以感觉到大家对共和国的诞生有种特殊的情感,你能不能用一段话来表达一下此时的心情呢?   三、反思学习过程   师:通过一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在各方面有所收获,也有所想法,现在小组先讨论一下,等一会儿请同学谈谈。   四、小组评价   (略)   五、集中评价   讨论整个活动的收获与不足。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篇13   【教材分析】   课文描写了新中国诞生时开国大典庄严、隆重和热烈庆祝的情景,着重写了“会场、大典、阅兵、游行”四个场面的盛况。   【教学目标】   1、感受开国大典时,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理解19个新词的意思,能仿照课文中的句子学写排比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6~8自然段。   4、能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正确地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重难点】   能领会文中的中心思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1、播放《开国大典》的电影片断。   2、启发谈话:   这段电影中哪些镜头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教师简介当时的背景资料。   二、初读课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城楼檐下、汇集、擎着红旗、毛泽东、电钮、瞻仰。   2、说说以下各词的意思:   开国大典、典礼、城防部队、观礼台、擎、五更天、就位、迎风招展、汇集、排山倒海、肃立、瞻仰。   3、自由读课文。   4、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三、揭示课题,指导学生自学讨论   1、齐读课题,说说题目的含义。   2、默读课文,布置思考题:   投影出示思考题: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的盛况的?   2、讨论课文讲了几部分内容?   3、找出不理解的句子划下来。    3、交流自学情况。   板书:   会前、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   4、追问:   课文的第二部分写了几件事?   (三件:宣布新中国成立;升旗;宣读政府公告。)   四、分部分朗读课文   五、朗读汇报   六、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⑴ 读这段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⑵ 从那些词语中体会到这些感受?   ⑶ 从重点词语句子中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为什么不用“走向”?)   ⑷ 指导朗读。   2、学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⑴ 默读课文,说说开国大典分为几个过程?哪些过程最能体现出开国大典的盛况?   ⑵ 学生自由发言。   ⑶ 教师小结并板书。   ⑷ 分析阅兵式的情况。   ⑸ 联系上下文说一说句子的含义,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② 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   ③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⑹ 播放课件。   ⑺ 练习朗读。   3、学习课文第四部分内容:   ⑴ 指名读书,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⑵ “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如果说成“两支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走去”好不好?   ⑶ 找出群众激动、喜悦、兴奋的句子读一读。   二、朗读课文   三、作业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会前:广场布置 群众入场   典礼: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宣布新中国成立   ──升国旗──宣读政府公告   阅兵式:检阅部队 群众欢呼   群众游行:天上…… 地下……   光明充满北京城    【教后感】   分几个部分来学习,因为课文比较长,这样教学更易于学生消化。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篇14   之四   佚名   一、破题导入  ,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知道是谁在什么地方升起了我们伟大的祖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吗?   2、对呀,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带领全国人民推翻了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建立了伟大的新中国。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举行了开国大典。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诞生了。(板书:开国大典)   3、解题:通过预习,你知道“开”和“典”分别是什么意思?   (“开”是建立、成立的意思;“典”是指盛大、隆重的仪式。结合“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来加学以“典礼”的理解。)   “开国大典”就是指什么样的典礼呢?   4、同学们,你们想看看当年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吗?(放幻灯片。)   二、通读课文,理清段落。   1、用较快的速度,用你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完成两个作业 :   1)填空:   ① 开国大典是在( )年( )月( )日下午( )时举行的。   ②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 )门大炮齐发,一共( )响。   ③ 阅兵式进行了( )钟头。   2)想想课文介绍了哪些场面?(课后第1题的第(1)题。)   2、在学生交流几个场面的基础上,归纳板书:   会场   宣告成立升国旗读公告   阅兵式   群众游行   3、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   大典前大典中大典后   4、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导读导语 ,讲读第一段。   1、自读第一自然段,完成填空:开国大典于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在首都举行,参加典礼的成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估计总数________。会场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席台设在________________。   2、课文是怎样介绍会场和主席台的呢?   男女生分别读第二、三自然段。   (师在黑板上画“T”字形。学生在它周围写出各地点。)   3、典礼要在下午三点钟开始,但是,早上六点钟就有群众队伍入场,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默读第四自然段,思考:   哪些词句反映了人们来得很早?这又说明了什么?   小组交流:   (早已汇集、老远的、清早、五更天摸黑等都说明人们都想早点赶到会场。早点看到大典的盛况。也说明心情很兴奋。)   相机学习新词:汇集,擎着,提着,给它们找近义词。为什么用它们?   4、播放纪灯,你准备用怎样的语言来描述呢?   课文中又是怎样写的呢?   出示句子:“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指导朗读。   5、小结:   学到这里,我们了解了哪些情况?   6、齐读第一段,读出当时人们激动、兴奋之情。   四、课堂作业    1、作业 本配套练习。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内容,掌握"容纳 诞生 肃静 检阅 率领 瞻仰 飘拂    风招展 排山倒海 五颜六色 陆续 协商、擎着 秘书 电钮 聂容臻 徐徐 隆重、规模巨大 盛况"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3、学习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4、了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简要了解新中国的发展,激发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热情。   5、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2、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领会课文准确用词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是什么日子吗?这一天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从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做主人,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天,在天an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今天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当时的盛况。(板书课题并齐读)   2、提出学习目标   (1)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词句要多读几遍。   (2) 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盛况的?说说各段的主要内容。列出段落提纲。   (3)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完成)   1、我会读、写生字词。   大典、擎着、瞻仰、旗帜、飘拂、检阅、肃静、秘书、隆重、电钮、排山倒海等。   2、我会理解了其中一些词的意思,并会用之说话,如排山倒海等。   3、我会较流利地读课文。   (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小组内互相交流、帮助、质疑问难:师及时到学生中指导展示)   (二)学文悟情展示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生1:我知道了课文写了三个场面:"典礼前"、"典礼时"、"典礼后"   生2:我知道了典礼前这部分:一写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者;二写会场的布置;三写群众入场。   生3:我知道了典礼时(从"下午三时正"到"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写了两个方面:一写典礼(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的情景;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二写阅兵式(交代了检阅司令员及阅兵总指挥;受检阅部队入场次序及情况;领袖和群众的热烈反响)。   生4:我知道了典礼后写了两个方面:一写天an门广场群众游行情景;二写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三)创作性展示   1、读了课文,我知道开国大典的场面庄严、隆重。   2、我想朗诵最令我激动的句子。   3、我想有感情地朗读典礼这部分。   ……   三,激发知识冲突(结合课时而变)   四、知识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   2、搜集、摘抄关于描写场面的成语等。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提出新的目标   1、上节课,我们通过读课文,我们感受到开国大典的场面庄严、隆重,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感受参加开国大典的人们激动、兴奋、喜悦的心情。   2、提出学习目标   (1)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情感。(在书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迹,批批划划,并在旁边做上读书笔记。)   (3)课外资料搜集展示。   (4)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个性创作。   二、展示学习成果   1、针对学习目标,小组内互相交流、帮助、教师及时到学生之中指导。   2、展示朗读。   小组内共同来练读,个人读;把自己找出来的语段读给大家听;   3、学生从重点词句中体会情感   生1: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我体会到这句话的历史意义是:它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了主人。   生2:"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我从这句话体会到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生 3:"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我体会到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们的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快乐和激动的心情。呼喊和鼓掌这是表达高兴和激动心情的形式。   生4:"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我体会到"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这是人民群众心里的光明。   三、激发知识冲突(可与学习成果展示合为一体)   为什么课文写了典礼顺序后又写群众情绪?   四、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1、搜集资料的展示   (1)交流描写场面的成语。    (2)交流有关开国大典的诗歌。   2、个性创作展示。   (1)读后的感受。   (2)朗诵改编的诗歌。   (3)写一段话:1949年10月1日,我站在天an门广场上……。   五、布置作业   1、试着体会本文用词准确、比喻贴切的特点,可以抄录有关句子。   2、选取其中一个场面片断练笔。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篇16   教学要求   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情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进行“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的初步训练;领悟本课按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写出课文梗概。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2、理解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识记生字,能写出课文梗概。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做主人,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天,在天an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今天我们一起来观看一下当时的盛况。(播放“历史再现”,学生边听边看,进入情境,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   1、我们亲眼目睹了当时的盛况,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让我们走进,更细致的亲身感受当时的盛况。(进入“课文欣赏”)   3、提出自学要求:   (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盛况的?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3)、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汇报   1、开火车分自然段读文,概括自然段段意   2、分段。(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根据会前、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再次“历史再现”,围绕四个场面,写出课文梗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情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叙述的?   二、阅读第一段   1、       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典礼下午三点开始,但是早上六点钟就有群众队伍入场了,这说明了什么?)   5、指导朗读。(用叙述的语气。读到“群众”的时候,速度适当加快,表达出喜悦之情。)   三、阅读第二段   1、       理清典礼过程。 抓重点、快速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用上“先---再---接着---”等关联词语,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       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   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第一面新国旗就在首都徐徐上升,30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五星红旗。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3、       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理解基础上练习朗读。   4、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   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   四、阅读、自学第三段   1、用同样的方法,自学第三段。   (1)理清阅兵式的过程,(“观阅兵式”)用一二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威武雄壮、军容整齐)   (2)括出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体会后有感情的朗读。(激动、兴奋、自豪)   2、四人组议论,课堂交流。   3、有感情地朗读,读出阅兵部队的整齐、威武、雄壮,读出群众情绪的热烈。   五、阅读、自学第四段   1、快速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衬托了人们仍旧沉浸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氛之中,从侧面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人的无比幸福的心情。)   2、理解。   3、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六、总结全文,领会中心。   1、通过小游戏,回忆课文记叙的开国大典的场面。(“回忆课文”)   2、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反映了什么思想感情?   七、能力拓展   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跟括号里的词语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自己再从文中找句子,与同学相互交流讨论。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走向)会场。   (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朝着)主席台。   (3)两股红流(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   七、自选作业   1、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   2、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畅所欲言”)   3、如果你是一名参加开国大典的摄影记者,你会选拍哪个做难忘的镜头?给你拍摄的每张照片上配上文字说明。(学生可以上前定格“历史再现”,再配上说明。)   板书设计:   会场情景     盛大   典礼盛况     隆重  人民自豪   26开国大典                      激动   1949年10月1日  阅兵式       威武   群众游行     壮观   作业设计:   一、听写词语   二、把下列能搭配的词用线连起来   城楼  命令  排山倒海的  礼花   旗杆  耸起  庄严胸围的  掌声   检阅  挺立  徐徐上升的  声音   宣读  部队  五彩缤纷的  国旗   三、按要求写句子   1、毛主席升起了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   改成“把”字句   改成“被”字句   2、缩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   3、用骄傲一次造两个感情色彩不同的句子。

《26 开国大典》教案 篇1   《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8自然段。   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难点:含义较深的句子理解。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过程 :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   要求: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 本第1、2题。 《26 开国大典》教案 篇2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 伟大意义。   2.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8自然段。   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难点:含义较深的句子理解。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   要求: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本第1、2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2、背诵第6~8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阅读第二段。   1、理清典礼过程。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3、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理解基础上练习朗读。   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说话。   随机点拨句子: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朗读(自豪,扬眉吐气)   3、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   4、背诵6~8节。   二、阅读第三段   1、自由读,用一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划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成果   欢喜和激动的心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选读句子。   三、作业   1、背诵6~8节。   2、完成作业本3、5题。   3、联系课文内容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而———;为———而———;为———而———。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 伟大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   2、背诵6~8节。   二、阅读第四段   1、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2、理解。   3、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4、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   “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内含的意思。   三、总结全文,领会中心。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   2、整理语言,归纳主要内容。   3、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反映了什么思想感情?   4、完成作业本6、7题,交流。   5、学习“单元提示”。联系这一课的学习,说说怎样凭借主要内容领悟中心思想。   四、作业   选做:   1、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   2、说说你读后的感受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开国大典》写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的空前盛况,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自豪、欢乐的心情。 本课先写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然后介绍了广场的布置情况;接着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再接着写了阅兵式;最后讲了游行队伍。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如果将这么多容量的信息一下子,或者面面俱到地加以逐一讲解的话,恐怕三节课都无法完成。这篇课文在教材的第二单元。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节课我就让学生从课文的重难点入手,再有机地拓展到课外内容,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我首先由课题导入,理解“开国大典”:创建国家的重大典礼。因此开国大典“隆重、规模盛大、庄严、热烈”。其次是学生进行阅读,理请文章的写作顺序,文章按照几部分来描写开国大典的。第三步由学生边默读边找出文章描写隆重、热烈、庄严、盛大氛围的语句加以体会,说明理由。第四步,让学生在文中画出表现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句子,读一读,并写出自己的体会。让学生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况,画出表现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的激动、自豪的句子,学生的自我学习,内化过程从中得以体现。   深刻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朗读是最佳手段之一。在比较理解的基础上,采用齐读、轮读、边读边鼓掌的形式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出人们无比高兴、自豪、激动的心情。同学之间交流时可以相彼此启发,使思路拓展,思维活跃起来。   本课教学,我还注意了细节,让学生由衷地感悟到开国大典的那种场面、那种气氛、人们内心的激动情感。本文第二大段,讲了天an门广场的位置,天an门城楼的布置等情况,突出了隆重、热烈、庄严、盛大氛围。教学这段时,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情况下,引导学生画一画丁字形广场,并按书上讲的方位标上相应的位置名称,可以加深对此段内容地了解。   课后“思考练习”中有一道题:“用一二百字写出开国大典的梗概”。学生没有学习过写故事梗概,我就将概括梗概融入到讲课时。每讲完一部分,就让学生用一两句话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课文学完了,梗概也就说出来了,同学们写时就顺利多了。   不过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就是只顾得“授人以鱼”,忘记了 “授人以渔”,只引导学生写出梗概,没有告诉学生概括的方法以及要求, 所以有部分学生在写时,各部分之间缺少连接的语言。 《26 开国大典》教案 篇3   《开国大典》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5课,是新增的讲读课文。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全文共15个自然段,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可分为五段。第一段(第1至第4自然段)写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先概括交代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成员和人数,然后分别描述会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第二段(第5至第10自然段)主要写了三件事:第一件是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第二件是庄严的五星红旗升起来了。第三件是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宣布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是开国大典的重要部分。第三段(第11至13自然段)写了阅兵式的盛况。写了三层意思:1.阅兵式开始的情况。2.各兵种通过tian安门受检阅。3.群众看到检阅部队后的激动情景。第四段(第14自然段)写tian安门广场灯火辉煌的景象和群众队伍游行的情况。第五段(最后一个自然段)写散会的情况。    课文突出了场面描写:会场的布置、庞大的群众队伍、典礼开始、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星红旗升起、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和宣布毛泽东当选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盛大的阅兵式、燃放礼花、群众队伍游行等众多场面都描绘得有声有色,令人激动万分,突出了开国大典的喜庆、庄严、隆重、热烈气氛。记叙详实、条理清楚、用词准确是课文的另一突出特点。    这篇课文安排在第九册第二组,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也就是说,通过本课和本组其他几课的学习,要使学生在练习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懂得怎样才能提高阅读的速度,要逐步提高阅读的速度。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本课要把握特点,突出重点,以读为主,扎实训练。具体做法如下:    一、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然后填空。①开国大典是在年月下午时举行的。②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门大炮齐发,一共响。③阅兵式进行了钟头。    3.快速读课文,说说课文大意。    二、熟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列出提纲。    3.讨论分段,理清课文叙述顺序,修改所列提纲。    三、精读课文,分步训练。    1.学习课文第一段。先让学生快速浏览第一段,准备做填空练习:开国大典于年月日在首都举行,参加典礼的成员有,有,有,估计总数。会场在。主席台设在。以此掌握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成员和人数,了解会尝主席台的布置情况。然后细读课文,体会会场的精心布置和群众队伍场面的壮观。最后品读课文第一段,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如:①分别找出“汇集”、“擎着”、“提着”的近义词,想想作者为什么选用这三个词语;②比较“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走向)会潮这句话中的“直奔”和“走向”有什么不同;③用“迎风招展”口头造句。    2.学习课文第二段。先快速读课文第二段,想一想这段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让学生掌握这一段的主要内容。再细读这段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描述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时的情景的。接着,通过回忆看《开国大典》的电影、电视,结合课文中的彩色插图,进一步体会这一段课文所描写的动人场面。然后进行重点词句的训练:(1)比较下面句子中带点的词语跟括号里的词语有什么不同:①30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朝着)主席台。②30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起抬起头,·瞻·仰(望着)这鲜红的国旗。(2)这段课文中有几处写了掌声,写法有什么不同?(3)用“诞生”、“雄伟”、“热烈”各说一句话。    3.学习课文第三段。快速朗读课文第三段,进行填空练习,使学生掌握阅兵式的程序。“阅兵式的检阅司令员、阅兵总指挥分别是和。受检阅的部队开头是两个排,接着是、。当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飞过天空。”然后细读这段课文,体会阅兵式的壮观场面和人民群众看到检阅部队时的激动场面。最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段。    4.学习课文第四段。可先让学生快速阅读这一段,说说作者是抓住哪两个方面来描绘这动人的情景的。然后抓装天上是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是万万千千的灯火一片红”,让学生闭上眼睛,结合过去看到的类似的场面体会tian安门上礼花此起彼落,广场上灯火辉煌的绮丽景象。最后让学生用“次序”口头造句。    5.学习课文第五段。先齐读这段课文。然后比较“·两·股·红·流(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中带点的词语跟括号里的词语有什么不同。6.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跟“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相似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好在哪里,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试说两个这样的句子.    四、品读课文,综合训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总结中心思想。    2.快速读课文,按列出的提纲复述课文。    3.做课后“思考·练习”4。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要求背诵的段落。 《26 开国大典》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一,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结合理解课文,训练学生适当提高阅读的速度。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一,理解文章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二,训练学生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方法:   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   教学用具:   电脑课件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爱党爱国之情。   2,理解含义教深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读一读:   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然后说说课文重点写了开国大典的哪几个场面?(典礼开始,毛主席宣读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   出示影片,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场面?(出示图片)   2,谈一谈:   看过影片,同学们一定有许多想法,请各小组讨论,然后选一个代表说出来,比比看,哪一组讲得最好?哪组同学最聪明?   3,找一找:   1)请找出文章中你最感兴趣的段落,说明理由。并有感情的朗读。   2)请找出文中含义较深的句子,谈出对句子的理解。(出示句子)   a“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怎么理解?没“站”起来之前是什么样子的?谁领导我们“站”起来的?   b“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传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怎么理解?“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什么?“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什么?“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指什么?   c“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怎么理解?“红流”指什么?“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何意?   4,再谈一谈:   刚才同学们谈得很好,能抓住文章中心。现在请同学们再看影片,结合刚才学习的课文内容,再深入谈谈你的看法。   5,背一背: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比一比。   三,复习巩固。   对照板书,总结中心。   四,布置作业。   继续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五,板书设计: 《26 开国大典》教案 篇5   《开国大典》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5课,是新增的讲读课文。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全文共15个自然段,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可分为五段。第一段(第1至第4自然段)写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先概括交代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成员和人数,然后分别描述会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第二段(第5至第10自然段)主要写了三件事:第一件是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第二件是庄严的五星红旗升起来了。第三件是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宣布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是开国大典的重要部分。第三段(第11至13自然段)写了阅兵式的盛况。写了三层意思:1.阅兵式开始的情况。2.各兵种通过天安门受检阅。3.群众看到检阅部队后的激动情景。第四段(第14自然段)写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的景象和群众队伍游行的情况。第五段(最后一个自然段)写散会的情况。    课文突出了场面描写:会场的布置、庞大的群众队伍、典礼开始、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星红旗升起、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和宣布毛泽东当选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盛大的阅兵式、燃放礼花、群众队伍游行等众多场面都描绘得有声有色,令人激动万分,突出了开国大典的喜庆、庄严、隆重、热烈气氛。记叙详实、条理清楚、用词准确是课文的另一突出特点。    这篇课文安排在第九册第二组,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也就是说,通过本课和本组其他几课的学习,要使学生在练习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懂得怎样才能提高阅读的速度,要逐步提高阅读的速度。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本课要把握特点,突出重点,以读为主,扎实训练。具体做法如下:    一、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然后填空。①开国大典是在年月下午时举行的。②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门大炮齐发,一共响。③阅兵式进行了钟头。    3.快速读课文,说说课文大意。    二、熟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列出提纲。    3.讨论分段,理清课文叙述顺序,修改所列提纲。    三、精读课文,分步训练。    1.学习课文第一段。先让学生快速浏览第一段,准备做填空练习:开国大典于年月日在首都举行,参加典礼的成员有,有,有,估计总数。会场在。主席台设在。以此掌握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成员和人数,了解会尝主席台的布置情况。然后细读课文,体会会场的精心布置和群众队伍场面的壮观。最后品读课文第一段,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如:①分别找出“汇集”、“擎着”、“提着”的近义词,想想作者为什么选用这三个词语;②比较“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走向)会潮这句话中的“直奔”和“走向”有什么不同;③用“迎风招展”口头造句。   2.学习课文第二段。先快速读课文第二段,想一想这段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让学生掌握这一段的主要内容。再细读这段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描述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时的情景的。接着,通过回忆看《开国大典》的电影、电视,结合课文中的彩色插图,进一步体会这一段课文所描写的动人场面。然后进行重点词句的训练:(1)比较下面句子中带点的词语跟括号里的词语有什么不同:①30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朝着)主席台。②30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起抬起头,·瞻·仰(望着)这鲜红的国旗。(2)这段课文中有几处写了掌声,写法有什么不同?(3)用“诞生”、“雄伟”、“热烈”各说一句话。    3.学习课文第三段。快速朗读课文第三段,进行填空练习,使学生掌握阅兵式的程序。“阅兵式的检阅司令员、阅兵总指挥分别是和。受检阅的部队开头是两个排,接着是、。当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飞过天空。”然后细读这段课文,体会阅兵式的壮观场面和人民群众看到检阅部队时的激动场面。最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段。    4.学习课文第四段。可先让学生快速阅读这一段,说说作者是抓住哪两个方面来描绘这动人的情景的。然后抓装天上是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是万万千千的灯火一片红”,让学生闭上眼睛,结合过去看到的类似的场面体会天安门上礼花此起彼落,广场上灯火辉煌的绮丽景象。最后让学生用“次序”口头造句。    5.学习课文第五段。先齐读这段课文。然后比较“·两·股·红·流(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中带点的词语跟括号里的词语有什么不同。6.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跟“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相似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好在哪里,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试说两个这样的句子.    四、品读课文,综合训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总结中心思想。    2.快速读课文,按列出的提纲复述课文。    3.做课后“思考·练习”4。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要求背诵的段落。 《26 开国大典》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词语。   2.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3.学习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体会开国大典盛况,学习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2.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加深对含义较深句子的理解。   2.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及词语,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3.能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 年10 月1日这一天是什么日子吗?这一天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从1949 年10 月1日这一天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人,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今天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当时在天an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的盛况。(观看一分钟左右的影片)   (二)快速默读课文,找出生字词。   擎( qín g )   钮 (nǐu )   瞻 (z hān)    聂 (n i è)   党 ( dǎn g )   (三) 说说以下各词的意思:   开国大典:开,创建;典:典礼。创建国家的重大典礼。   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如,开学典礼,开业典礼。   城防部队:守卫城市的军队。   观礼台:被邀请参观典礼的看台。   擎:举。   五更天:大约早晨四五点钟。   就位:到自己应到的位置上。   迎风招展:本课指的是红旗迎着风翻动。   汇集:会合,聚集。   排山倒海:排,推开。把高山推开,把大海翻过来。形容力量强、声势大。   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   瞻仰:恭敬地看。   (四)再次默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划分段落。   学生讨论: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盛况的?   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大典进行中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又按大典进行程序写了三个内容,即:第一,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第二,五星红旗徐徐升起;第三,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写完这三件事,写阅兵式的盛况,再写天an门广场灯火辉煌,群众游行的情况,最后写大典后光明充满北京城。   按以上顺序分段:   板书   会场1——4段   典礼5——10段   开国大典 阅兵11——13段   游行14——15段   (五)作业   抄写词语,注意笔顺和间架结构:   容纳 诞生 肃静  检阅 率领 瞻仰 飘拂    迎风招展 排山倒海 五颜六色 陆续 协商   擎着 秘书 电钮 聂容臻 徐徐 隆重   规模巨大 盛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重点学习开国典礼仪式和阅兵仪式两个部分,进一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2.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对课文段落的划分情况(提问学生回答)   二、开始讲解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读这段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从那些词语中体会到这些感受?   (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来的早:早上六点多就入场;人   数多:成了人山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秩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3)从重点词语句子中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为什么不用“走向”。   (体现参加大典群众的激动和热切的心情。)    到了正午,天an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满满的,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体现开国大典时盛大的场景。)   2、学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1)默读课文,说说开国大典分为几个过程?哪些过程最能体现出开国大典的盛况?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并板书   宣布典礼开始 ─→ 奏国歌 ─→ 宣布新中国成立 ─→ 升国旗 ─→ 宣读政府公告─→ 阅兵式 ─→ 群众游行 (第四部分内容,补充 )   (4)分析阅兵仪式的情况。   问:为什么阅兵式最能表现开国大典的盛况?   (接受检阅的部队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空军……兵种多。军队的素质高,这样的描写有“战车整整齐齐的前进;战士们听这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雄伟威严。“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因为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群众看到自己的武装那样强大,战士那样为伍,用欢呼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用喊声和掌声表达这对人民军队的热爱之情。“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是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欢乐和激动的心情。呼喊和鼓掌是表达高兴和激动的心情的形式。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民的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   (5)学习课文第四部分,了解群众游行的有关场面描写。画出文中描写阅兵式后,傍晚时天an门广场景色的句子。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   (“天an门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这样生动的描写,衬托了人们仍旧沉浸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氛之中,从侧面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人的无比幸福的心情。)   3、加深对句子的理解。   ①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五星红旗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人民被反动派踩在脚下,没有独立、自由。现在五星红旗升起来了,代表中国人民推翻了反动统治,翻了身,站起来了。   ② 他读到“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三十万人民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掌声。   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他是人民群众心目中最敬爱的领袖。人们期盼他成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选举他为主席正合民意。所以当听到毛泽东当选为新中国的主席时全场热烈鼓掌。   ③ 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这“光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   ④ 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这是写人民群众看到人民解放军部队接受检阅时的举动,因为我们的军队是如此威风凛凛,纪律严明,坚强壮大,人民的国家有了钢铁长城,人民的幸福有了可靠的保障。这里用夸张的笔法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无比信赖和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⑤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这句话是写毛泽东面对人民群众高呼“毛主席万岁”的回应。一方面说明毛泽东对人民的热爱,另一方面,这些动作和口号非一般人所为,直接表现了毛泽东的伟大形象。   三、作业:   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整体了解和掌握背诵的自然段。   2.学会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情况   1.全班集体背诵   2.请两位自告奋勇的同学把第七自然段背写在黑板上。   3.提问:“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传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怎么理解?“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什么?“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什么?“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指什么?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毛主席的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用“庄严”和“雄伟”形容这声音不是一般的声音,它是非常庄重、严肃、雄壮、伟大的,这一宣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这声音“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说明这一宣告已传遍中华大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全国各地。“长城”、“大江”代表中国,再用“内外”、“南北”这样相对的词语,既表达了全国各地的意思,又使语言非常生动、整齐、有力。“全国人民一齐欢跃起来”,“欢跃”,欢腾跳跃。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联系下文,课文对天an门广场庆典的描述,正是“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的写照和缩影。)   二、学习场面描写的写作方法。   关于场面描写: 特定的地点、一定的景物、人物的活动,这三者的综合就构成了场面。而场面描写是这三者有机结合的动态描写。那么,怎样进行场面描写呢?   ①有点有面,点面结合。场面描写必须首先写出某一个特定场合的整个面上的情况。这如同电影中的“大全景”拍摄。场面描写不是写出面上的情况就行了,也就是说场面描写既要写出总的轮廓,又要写出具体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活动。   ② 突出重点,写出气氛。既然是场面,必然会有很多人物,因此,就要分清主次。详写主要人物的神情动作,略写次要人物,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此外,还应注意把握场景,写出气氛。众多人物活动的场面,无疑会营造出种种不同的气氛。有热闹的,有冷情的,有欢乐的,有悲哀的。真实地再现某一特定场合下的特定气氛,有助于表现所描绘的场面的特点。   ③层次清楚,有条不紊。场面描写既要全面顾及特定场合下的各个方面,又要重视场面气氛的渲染,常常出现人多、事多、物多、景多的情况。因此,先写什么,怎样写才能使人感到层次清楚,就成为值得注意的问题。常见的写法有总分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等。一个场面的安排究竟采取怎样的顺序,要根据特定场面的具体需要确定。   三、课堂扩展:按照课文场面描写的方法,描写一下升旗仪式(100字左右)。比一比谁写得最好。   四、作业:运用场面描写方法写一篇短文,要注意描写顺序。(可以是升旗仪式、校运会或其他活动) 《26 开国大典》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和抄写课文的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想象整个“开国大典”的场面,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新中国、热爱解放军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教学重点   1、能比较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体会比喻句、排比句的作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新中国、热爱解放军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教学准备:   1、制作相关课件;   2、从课外书籍或网络中查找有关开国大典的课件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理解部分词意,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 细读课文,品味理解。   (一)释题导入,引出“大典”。   1.揭示课题,板书:开国大典,指导书写“典”字。   2.解释课题,齐读课题。(“开国大典”就是创建国家时举行的重大典礼。)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识“大典”。   (在这一部分,主要是扫清字词障碍,对课文内容有个基本了解)   1、练习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   ⑴ 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⑵ 反馈自学生字词情况:   2、质疑解疑:   (简单问题当时解决,和理解课文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随着深入学习课文时再解决。 )   (三)细读课文,理清脉络,感受“大典”。   (在这一部分,主要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感受“大典”的盛况)   1、练习分段:   ⑴ 学生默读思考,理清文章脉络:   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   ⑵ 学生讨论:   (明确: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   2、合作研读,体会情境(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道思考题)   (1)假如你是一名记者,或是一名群众,当时的哪一个场景让你终生难忘?   (2)根据选项,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在组内说说当时的情景。   (在这一环节,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体现尊重学生、唤醒、激励学生参与意识,追求有序、有情、有效、有趣课堂。)   (四)总结全文   1、评价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情况;   2、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重点学习群众进场,阅兵式和群众*三个部分,进一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2.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3.整体了解作者记叙开国大典的方法,初步学会场面描写的方法。   一、复习导入   1.师生共同回顾上节课的学习收获,教师小结。   2.交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出示学习任务   1、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2、同桌讨论、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3、通过学习课文有关段落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自学时间8---12分钟,视学生自学情况而定)   (在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学生自学 (教师巡视并相机参与部分讨论)   四、检测学情 (分四个部分)   ㈠、出示填空练习题,巩固第一部分的学习内容。   {{{(使学生明确开国大典举行的时间、地点、参加的人、参加的总人数等问题。)   开国大典于 年 月 日在 举行,参加典礼的成员有 __,估计总数__________。会场在__________。主席台设在__________。   ㈡、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也是本文的主体部分,我主要设计了三个小环节,即1、理脉络;2、说内容;3、抓重点语句,具体就是)   1、请学生默读第二部分,自主理清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   2、练习用自己的话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主体部分。体会开国大典盛况。   3.找出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的语句,初步了解课文用了哪些方法?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朗读。   (1)重点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排比:在这段话中,有四个“传到”。体会排比句的气势,练习朗读排比句。   (2)请学生对比地读读下列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出示对比句) (第一组句子)   a、下午三点整,会场上发出一阵掌声,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人的目光看向主席台。   b、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出示这组句子,意在通过重点词的分析比较,让学生体会人民群众对毛主席和新中国的无比热爱。) (我出示的第二组句子就是……)   a、三十万人脱帽站立,抬起头,看着国旗。   b、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通过这组句子的对比,意在让学生体会中国人民为从此站起来、当家做主人感到无比激动,无比自豪。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4.指导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人民群众那种(激动、兴奋、喜悦)的心情。   5.根据板书练习背诵第七自然段。   ㈢、精读第三部分   1.自由朗读描写阅兵式的语句。   2.画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3.小组合作,讨论试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   ㈣、精读第四部分 (在这一部分,我也是设计了三个小环节,1、划一划;2、读一读;3、通过换词语的方法体会句子意思,具体就是)   1.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2.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3.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其中一句是:   (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换一个词语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两股红流(*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光明(光亮)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重点:“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让学生练习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句子包含的意思。   ㈤、总结全文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   2、初步学习表达的方法:作者是怎样把这么盛大的庆典活动描述清楚的?(a.选择最能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的场面。b.选择最能体现中国人民欢欣鼓舞的激动而热烈的场面。c.按大会的进程逐项描述。)   五、课堂训练   1、试着体会本文用词准确、比喻贴切的特点以及场面描写的方法,可以抄录有关句子,然后模仿写一写。   2.让学生说一说读后的感受。   3、背诵、抄写课文第7自然段。(视时间而定,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在课后完成)   附板书设计:   会场布置   毛主席出现   大典盛况   开国大典 { 宣告成立   宣读公告   阅兵仪式 《26 开国大典》教案 篇8   一、教材分析   《开国大典》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为人文主题,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为语言训练目标,安排了《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这四篇课文。其中,《开国大典》记叙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全文共15个自然段,场面描写是课文的一大特点:群众进场、举行典礼、阅兵式、群众队伍*等众多场面都描绘得有声有色,令人激动万分,突出了开国大典的喜庆、庄严、隆重、热烈气氛。记叙详实、条理清楚、用词准确是课文的另一大特点。   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因此通过课文的学习去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为教学的难点。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这是教学的重点。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本课采用“把握特点,突出重点,以读为主,扎实训练”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准备:自主预习课文,收集“开国大典”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一)释题导入,引出“大典”。   1.揭示课题,板书:开国大典,指导书写“典”字。   2.解释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大典”。   1.浏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记叙了哪些场面?   2.学生交流归纳。   (三)重点研读,感受“大典”。   1.默读课文5——10自然段,看看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2.交流感受。   3.教师结合学生交流情况引导深入研读:你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的?   4.根据学生感悟灵活切入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感情诵读。   语段一: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引导学生抓住“排山倒海”、“一齐”等词语体会群众的热情及对毛主席的热爱之情。]   语段二: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引出重点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2)引导学生抓住“一齐欢呼”、“一起欢跃”等词语体会人民的激动之情,体会反复手法的表达效果。   (3)指导感情朗读,背诵。   语段三: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引导学生抓住“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头瞻仰”体会人民群众的心情。   (2)感受人们肃然起敬的原因,体会“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3)写话,交流,体会情感,抒发心声。   (4)感情朗读。   (四)课堂总结,铭记“大典”。 《26 开国大典》教案 篇9   设计理念:   针对教材特点,我主要以引导学生紧扣开国大典各个场面中描写毛主席的动作及群众反应的句子为线索,通过品读句子,体会词句间浓浓的感情,受到情感感染,学到场面描写的方法,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笔。力求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地学语文。   教材分析:   《开国大典》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组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作者以“会场布置→大会盛况(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阅兵仪式→群众*”为写作思路,以大会盛况(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为写作重点,通过几个场面的描写,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对领袖毛泽东的无比热爱之情。本组课文以“走近毛泽东”为人文主题,以“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为语言训练目标,以引导学生通过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体会毛泽东的领袖风采和凡人情怀为教学重点,安排了《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四篇课文。在本组的其他三篇课文中,我们感受到通过人物描写刻画的伟人和凡人毛泽东,本课则主要通过场面描写刻画了毛泽东的领袖风采,这为本组语文园地的习作训练作了一定铺垫。   学生分析:   《开国大典》这篇文章篇幅较长,要在课内将这么多容量的信息一下子或者说面面俱到地加以逐一讲解的话,恐怕是无法完成的。因此,我认为可以从课文的重难点入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长文短教。课堂中再有机地拓展到课外内容,从各方面了解祖国成立的相关资料,了解旧中国屈辱的历史,再一次体会当时举国上下,人们当家做主的那种自豪的感情。   开国大典距今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对小学生来说,从语言文字去感知当时庄严、热烈的气氛,体会人民激动,兴奋的心情与对新中国、毛主席的热爱之情是有相当的难度。为此,需要搜集中国人民遭受压迫、奴役的文字材料和影像资料,教学时可利用声像资料创设情境、引导想象、体会心情、激发感情,再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反复研读,以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委员、协商、外宾、诞生、电钮、瞻仰、飘拂、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3、重点学习典礼仪式这一部分,并初步学习场面描写,了解场面描写的特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场面描写,了解场面描写的特点来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抓住首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借助课外资料,使学生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课时安排:一课时(40分钟)   教学过程:   一、扣关键词,引出“大典”   课件依次出示:“1949年10月1日”, “北京”, “开国大典”等内容,引导生用这三个内容说一句话,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进入新课。看老师板书课题,并点明:“典”是本课的生字,请伸手和老师一起书写,并留意笔顺。   【设计意图: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迅速提取课文中的关键词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此同时,指导书写课题中的易错字,扎实学生的语文基础。】   二、以图引路,深化“大典”   1、“典”在这儿怎么理解?“典”字前有个“大”字,这是个怎么样的典礼?   2、课件出示图片(中国贫穷落后、人们衣衫褴褛的情景。)师进行入情入境的解说,加深学生对那一段历史的了解。再引导带着这份理解读课题。   【设计意图:紧扣课题中“大典”二字,将典礼的盛大与旧中国受奴役、受压迫的画面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让学生体会这一典礼意义的重大。】   三、整体感知,初识“大典”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开国大典,去体验新中国的成立带给人们的无限欢跃,去感受这一典礼意义的重大。请同学们看到课文,快速浏览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作者用他的语言记录了开过大典的哪些内容?(总结开国大典的四个场面:“会场布置、大会盛况、阅兵仪式、群众*”。)   【设计意图:在第一环节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对课文有了一个粗略的把握,在此基础上,通过真正走进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课文写作思路,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四、重点研读,感受“大典”★   要想真正感受开国大典的气氛,就必须走进这一个个的场面之中,让我们先走进“典礼仪式”这个场面。用心默读课文的5—10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感受会场的气氛,把最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气氛的语句用横线画下来。(引导生抓住描写毛主席动作和群众反应的语句感受气氛的热烈庄严。)   逐句品析:   1、出示: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A、“排山倒海”的掌声是怎样的掌声呢?   B、除了听到了掌声,还看到了目光,这里抓住了人物的神态进行描写,在描写“目光”时用了一个词语?找到了吗?(“一齐”)这三十万人一齐把目光投向了主席台,就是为了看我们的领袖毛主席,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C、三十万人的动作一样,有人指挥吗?可以用哪一个词语来形容?(“不约而同”)引导读。   2、出示: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A、又是“一齐”。30万人一齐欢呼,一齐欢跃,你能想象出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吗?此时你就在会场,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又仿佛看到了什么?都说,眼前有画面,心中有画面,就一定能读好。谁来读?   B、这令人激动不已的宣告传得远吗?你怎么知道?( “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谁能通过朗读把声音传得更远一点。   C、接下来听老师读,看能听出什么不同吗?“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它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听出不同了吗?哪一句更好?一齐读,读出这气势,读出这情感。   3、出示: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   A、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词,师激情讲解这歌词的意义,深化情感。   B、这声宣告怎能不激动人们的心?谁再来读这句宣告?   4、出示: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A、发现了吗?仍然是“一齐”,一齐做什么?这里抓住了人物的什么描写?(动作)联系上下文,我将“瞻仰”改成“仰望”五星红旗可以吗?(瞻仰是指恭敬地看,怀着严肃而崇敬的心情看)。   B、关于“看”的词语我们学过不少。考考大家:向四周看——环视;向下看——俯视;集中注意力看——注视;从高处向远处看——眺望。今天我们又收录了一个新的词语“瞻仰”。   C、这面红旗能高高地飘扬在祖国的上空容易吗?五星红旗地徐徐升起,也就意味着,读——“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D、(课件出示各种场合升起的国旗的图片)师叙述,激发情感并指导朗读。   5、出示: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A、从这掌声里你又听出什么来了?这掌声就是人们心情的流露。带着这份热爱,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齐读)   B、(影片播放)提问:看到主要人物谁了?听到什么了?影片和我们文章的写法一样,它将镜头对准了毛主席和群众。课文学到这儿,“典礼的盛况”这一场景要在群众的掌声中结束了,此时,你们一定读懂了会场上那一阵阵的掌声、欢呼声,那掌声,那欢呼都是因为,在这一天,读:“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C、从此,我们中华民族这一文明古国又将无比骄傲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再读。   【设计意图:整个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运用看(看多媒体)、读(多种形式读)、划(抓关键词句)、想(想象画面)等学习方法,力求突出本课教学重点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之中突破本课难点。】   五、回顾小结,写法指导   1、归纳写法:“典礼盛况”仅仅是开国大典中的一个场面,说说,这个场面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为了体现典礼的热烈庄严,围绕这些小场面,作者主要写了谁?(毛主席和群众)这些对人物细节的描写就是场面描写中的“点”,要写好一个场面,就必须做到“点面结合”   2、从“面”入手   我们联系生活实际,同学们都参加过大扫除吗?回忆一下,大扫除的现场给你什么感觉?我们用一个词语概括:热火朝天   3、突出“点”   下面我们要做的关键就是把大扫除这一场面写清楚写具体,谁来告诉我,大扫除现场的这份热火朝天,是通过谁传递给我们的?(劳动中的同学们)这么看来,要把这一场面写好,我们就得从他们身上入手,紧扣人物的细节展开。   场面呈现:   A、出示班级大扫除画面看,师讲解:这是一个班上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着大扫除,画面上出现的人物真不少,说说,你注意到谁了?   B、有一个同学注意到了正擦窗户的那位女孩,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大屏幕出示),同学们默读,思考: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D、接下来请同学们从这个场面中挑一个你感兴趣的人物,抓住场景中人物的细节,试着写一写,这里的词语库还为你们准备了不少词语。注意了:相机捕捉的仅仅是某些瞬间,你们在作文的时候,好好回忆一下,自己在活动所看的情景,发挥适当的想象与联想,放手写。   5、生开始作文并展示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身边的生活学习场景入手,用学到的场面描写方法进行练笔,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突出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宗旨。】   六、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同学们,把你们写的这些片段串起来就是一篇不错的描写场面的作文,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开国典礼》的其它场面,相信能在充分地感受到典礼的热烈与庄重的同时,对场面的描写也会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与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的有效总结,为第二课时更深入地学习做准备。】 《26 开国大典》教案 篇10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学习文中的排比句.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背诵6-8自然段.   课前准备   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中国历史状况.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出示课题,读题.   ◆理解题意.   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开国大典”.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为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八年抗战,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迎来了“开国大典”的盛   况.从此,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自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   要求:   a.通读课文2~3遍,利用字典自己学会字词.   b.画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c.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画出描写不同场面的连接句.   d.提出不懂的问题,能自己找到答案的先努力自行解决.   交流   ◆读课文第一句话,解释课题意思.   ◆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场面可以分为四部分.)   ◆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自由读课文.   ◆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而来;来得早:早上六点钟就入场;人数多:成了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次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指导朗读.注意体会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书写生字及词语.   ◆练习读熟全文.   第二课时   精读第二部分   ◆学生默读,理清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一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练习用自己的话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体会开国大典盛况.   ◆画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朗读.   重点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全国各地.“长城”“大江”代表中国,再用“内外”“南北”这样相对的词语,既表达了全国各地的意思,又使语言非常生动、整齐、有力.“全国人民一齐欢跃起来.”“欢跃”,欢腾跳跃.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联系下文,课文对天an门广场庆典的描述,正是“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的写照和缩影.)   ◆指导朗读课文,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练习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而说话.   重点练习朗读: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感受自豪,扬眉吐气.)   ◆找出描写人民群众心情的语句,初步了解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   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句的气势,练习朗读排比句.   (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练习背诵第7自然段.   篡阅读第三段   ◆自由朗读描写阅兵式的语句.   ◆画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小组合作,讨论试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________而________;为________而________  ;为_________而________.   阅读第四部分   ◆默读,画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朗读第14自然段,读出欢庆的气氛.   ◆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重点:“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练习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句子包含的意思.   总结全文   ◆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四个怎样的场面.   ◆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一·欢呼声”?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讨论内容: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情况,知道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使学生了解新中国的成立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从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继承革命传统,激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初步学习表达的方法:作者是怎样把这么盛大的庆典活动描述清楚的?(a.选择最能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的场面.b.选择最能体现中国人民欢欣鼓舞的激动而热烈的场面;c.按大会的进程逐项描述.)   作业   ◆摘录最使你激动的句子,背诵、抄写课文第7自然段.   ◆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 《26 开国大典》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和开国大典的盛况,感受伟人的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学习课文去感受伟人的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课前准备:教学课件,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课:   同学们,在刚刚结束的升旗仪式上,当你听到嘹亮的国歌响起来,看到鲜艳的五昨红旗升起来的时候,你的心中有什么感受?(自豪感)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来学习26课《开国大典》 板书课题,释题:   谁能说说“典”在这儿的意思?(典礼)“典”前面加上了一个“大”,这会是怎样的典礼?(隆重、盛大、庄严)让我们再来看看“开国”,你读懂了什么?(新的国家成立)一个新的国家诞生了,这是多么重大的事件呀!这隆重、盛大的典礼也正是为了迎接新中国的诞生而举行的。带着这样的理解,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课件出示本课词语。学习齐读,开火车读。在读的过程中理解:擎着、瞻仰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同时学习多音字:奔。   2、开火车接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后纠正错误,评价朗读情况。   三、研读课文:   1、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开国大典,去体验新中国成立带给人们的无限欢欣,去感受开国大典的重大意义吧!请同学们浏览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记叙了哪些盛大隆重的场面?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划出关键词语。   (2)交流。   (3)让一名学生上讲台把开国大典的顺序贴到黑板上。   群众入场  庄严宣告  升旗鸣炮  宣读公告  阅兵式  游行  群众退场   2、哪一部分写的是大典的主要内容(5-10自然段)这节课,就让我们先走进“典礼仪式”这个场面,用心默读课文的5—10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感受会场的气氛,把最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气氛的语句勾画下来。   学生默读并划语句。   3、交流描写掌声的语句。   a、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师:刘老师听到了掌声,就在这段课文中还有一些语句描写了掌声,同学们把它们找出来吧。   b、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师:此时的天安门广场就是一个欢乐的海洋。   c、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师:你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气氛?(热烈)   4、同学们,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第五自然段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   如果只请你读写群众反应的句子怎么读?学生朗读。从这“一齐”中,你读出了什么?正因为这30万人拥有着不约而同的情感,才会有这不约而同的掌声和目光呀!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谁来读第五自然段?   5、谁接着读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交流第7自然段。   师:又是“一齐”。30万人一齐欢呼,一齐欢跃,你能想象出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吗?学生回答。   眼前有画面,心中有画面,这一定能读好。谁来读?   “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男女生合作读。女生读第一句,男生读第二句。   师读: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它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听出不同了吗?通过比较学习反复的好处。   6、“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指的是毛泽东同志的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引读:   多少革命先烈为了这一天的到来,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英勇奋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让我们一起告慰先烈的英灵,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全国的老百姓为了这一天的到来,在黑暗面中挣扎了太久太久,让我们来告诉全国人民,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旧中国贫穷落后,任人宰割,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领土上任意践踏,新中国的成立宣告了这段屈辱历史的结束,让我们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主席的声音,播放录像。   再引导学生朗读第7自然段,并试着背下来。   7、接着,升国旗。群众的反应是怎样的?接着学生第8自然段的内容。   如果你们就是这30万人中的一员,当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时,你会怎样做?学生自由回答。   课件播放:各种升旗。   师述:这就是天安门上升起的第一面红旗,岁月流逝,我们的新中国度过了59岁的生日。这是香港回归,这是奥运会上三面国旗同时升起,这是神州八号升天时升起在太空的国旗。在这59年里,五星红旗一次次地升起。这一面面五星红旗的升起,一定一次次激动着你的心灵。来,孩子们,拿起笔,把最使你激动的那一个场面写下来吧!你也可以像作者那样,一方面描写主要人物,一方面描写群众反应。孩子们,这一面面五星红旗升起,一次又一次向世界宣告:昏睡的雄狮苏醒了,发威了;东方的巨人崛起了,强大了。   这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升起也会成为我们心中永不褪色的记忆,那是因为,读: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此时,我们才会真正读懂会场上那一阵阵的掌声、欢呼声,这掌声,这欢呼都是因为:   (读板书)新中国在今天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开国大典的主体部分,感受到了开国大典场面的盛大隆重与热烈,一起感受着人民群众激动与兴奋的心情,感受着对领袖对新中国的热爱,同学们课文中还有许多让人激动人心的场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教学反思:   我觉得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比较严密,环环相扣,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穿插的教学课件,引读提示都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每个学生都能投入到学习之中。同时,我特别注重朗读地指导,随着典礼仪式的进展,指导学生读出文中的热烈的场面以及人们的激动的心情。   因为本课的内容比较多,所以第一课时,我精讲了开国大典中的最主要的部分:典礼过程。把其余内容放在第二课时来讲,这样取舍之后,整堂课显得比较有层次,比较有顺序。到了课的最后,学生的感情也调动起来了,声音非常响亮,可以说是声情并茂。不过感觉在理解重点词句的运用上还是欠缺一些,如果在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词句上再细致一些就更好了。

《开国大典》教案学案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4、学习场面描写,学写场面描写。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场面描写,学写场面描写。   【教学过程】   教案   学案   一、学习提纲   1、自学生字、新词,注意书写难字(典、副、协、奏、诞、钮、瞻、拂、嗓);组词:   副__  协__  凑__   幅__  胁__  奏__   诞__  钮__  瞻__   延__  纽__  檐__   2、默读课文:   按“会场布置→大会盛况→阅兵仪式→群众游行”把课文分成四段。   3、自读“大会盛况”部分,按“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分成三层。   4、默读课文,勾画为新中国诞生的激动、自豪的重点句子,思考批注,表达了首都人民___的思想感情。   5、勾画文中场面描写,说说写法上的特别之处。   二、练习提纲   1、背诵第七自然段。   2、听写生字、新词。   3、场面描写:   开学典礼。   一、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指导书写难字,特别注意“副──幅”;协──胁;钮──纽;瞻──檐“的区别。   二、抓段与段的联系指导分层、分段   三、抓住为新中国诞生激动自豪的场面,细读探究文章的思想感情   1、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2、这庄严的宣告……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热爱领袖。)   3、三十万人一齐……一齐……一齐……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热爱新中国。)   ⑴ 换词比较,体会感情。   ⑵ 补充课外中国人屈辱的历史资料,写感受。   ⑶ 指导读出为新中国诞生激动自豪的心情。   4、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堂都拍麻了……(热爱新中国──欢喜、激动。)   5、“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毛主席万岁!”(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   四、探讨写法特点:点面结合   五、转换迁移、训练适用 《开国大典》教案学案设计 篇2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开国大典》写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的空前盛况,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自豪、欢乐的心情。本课先写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接着写了天an门广场的位置,及广场的情况;再接着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最后讲了游行队伍。根据它在内容安排上的特点,可采用如下方法进行教学:     一、看一看。   开国大典这个盛况,事件重大,意义深远。在电影、电视中常见播放,也可见到图片。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播放“开国大典”的有关录像镜头,或展示挂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把学生带到这感人的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况,初步体会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人们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二、画一画。   本文第二大段,讲了天an门广场的位置,天an门城楼的布置和前来参加典礼的群众队伍云集“侗字形广场的情况。教学这段时,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情况下,可引导学生画一画“丁”字形广场,并按书上讲的方位标上相应的位置名称。再说说各位置上的设施。这样学生通过动笔画,对此段内容就有了较清楚的了解。三、比一比。     课文第三段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这一段按照典礼进行的顺序来写。在第三段中,“欢呼”一词出现多次。教学时,可让学生找出这些词,展开想象,深刻挖掘。具体教学如下:读熟课文,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的顺序。找出带有“欢呼”一词的句子;每次是在什么情况下欢呼起来的?这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的空前盛况,本课先写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接着写了天an门广场的位置,及广场的情况;再接着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最后讲了游行队伍。   学生边默读边找出文章描写这一隆重、热烈、庄严、盛大氛围的语句加以体会。   首先,播放“开国大典”的有关录像镜头。让学生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况,初步体会到建立了新中国,人们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其次,本文第二大段,讲了天an门广场的位置,天an门城楼的布置等情况。在教学这段时,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情况下,引导学生画一画“丁字形广场。然后让学生介绍为什么这样画。这样学生通过动笔画,对此段内容就有了较清楚的了解。课文第三段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这一段按照典礼进行的顺序来写。读熟课文,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的顺序。在比较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朗读,可分别采用齐读、轮读、边读边鼓掌的形式读。语调要高昂,情绪要饱满,体会出人们无比高兴、自豪、激动的心情。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前两天,刘老师来我们学校听课,在听完我上的这节课后,刘老师进行了评课。本来我是有些沾沾自喜的,因为按照自己的备课,教学内容都完成了,可是听完刘老师的评课,我才真正地认识到其实这样的一堂课是失败的。在这节课中暴露出了很多问题:   一、不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字词教学的环节中,我对一些易    错字,平、翘舌音等字的处理不到位,强调的不够,我总认为学生到了高年级字词的处理可以轻描淡写,现在才明白字词的薄弱是造成学生基础不扎实的主要原因。   二、照着教材教,没有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所以也不能充分地   把握教材,对于学生而言其实还是一种灌输性地学习。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牵着学生走,这样的教学学生学的累,老师教得也累。   三、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   我没有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而是急于求成,直接把自己的想法抛给学生,学生的自主学习只是成了一个摆设。   这节课我上的是第一课时,其实是很常态的一节课,因为有人听课,所以我想呈现一节较完整的课,但在每一个环节处理的过程中都是草草了之。事后我又重新上了一遍这节课,在课前,我把刘老师提出的及我自己认识到的问题加以注意,重新备课。每一个环节的设置都为下一环节做准备。如在导入部分我还是采用了第一次上课时用的导语,但却和后面的内容联系上,没有让这次的导语成了一个空架子,在让学生说每一部分的内容时,我们一起来回忆今年的阅兵场面,找他们的相同之处,然后再理清课文顺序。这次我站在学生的角度,认真倾听他们的发言,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读书。这节课下来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轻松,这种轻松并不是因为上过一次的原因,而是一种心灵上的舒畅。这节课学生能踊跃发言,积极参与,还有什么能比这种变化让人高兴呢?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开国大典》写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的空前盛况,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自豪、欢乐的心情。本课先写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接着写了天an门广场的位置,及广场的情况;再接着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最后讲了游行队伍。根据它在内容安排上的特点,可采用如下方法进行教学:     一、看一看。   开国大典这个盛况,事件重大,意义深远。在电影、电视中常见播放,也可见到图片。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播放“开国大典”的有关录像镜头,或展示挂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把学生带到这感人的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况,初步体会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人们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二、画一画。   本文第二大段,讲了天an门广场的位置,天an门城楼的布置和前来参加典礼的群众队伍云集“侗字形广场的情况。教学这段时,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情况下,可引导学生画一画“侗字形广场,并按书上讲的方位标上相应的位置名称。再说说各位置上的设施。这样学生通过动笔画,对此段内容就有了较清楚的了解。  三、比一比。     课文第三段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这一段按照典礼进行的顺序来写。在第三段中,“欢呼”一词出现多次。教学时,可让学生找出这些词,展开想象,深刻挖掘。具体教学如下:读熟课文,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的顺序。找出带有“欢呼”一词的句子;每次是在什么情况下欢呼起来的?这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30万人一齐欢呼。这次“欢呼”是在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这个时候发出的欢呼,这里的 “一齐”可以说大家都一起欢呼,说明大家的心是一致的,无比激动。还可引申问,是不是只有在场的人才欢呼呢?联系下文可以知道全国人民都在欢呼,这里表达出全国各族人民无比激动的心情,表达了人们无比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2.30万人激动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这个“欢呼”,是在毛主席宣读“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公告时,人们发出的欢呼。为什么用“热烈的欢呼”呢?说说热烈是什么意思,比一比,用不用热烈一样吗?反映了什么呢?表达出人们对伟大领袖毛主席无限热爱。   3.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拍手,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这个“欢呼”是人们观看阅兵式的一个个雄伟的场面而发出的。“不断”是指一阵接一阵,也体现出阅兵式的场面一个比一个壮观。表达出人民热爱解放军的思想感情。在阅读时,还要抓住“齐步行进”、“一字形”、“整整齐齐”、“完全一致”这些词,体会人民解放军的步 《开国大典》教案学案设计 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预习导学提纲:   (一)识字写字   1、学法指导   认真阅读读文数遍,找出生字,注上拼音,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易混易错的多读多认几遍。   2、基础训练   (1)读一读,认一认,给下面生字注上拼音。   擎(     )钮(    )瞻(    )聂(    )党(    )臻(     )   (2)用“v”给正下列加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直奔会场(bēn bèn)  旗杆(gān gǎn)   首都(dū dōu)   排山倒海(dǎo dào)  外宾(bīn bīng)  擎着(qín qíng)   (3)读准下面词语   典礼  委员   协商   外宾  汇集  庄严  宣告  诞生  电钮   瞻仰  飘拂  汇集  欢呼  城墙   高耸 挺立   (4)读一读,写一写   典       副       委       协        宾       泽       奏   诞       钮       瞻       拂        骑       嗓       党   (二)积累词语   1、学法指导   用“    ”划出新词美词,读读记记,理解词语意思。   2、基础训练   (1)读读记记下列词语。   典礼  委员   政治协商会议   汇集  庄严  宣告  诞生   瞻仰  飘拂  汇集     高耸  挺立  耸立  擎着  排山倒海  肃立  肃静   (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意思。   (三)初读感知(预习导纲)   1、学法指导   带着问题(见下),认真默读,边读边想,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做到不错不添不漏)。   2、思考下列问题。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按怎样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写了哪些内容?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默读课文, 找找看,课文描写了开国大典前后哪几个场面?   (4)画出文中描写毛主席的动作和群众的反应的语句,并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5)细读课文,体会一下,开国大典场面怎样?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   (6)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怀着怎样感情?请画出有关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并写出批注。   (四)细读品味第一部分   1、学法指导   细心阅读课文1到4自然段,品味精美词句,理解文章内容,想象文中画面,体会表达方法,感情朗读课文。   2、思考下列问题   (1)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会场气氛热烈?画出有关语句,认真读一读,并写出你的体会。   (2)细读第四自然段,说说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观礼群众激动、兴奋的心情。把体会批注在课文相应的地方。   (3)读了1到4自然段,我有什么问题要和同学交流,在书上标出来。   (五)同法细读庆典的另三个场面   (六)质疑问难   读了这篇课文后,我有哪些问题不理解,在书上标出来。   (七)阅读心语   1.我喜欢文中的词语有:   写得优美的句子有:   2、我觉得写得最精彩的段落是       ,并把它背下来。   3、学了这篇课文后,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可从思想感情、写作方法上来谈)?   (八)拓展延伸——仿写一个场面   快乐的课间活动   “铃——铃——铃——”下课了,  《开国大典》教案学案设计 篇4   a级基础训练:课内巩固与强化(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   一、按要求填空(6分)   生字音节部首除部首外笔画数组词掣    钮    瞻    聂    臻    奏       二、火眼金睛,辨字组词(12分)   呈(  ) 挺(  ) 檐(  ) 掣(  ) 蓝(  ) 激(  )   程(  ) 艇(  ) 瞻(  ) 警(  ) 篮(  ) 檄(  )   逞(  ) 延(  ) 谵(  ) 儆(  ) 监(  ) 缴(  )   三、读句子,解释加粗的字(12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到中华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十万一齐脱帽肃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选词填空(8分)   旗帜  旗手  旗杆   1、每当天an门广场升起国旗的时刻,护卫队的青年高掣着鲜艳的(  )把国旗升上了(  )之顶。   欢跃  欢腾  欢呼   2、十一长假到来的时候,首都天an门广场到处都是(  )的人群,在欢乐的音乐声中,人群相互(  )着问好,祝愿祖国昌盛繁荣。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2分)   1、到了正午,天an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这句话中的“海洋”指的是________。“波浪”只的是______   __。句中运用了______的手法。突出表现了大典开始前______      的____。   2、“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域、西域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这个句子运用了________的手法,充分展现了____和____。   b级智能训练:课外复习与拓展(30分钟内完成,满分50分)   六、词语美容院(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6分)   (   )        (   )       (   )的金水桥    (   )的海洋   (   )        (   )   (   )        (   )   (   )的声音     (   )的队伍   (   )        (   )   七、我来找朋友(把下面的语句恰当的连接起来)(5分)   天an门        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   会场爆发出      一阵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这战斗的声音     会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每一声炮响后     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欢呼声        已经成了人的海洋   八、下列烁法正确的是(   )(5分)   1、《开国大典》描写了大典的壮丽场面,表达了作者对大典的喜爱之情。   2、课文围绕开国大典的盛况,描写了首都人民在开国大典时刻的欢呼激动的场面。表达了作者对新中国,对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九、我会按要求做题(10分)   1、照句子在课文中找出四字词语写下来:   例:冉冉升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谈天说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一(  )一(  )  再(  )再(  )   前(  )后(  )  上(  )下(  )   十、阅读课文,回答问题(12分)   1、《开国大典》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展开描写的?在不同的顺序中,大典的盛况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大典的盛况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最喜欢的一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选择题(12分)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句中的“直奔”能表达( )   ① 人们强烈的感情。   ② 人走的速度快。   ③ 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   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句中的“一齐”说明了( )   ① 人们怀着深厚的情感。   ② 人们自觉性很高。   ③ 会场的严肃性。   3、《开国大典》中,作者把开国大典的____和____写得很清楚。   ① 过程  ② 场景  ③ 时间  ④ 人物 《开国大典》教案学案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8自然段。   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难点:含义较深的句子理解。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过程 :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   要求: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 本第1、2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2、背诵第6~8自然段。   教学过程 :   一、阅读第二段。   1、理清典礼过程。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3、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理解基础上练习朗读。   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说话。   随机点拨句子: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朗读(自豪,扬眉吐气)   3、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   4、背诵6~8节。   二、阅读第三段   1、自由读,用一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划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成果   欢喜和激动的心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选读句子。   三、作业    1、背诵6~8节。   2、完成作业 本3、5题。   3、联系课文内容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1、听写。   2、背诵6~8节。   二、阅读第四段   1、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2、理解。   3、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4、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   “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内含的意思。   三、总结全文,领会中心。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   2、整理语言,归纳主要内容。   3、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反映了什么思想感情?   4、完成作业 本6、7题,交流。   5、学习“单元提示”。联系这一课的学习,说说怎样凭借主要内容领悟中心思想。   四、作业    选做:   1、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   2、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   3、写一段话:1949年10月1日,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 《开国大典》教案学案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词语。   2.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3.学习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体会开国大典盛况,学习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2.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加深对含义较深句子的理解。   2.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及词语,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3.能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 年10 月1日这一天是什么日子吗?这一天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从1949 年10 月1日这一天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人,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今天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当时在天an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的盛况。(观看一分钟左右的影片)   (二)快速默读课文,找出生字词。   擎( qín g )   钮 (nǐu )   瞻 (z hān)    聂 (n i è)   党 ( dǎn g )   (三) 说说以下各词的意思:   开国大典:开,创建;典:典礼。创建国家的重大典礼。   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如,开学典礼,开业典礼。   城防部队:守卫城市的军队。   观礼台:被邀请参观典礼的看台。   擎:举。   五更天:大约早晨四五点钟。   就位:到自己应到的位置上。   迎风招展:本课指的是红旗迎着风翻动。   汇集:会合,聚集。   排山倒海:排,推开。把高山推开,把大海翻过来。形容力量强、声势大。   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   瞻仰:恭敬地看。   (四)再次默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划分段落。   学生讨论: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盛况的?   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大典进行中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又按大典进行程序写了三个内容,即:第一,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第二,五星红旗徐徐升起;第三,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写完这三件事,写阅兵式的盛况,再写天an门广场灯火辉煌,群众游行的情况,最后写大典后光明充满北京城。   按以上顺序分段:   板书   会场1——4段   典礼5——10段   开国大典 阅兵11——13段   游行14——15段   (五)作业   抄写词语,注意笔顺和间架结构:   容纳 诞生 肃静  检阅 率领 瞻仰 飘拂    迎风招展 排山倒海 五颜六色 陆续 协商   擎着 秘书 电钮 聂容臻 徐徐 隆重   规模巨大 盛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重点学习开国典礼仪式和阅兵仪式两个部分,进一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2.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对课文段落的划分情况(提问学生回答)   二、开始讲解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读这段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从那些词语中体会到这些感受?   (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来的早:早上六点多就入场;人   数多:成了人山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秩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3)从重点词语句子中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为什么不用“走向”。   (体现参加大典群众的激动和热切的心情。)    到了正午,天an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满满的,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体现开国大典时盛大的场景。)   2、学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1)默读课文,说说开国大典分为几个过程?哪些过程最能体现出开国大典的盛况?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并板书   宣布典礼开始 ─→ 奏国歌 ─→ 宣布新中国成立 ─→ 升国旗 ─→ 宣读政府公告─→ 阅兵式 ─→ 群众游行 (第四部分内容,补充 )   (4)分析阅兵仪式的情况。   问:为什么阅兵式最能表现开国大典的盛况?   (接受检阅的部队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空军……兵种多。军队的素质高,这样的描写有“战车整整齐齐的前进;战士们听这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雄伟威严。“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因为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群众看到自己的武装那样强大,战士那样为伍,用欢呼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用喊声和掌声表达这对人民军队的热爱之情。“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是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欢乐和激动的心情。呼喊和鼓掌是表达高兴和激动的心情的形式。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民的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   (5)学习课文第四部分,了解群众游行的有关场面描写。画出文中描写阅兵式后,傍晚时天an门广场景色的句子。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   (“天an门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这样生动的描写,衬托了人们仍旧沉浸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氛之中,从侧面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人的无比幸福的心情。)   3、加深对句子的理解。   ①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五星红旗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人民被反动派踩在脚下,没有独立、自由。现在五星红旗升起来了,代表中国人民推翻了反动统治,翻了身,站起来了。   ② 他读到“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三十万人民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掌声。   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他是人民群众心目中最敬爱的领袖。人们期盼他成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选举他为主席正合民意。所以当听到毛泽东当选为新中国的主席时全场热烈鼓掌。   ③ 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这“光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   ④ 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这是写人民群众看到人民解放军部队接受检阅时的举动,因为我们的军队是如此威风凛凛,纪律严明,坚强壮大,人民的国家有了钢铁长城,人民的幸福有了可靠的保障。这里用夸张的笔法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无比信赖和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⑤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这句话是写毛泽东面对人民群众高呼“毛主席万岁”的回应。一方面说明毛泽东对人民的热爱,另一方面,这些动作和口号非一般人所为,直接表现了毛泽东的伟大形象。   三、作业:   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整体了解和掌握背诵的自然段。   2.学会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情况   1.全班集体背诵   2.请两位自告奋勇的同学把第七自然段背写在黑板上。   3.提问:“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传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怎么理解?“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什么?“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什么?“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指什么?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毛主席的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用“庄严”和“雄伟”形容这声音不是一般的声音,它是非常庄重、严肃、雄壮、伟大的,这一宣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这声音“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说明这一宣告已传遍中华大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全国各地。“长城”、“大江”代表中国,再用“内外”、“南北”这样相对的词语,既表达了全国各地的意思,又使语言非常生动、整齐、有力。“全国人民一齐欢跃起来”,“欢跃”,欢腾跳跃。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联系下文,课文对天an门广场庆典的描述,正是“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的写照和缩影。)   二、学习场面描写的写作方法。   关于场面描写: 特定的地点、一定的景物、人物的活动,这三者的综合就构成了场面。而场面描写是这三者有机结合的动态描写。那么,怎样进行场面描写呢?   ①有点有面,点面结合。场面描写必须首先写出某一个特定场合的整个面上的情况。这如同电影中的“大全景”拍摄。场面描写不是写出面上的情况就行了,也就是说场面描写既要写出总的轮廓,又要写出具体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活动。   ② 突出重点,写出气氛。既然是场面,必然会有很多人物,因此,就要分清主次。详写主要人物的神情动作,略写次要人物,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此外,还应注意把握场景,写出气氛。众多人物活动的场面,无疑会营造出种种不同的气氛。有热闹的,有冷情的,有欢乐的,有悲哀的。真实地再现某一特定场合下的特定气氛,有助于表现所描绘的场面的特点。   ③层次清楚,有条不紊。场面描写既要全面顾及特定场合下的各个方面,又要重视场面气氛的渲染,常常出现人多、事多、物多、景多的情况。因此,先写什么,怎样写才能使人感到层次清楚,就成为值得注意的问题。常见的写法有总分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等。一个场面的安排究竟采取怎样的顺序,要根据特定场面的具体需要确定。   三、课堂扩展:按照课文场面描写的方法,描写一下升旗仪式(100字左右)。比一比谁写得最好。   四、作业:运用场面描写方法写一篇短文,要注意描写顺序。(可以是升旗仪式、校运会或其他活动) 《开国大典》教案学案设计 篇7   【设计思想】   通过课堂的学习,目的让学生掌握知识与能力,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多媒体教学选取与课文有关的资料辅助互动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过程中以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为主,让学生提出问题,发动学生合作解决问题,教学环节设计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开发思维,积极探究问题,实现教学目标。二到三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以分组的形式设计,本组的课文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真挚而强烈的感情,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设身处地去读,抓住重点的语句、段落多读多想。《开国大典》这篇课文就是要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祖国诞生时的感情,引导学生热爱祖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学会10个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写出课文的梗概。   ⑵ 领会课文准确用词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与难点】   1、重点:   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难点:   领会课文准确用词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   【课前准备】   1、学生:   课前预习课文,查阅有关资料,试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2、教师:   查阅有关的资料,联系学生生活选取材料配合课文的训练。   【教学设计】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利用《开国大典》vcd,截选会前、典礼的主体部分、阅兵的盛况和群众游行的片段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问题导入:   提问学生每年10月1日是什么日子?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an门广场发生了什么事?   2、教师明确导入:   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an门广场举行了开国大典的盛况。那一天,天an门广场聚满了近三十万人,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五星红旗徐徐升起。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它标志着占世界人口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我们今天就试一试随着时间轮回到那天的盛典场面。   二、明确学习目标   如果那天你在现场,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个场面,请说说你的感受。   (播放20分钟的vcd片段。)   三、口语交流(15~20分钟)   学生分组交流感受,然后推选代表发表全班交流,教师点拨鼓励。目标让学生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板书)   四、作业   1、带着你看vcd的感受朗读课文,把生字词划出来查字典或发挥小组力量合作解决掌握并抄在积累本上,下一节课朗读给同学听。   2、课后当一回新闻记者,报道这一盛事,写一则报道稿,要求联系平常看电视新闻报道时的新闻内容特点,只报道事情的梗概(200字左右)。   3、默读课文,把你感受深的句子划出来,并把你的感受写下来,上课时说出来交流。   第二教时   〖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通过做“小记者”的练习让学生了解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准确用词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   回顾vcd的感受引导学生注意课文的文字一样表达出当时的场面。   一、引导朗读   1、听课文录音,要求注意朗读的语调。   2、朗读交流,把积累本上已经掌握的生字词在小组内朗读交流,然后推选代表汇报小组汇报的情况。   二、小记者报道新闻(鼓励学生上讲台报道)──学生评价最好小记者   出示评价方案:   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开国大典的经过。   三、小结   教师小结小记者报道中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用的好的词语、句子,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这样的句子说说它的作用。   (教师作好引导,让学生集体评价。)   教师小结归纳:   1、“直奔”会场比“走向”更能反映人们参加开国大典的急迫、兴奋心情。   2、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比“朝着”、“看着”主席台更能反映人们热切盼望见到新中国的缔造者毛主席的心情。   3、“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中的“挺立”如果换成“立着”,就难以表达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感情。   4、“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如果换成“两股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走去”就表现不出游行队伍声势之大,场面之壮观。   (这样的句子还有不少,同学们以后要注意词语的运用,因为运用不同的词语会有不同的表现效果。)   四、小组自由朗读   选取最喜欢的片段小组内朗读交流,要求读出课文的感情基调和读好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句子。   五、小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同学们感受了新中国的诞生,今天我们的生活、学习就是因为有那一天,我们以后除了升旗仪式时要认真外,还要努力学习,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好。   六、课外延伸   课后到图书馆或互联网上阅读一些描写近百年来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奴役的书籍、文章。 《开国大典》教案学案设计 篇8   (课前2分钟,用多媒体播放配有中华历史五千年画面的歌曲《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 国》)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古老的中国,1949年是震撼人心的—年。正如歌中所唱,五千年的日月星辰,黄河曾多少次荡涤沧桑大地,可没有哪一次改朝换代可以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这次壮举媲美。你们听:(播放课件:毛主席在天an门城楼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画面和录音)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就是亿万人民迈向新生的脚步声,这一年历史为新中国拉开了帷幕。   今天,就让我们满怀豪情一同回到那激动人心的1949年(出示课题:开国大典)   评点:教师充满激qing地娓娓导入,和毛主席宣告新中国成立的画面、录音浑然一体,自然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思维马上集中到课文中来。   师:现在同学们打开书,我们看教材第一部分“历史性的盛会’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想一想,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不忙回答,为了帮大家更好地理解课文,老师带大家到这次大会的会场上去看一看。   生l:我知道了这一历史性盛会指的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它是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的。   生2:我知道了参加这次大会的代表有600多人,他们代表了全国人民。   生3:我知道了这次大会是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召开的,也就是说这次大会的任务是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准备工作的。   生4:我还知道了这次大会做出了五项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北平改名为北京;五星红旗定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定为代国歌。   评点:课文内容显巨学生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困难。教学时,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师:同学们学得真认真!那你们能告诉我大会为什么把五星红旗定为国旗,它有什么含义吗? (出不五星红旗图片)   生:我们在思想品德课上学过,五星红旗的旗面是红色的,红色象征革命。旗上还有五颗黄色的五角星。大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四颗小星代表全国人民。四颗小星围绕在大星的右边,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人民大团结和人民对党的衷心拥护。   师:你能联系其他课上学的知识给老师以满意的答复,说明你是一个很会学习的孩子。   评点:还课堂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凭自己的知识积累、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去解决问题,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还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又通过决议,确定《义勇军进行曲》为正式国歌。国歌是象征国家的歌曲。你们知道我国为什么把《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吗?   (学生显然知之甚少,无人举手)   师:请同学们齐读歌词,说说你从歌词中能感受到什么?   (学生读歌词)   生l:我从“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句歌词中感受到受压迫的中国人是多么坚强,多么希望翻身做主人啊。   生2: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面对外敌入侵毫不屈服、英勇反抗的战斗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   生3:从歌词中我仿佛看到了中国人民为了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浴血奋战的情景,他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师:同学们的感受都很深刻。课前老师从网上查到一段资料(课件打出《义勇军进行曲》的来历),请大家读一读,对你们理解这个问题会有帮助。   (学生兴趣陡然高涨,大声阅读起来。)   《义勇军进行曲》来历:   《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30年代初期。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已经踏进了我国的东三省,还妄图把华北乃至全中国变为它的殖民地。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当时,   田汉同志写了一部以抗日救国为主题的电影剧本《风云儿女》,《义勇军进行曲》就是影片的   主题歌。聂耳以巨大的热情创作了这首雄壮高昂、铿锵有力的曲子,随着电影的上映,这首   歌很快传遍了全国。正是这首歌鼓舞中国人民奋起抗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新中国成立后,这首歌成为国歌,她可以使我们居安思危,鼓舞我们永远以昂扬、拼搏、团结、奋进的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在2l世纪,她将激励我们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自强不息、奋勇前讲。   (指名读,读毕,雄壮的国歌声响起)   师:雄壮的国歌在我们耳边响起,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国歌的含义。   (学生听国歌)   师小结:国旗、国歌是国家的象征和标志,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只要见到祖国的国旗,听到祖国的国歌,就能唤起我们对祖国的思念和敬爱。   评点:因势利导,巧妙点拔,一步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活跃期,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着形象的同时,教师的语言描绘不仅支配着学生的注意,而且促使学生因美感的愉悦,愿意对情境这一客体持续的注意、主动地接受,使问题的解决水到渠成、瓜熟 蒂落。   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好了—切准备,新中国就要面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历史将在我们眼前重现。   (播放影片中截取的开国大典录像)   评点:教师借助录像,直观再现开国大典的壮观场面,加上教师恰如其分的解说,精心剪辑的配乐,可进一步渲染开国大典的盛况。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来的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当时的盛况,同 时获得情感的陶冶,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师:录像看完了,请同学们再看一看课文,设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名参加开国大典的摄影记者,你会选拍哪几个最难忘的镜头呢?   生1:我最喜欢升国旗这个场面,因为这是我们中国升起的第一面国旗,她使我们看到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不再受帝国主义的欺负了。   生2:另我最难忘的是阅兵式,我们的军队是那么威风凛凛,纪律严明、坚强壮大,人民的幸福有了可靠的保障。   生3:我最喜欢的也是升国旗这个场面,我的心情十分激动,这可是我匡i第一面国旗升上天空啊!这表明我们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当我看见五星红旗升上天空的时候,我暗暗地想:我一定要热爱祖国、报效祖国。   生4:看到开国大典的盛况,我不禁想到了白鸦片战争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百余年中,中国人民受到的压迫和屈辱,现在人们翻身做了主人,假如我是摄影记者,我会把欢呼的人群拍摄下来作为永久的纪念。   生5:开国大典的每一个画面都让我深受感动,第一面五星红旗徐徐上升,她就像是黑暗中升起的一颗启明星,照亮了中国人民前进的道路。那欢呼的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神情, 从这个画面上,我可以感受到人民翻身做了主人的兴奋心情。   评点:巧妙的提问设计,引导学生在读书时,进入角色,把自己放到事件中,用心去感悟,并在交流、探究中得到发展。   师:同学们说得都不错,说出了自己的感想。是啊,开国大典上,人们蹦啊、唱啊,欢呼声一阵盖过一阵。你们知道人们为什么那么高兴吗?   生l:因为新中国成立了,人们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不再受压迫。   生2:因为这是人们经过了100多年的艰苦奋战,才取得的胜利,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生3:因为中国人民从此成为国家真正的主人,中国这头雄狮不再沉睡,中国的老百姓可以过上好日子了。   师:同学们的发言都非常精彩,书上有一段话可以对同学们的发言作一个总结,请大家齐读课前序言。   (学生齐读课前序言)   师:千百年受压迫、受奴役的中国人民一旦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便焕发出无穷的力量,创造出无数的人间奇迹。课前老师布置,让同学们搜集有关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取得的辉煌成就的资料,下面就请同学们向大家展示。   (学生纷纷展示搜集到的资料、图片)   评点:适时地肯定和鼓励学生围绕课文内容查找有关资料的做法能更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兴趣和热情,有利于探究学习的空间,可谓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把获取知识的途径很自然地延伸到课外。   师总结:从大家搜集到的资料可以看出,中国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正在创造出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辉煌业绩,全世界的目光,都在注视着巍巍中华走进一个崭新的时代。那么好吧,就让我们在《走进新时代》那优美的旋律声中结束我们的课吧!   (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   总评:这课教学,能精心加工教学材料,灵活处理教材,并根据社会学科的教学目的及其与现实社会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特点,在教学中注重把学生带入生活的源泉或经过人为的创设所再现的生活情境中,从感受形象开始,滋润情感的幼芽,点燃智慧的火花。在教学中,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更感知社会、认识社会。 《开国大典》教案学案设计 篇9   1、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本组课文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同时,对学生来说又是一个难点。怎样引导学生体会本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呢?   首先,可布置学生在课前阅读一些描写近百年来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奴役的事例的书籍、文章,还可组织学生观看《开国大典》等电影,以使学生认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激发学生热爱新中国的感情。   其次,要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关于这一点可参看本组的读写例话《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第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朗读本课,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把握全课的基调,又要注意各个部分语调的变化。从全课来讲,感情的基调是兴奋、激动、自豪,但各个部分的侧重点不同,语调也略有变化,如,第一自然段适宜用庄重而平直的语调。二是要抓住重点词语,特别是那些感情强烈的词语,要把这些词语饱含的感情读出来。如“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的“挺立”,“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中的“直奔”。三是要注意把一些感情色彩强烈的句子读好,如,“这庄严的宣告……一齐欢跃起来。”   2、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开国大典的经过,是本课表达上的一个特点。课“思考·练习”第二题的主要意图是,通过写课文概梗,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同时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指导学生做这个题,可先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会前→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再让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然后让学生按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内容,再写下来。至于字数,题目的规定只是一个原则的要求,一般说来,写一二百字、二三百字均可。   3、教学本课,要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准确用词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   如,“直奔”会场比“走向”会场更能反映人们参加开国大典的急迫、兴奋心情;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比“朝着”、“看着”主席台更能反映人们热切盼望见到新中国的缔造者毛主席的心情。课文“思考·练习”第三题列出的两个句子,只是举例性质,目的是引导学生从课文里再找出一些类似的句子加以分析,从而体会遣词造句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再如,“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中的“挺立”如果换成“立着”,就难以表达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感情;“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如果说成“两支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走去”就表现不出游行队伍声势之大,场面之壮观。类似的句子还有不少,可放手让学生找出来展开讨论交流。不过,涉及到一些比喻句时,教师不必讲比喻这个术语,只要让学生体会到这样写好在哪里即可。   4、“思考·练习”的选做题,目的是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给学生提供一个小练笔的机会。可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做,并把他们所做的向大家展示,但不必要求每个学生都做。   5、本课的生字词较多,应要求学生做到会读会写,至于词语的意思,大多应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一些专用名词,教师可适当解释一下。 《开国大典》教案学案设计 篇10   教学目的:   一,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结合理解课文,训练学生适当提高阅读的速度。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一,理解文章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二,训练学生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方法:   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   教学用具:   电脑课件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爱党爱国之情。   2,理解含义教深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读一读:   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然后说说课文重点写了开国大典的哪几个场面?(典礼开始,毛主席宣读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   出示影片,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场面?(出示图片)   2,谈一谈:   看过影片,同学们一定有许多想法,请各小组讨论,然后选一个代表说出来,比比看,哪一组讲得最好?哪组同学最聪明?   3,找一找:   1)请找出文章中你最感兴趣的段落,说明理由。并有感情的朗读。   2)请找出文中含义较深的句子,谈出对句子的理解。(出示句子)   a“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怎么理解?没“站”起来之前是什么样子的?谁领导我们“站”起来的?   b“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传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怎么理解?“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什么?“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什么?“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指什么?   c“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怎么理解?“红流”指什么?“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何意?   4,再谈一谈:   刚才同学们谈得很好,能抓住文章中心。现在请同学们再看影片,结合刚才学习的课文内容,再深入谈谈你的看法。   5,背一背: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比一比。   三,复习巩固。   对照板书,总结中心。   四,布置作业。   继续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五,板书设计: 《开国大典》教案学案设计 篇11   1、读拼音,写汉字:    diǎn lǐ   (  )xié shāng   (  )   huì jí   (  ) xuān bù   (  ) diàn niǔ   (  )zhān yǎng   (  )  qí zhì   (  ) xuǎn jǔ   (  )  lǐng xiù   (  ) xú xú shàng shēng   (       )   2、用修改符号改正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   ⑴ 天an门广厂估计可以融纳30万的群众队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生旗的时候,礼炮想起来。起出是全场素静,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全场就想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阅兵试完毕,已经是傍晚的时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词语的意思:   ⑴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只奔(走向)会场。   “直奔”的意思是________,比“走向”更能反映人们_____     ___________的心情。   ⑵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朝着)主席台。   “投向”的意思是________,比“朝着”更能表现_______   _________的心情。   ⑶ 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   “红流”指_______,“流”比“走”更能表现_________   _____。   4、按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重新排列句子,把序号写在括号里:   (  )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   (  )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   (  )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  )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   (  ) 毛主席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   (  ) 主席台设在天an门城楼上。   (  ) 接着升国旗。   (  ) 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  )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伯渠宣布典礼开始。 《开国大典》教案学案设计 篇1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目标 :   学习课文中的10个生字和10个新词;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1、播放《开国大典》的电影片断。   2、启发谈话:这段电影中哪些镜头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教师简介当时的背景资料(也可以让学生畅谈):1949年10月1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在中国共产党,在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人,过上了幸福自由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来了解当时的盛况。   二、初读课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给带点的字注音)   城楼檐下汇集擎着红旗毛泽东电钮瞻仰。   检查时注意让学生说出字的读音、部首,再查几画、字义和组词,这个字哪处易写错。以上诸项可做为本年级学习各课之前的预习作业 ,借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订正读音。   聂荣臻乐声直奔   3、说说以下各词的意思:   开国大典:开,创建;典:典礼。创建国家的重大典礼。   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如,开学典礼,开业典礼。   城防部队:守卫城市的军队。   观礼台:被邀请参观典礼的看台。   擎:举。   五更天:大约早晨四五点钟。   就位:到自己应到的位置上。   迎风招展:本课指的是红旗迎着风翻动。   汇集:会合,聚集。   排山倒海:排,推开。把高山推开,把大海翻过来。形容力量强、声势大。   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   瞻仰:恭敬地看。   4、自由读课文。   5、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三、揭示课题,指导学生自学讨论。   1、齐读课题,说说题目的含义。   2、默读课文,布置思考题:   投影出示思考题: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的盛况的?   (2)讨论课文讲了几部分内容?   (3)找出不理解的句子划下来。   3、交流自学情况。   (1)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   (2)课文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板书:会前、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   4、追问:课文的第二部分写了几件事?(三件:宣布新中国成立;升旗;宣读政府公告)   四、分部分朗读课文。   五、朗读汇报。   六、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写出课文梗概。   教学过程 :   一、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读这段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从那些词语中体会到这些感受?   (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来的早:早上六点多就入场;人数多:成了人山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秩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3)从重点词语句子中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为什么不用“走向”)   (4)指导朗读   语调适宜庄重而平直。   (5)练习朗读   2、学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1)默读课文,说说开国大典分为几个过程?哪些过程最能体现出开国大典的盛况?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并板书   宣布典礼开始 ─→ 奏国歌 ─→ 宣布新中国成立 ─→ 升国旗 ─→ 宣读政府公告 ─→ 阅兵式 ─→ 群众游行   (4)分析阅兵式的情况。   问:为什么阅兵式最能表现开国大典的盛况?   (接受检阅的部队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空军……兵种多。军队的素质高,这样的描写有“战车整整齐齐的前进;战士们听这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雄伟威严。“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因为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群众看到自己的武装那样强大,战士那样为伍,用欢呼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用喊声和掌声表达这对人民军队的热爱之情。“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是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欢乐和激动的心情。呼喊和鼓掌是表达高兴和激动的心情的形式。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民的心情欢快、机动到了极点。)   (5)联系上下文说一说句子的含义,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A.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为什么不用“朝着”或“看着”)   B.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将“挺立”与“立着”进行比较)   C.“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用“庄严”和“雄伟”形容这声音不是一般的声音,它是非常庄严、严肃、雄壮、伟大的。这一宣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这声音“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说明这一宣告已经传遍了中华大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全国各地。“长城”“大江”代表中国,再用“内外”“南北”这样的词语相对,既表达了全国各地的意思,又使语言非常生动、整齐、有力。“全国人民一齐欢跃起来。”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欣,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联系下文,课文对天安门广场庆典的描述,正是“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的写照和缩影。   (6)播放课件(录像资料《开国大典》中阅兵式、宣读政府公告、升国旗的片断)   (7)练习朗读   3、学习课文第四部分内容。   (1)指名读书,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典礼时间持续得长。)   (“两股‘红流’”指的是人民群众的队伍,举着灯笼、火把游行。游行队伍一片火红,所以用‘红流’代表游行队伍。)   (“光明充满了这个北京城”中的“光明”除了讲光亮外,还象征着人民解放了,摆脱了黑暗社会的统治,前途一片光明。)   (2)“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如果说成“两支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走去”好不好?(不好。表现不出游行队伍声势之大,场面之壮观。)   (3)找出群众激动、喜悦、兴奋的句子读一读   二、朗读课文。   三、说说课文梗概   1、什么是梗概   2、抓住时间、地点、典礼过程简单说   四、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出课文梗概。   附:板书设计 ◆ 《开国大典》教案学案设计 篇13   《开国大典》第二个场面“典礼”是课文的重点段。这一个重点段中包含了这几个知识点,1、感受开国大典时,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2、初步学习写排比句。   课堂中,我通过排比句的切入,再观开国大典的盛大场面,实现预设目标。   [案例设计]   一.认识排比句   1.师:课文中描写了许多反映人民群众的句子:请把他们找出来读一读。   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交流朗读。   师:引用课文的语言进行引读。   师:在描写了人物心情句子中,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生:运用了比喻的方法:“轰雷似的掌声---”   生:运用了夸张的方法:“这庄严的宣告……”   师:(出示:这庄严的宣告。这———————一齐欢跃起来,比较哪一句好,为什么?”   生:原句好,能反映这喜讯传遍了祖国的各个角落。   生:原句好,语势加强。感情高涨,反映了全中国人民的心都为这个喜悦而跳跃。   师:好,那我们通过朗读把排比句的气势读出来。   (朗读)   二.再现情景,学写排比句。   师:49年10月1日,举国上下一片欢腾,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亲临现场,感受人民群众天地喜悦的心情吧!   (播放《开国大典》录象片段)   师:刚才,我们享受了大典的庆祝过程,聆听了毛主席的庄严宣告,目睹了人民群众的欢呼雀跃。我想采访几个群众,谈谈为什么而这么激动?   出示句式:我(人民群众)为——————而激动。师生互动,进行采访。   生:“我”为新中国成立而激动。   生:“我”为中国生起第一面五星红旗。   生:我为了有自己的领袖而激动   ……师:是啊,天an门广场上人们群为―――――   生接。(在不知不觉中又进行了一次排比句的训练)   三 拓展素材   再写排比句   师:“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标志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你是怎样理解的。   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在首都冉冉升起,从此五星红旗一次又一次地在中国大地万里世界各地上升起,每一次的五星红旗都激动着亿万中华儿女的心。   生:这句话说新中国成立,人民翻身做了主人,不再受压迫了,翻身做了主人。   生:这句话说明了中国人民从此扬眉吐气了。   师:齐说这句话(生说)   师:老师让大家在课前收集了中国59周年来的伟大成就,大家来交流一下吧!学生拿出找来的资料进行交流。   师:(播放自创课中,59年来五星红旗在有纪念场合上飘扬的情景)   师:你能以五星红旗在————————飘扬,说几句话吗?   生:1960年,中国又首次从北极登上珠穆朗玛峰。五星红旗在珠穆朗玛峰上飘扬。   生: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以以往多数通过决策,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五星红旗在联合国大会前飘扬。   生:1984年。第12届奥运会上,射击选手许海峰获冠军,五星红旗在会场上飘扬。   生:.   ……   再播放《红旗飘扬》音乐声。大屏幕再次出示《五星红旗在飘扬》课件。   结束本课教学。 《开国大典》教案学案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理解重点词句,提高阅读能力;学习作者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的一些重点句子。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国家创建时举行的盛大典礼,标准着一个国家的诞生。   二、理解字词   1、区别行近字:   泽(    ) 设(    ) 渠(    ) 瞻(    )    译(    ) 投(    ) 距(    ) 檐(    )   2、理解下列词语:   迎风招展、排山倒海、徐徐上升。   三、初读课文,思考课文的叙述顺序   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的: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大典进行中”是全文的重点。这一部分又按大典进行的程序写了五个内容:   1、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2、五星红旗徐徐升起。   3、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4、典礼之后举行阅兵式。   5、再写天an门的群众游行队伍。   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仔细分析课文第一段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地点:首都北京天an门广场。   3、参加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市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共30万人。   4、天an门的布置。画出天an门的示意图。   5、人们田还没有亮就来到天an门广场等待开国大典的开始。   6、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按要求找出词语:   ⑴ 写天an门人多的词语:   四面八方、人的海洋、红旗翻动。   ⑵ 写人民来得早的词语:   早上六点钟、五更天、摸黑。   ⑶ 写人民心情急切的词:   擎、提、直奔、赶。   五、出读课文第二部分,了解这一部分写了那些方面的内容   1、典礼。   2、阅兵式。   3、群众游行。   六、学习课文第5~7自然段   1、典礼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下文三点整)   2、大会第一项是什么内容?   (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3、指导反复朗读第七自然段,要读出骄傲的语气。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节课的内容   二、读课文第8~9自然段   说说典礼第二项是什么内容?(升国旗)   使学生知道,五星红旗的升起,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是开国大典的重要意义。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人民当时的激动心情。   三、读课文第10自然段   说说典礼第三项是什么内容?(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重点词语:雷鸣般的掌声、一阵热烈的欢呼声。   四、读课文第11~12自然段,回答   1、中国人民解放军检阅司令是谁?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   2、阅兵总指挥是谁?聂荣臻将军。   3、参加检阅的部队有那些?   海军两个排、一个步兵师、一个战车师、一个骑兵师、空军的飞机。   4、读课文中表现人民看到飞机时的高兴心情的句子。   五、自学群众队伍游行这一部分   体会当时人民的高兴心情。   六、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理解:“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人民战争取得了胜利,新中国成立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将会过上幸福的生活。所以说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七、列出段落提纲   八、找出你认为最为感到的句子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2、“这庄严的声音……使全国人民的心一起欢跃起来”。 《开国大典》教案学案设计 篇15   教材分析:   本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   本文主要通过对开国大典一个个场面的描写来表现人民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所在班级情况,   学生分析:   《开国大典》这篇文章篇幅较长,3000多字,学生默读一遍最快也要3分钟,朗读一遍至少要6分钟。要在课内将这么多容量的信息一下子或者说面面俱到地加以逐一讲解的话,恐怕是无法完成的。因此,我认为可以从课文的重难点入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长文短教。课堂中再有机地拓展到课外内容,从各方面了解祖国成立的相关资料,了解旧中国屈辱的历史,再一次体会当时举国上下,人们当家做主的那种自豪的感情。   开国大典距今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对小学生来说,从语言文字去感知当时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体会人民激动,兴奋的心情与对党、新中国、毛主席、解放军的热爱之情,是有相当的难度。为此,需要搜集中国人民遭受压迫、奴役、侵略的文字材料和影像资料,并在课前交流,增加感性认识;教学时可利用声像资料创设情境、引导想象、体会心情、激发感情,再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反复研读,以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学习文中的排比句。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背诵6-8自然段。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七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出示课题,读题。   理解题意。   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开国大典”。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为*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八年抗战,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迎来了“开国大典”的盛况。从此,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二、自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   b.画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C.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画出描写不同场面的连接句。   d.提出不懂的问题,能自己找到答案的先努力自行解决。   小组交流讨论   读课文第一句话,解释课题意思。   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会场、典礼、阅兵、*四个场面可以分为四部分。)   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自由读课文。   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而来;来得早:早上六点钟就入场;人数多:成了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次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指导朗读。注意体会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书写生字及词语。   练习读熟全文。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深入学习课文内容,背诵部分内容。   一、精读第二部分   学生默读,理清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一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练习用自己的话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体会开国大典盛况。   画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朗读。   重点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全国各地。“长城”“大江”代表中国,再用“内外”“南北”这样相对的词语,既表达了全国各地的意思,又使语言非常生动、整齐、有力。“全国人民一齐欢跃起来。”“欢跃”,欢腾跳跃。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联系下文,课文对*广场庆典的描述,正是“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的写照和缩影。)   指导朗读课文,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练习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而说话。   重点练习朗读: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感受自豪,扬眉吐气。)   找出描写人民群众心情的语句,初步了解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   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句的气势,练习朗读排比句。   (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练习背诵第7自然段。   二、阅读第三段   自由朗读描写阅兵式的语句。   画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小组合作,讨论试写排比句。   三、阅读第四部分   默读,画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朗读第14自然段,读出欢庆的气氛。   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重点:“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练习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句子包含的意思。   四、总结全文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四个怎样的场面。   2、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一·欢呼声”?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讨论内容: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情况,知道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使学生了解新中国的成立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从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继承革命传统,激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3、初步学习表达的方法:作者是怎样把这么盛大的庆典活动描述清楚的?(a.选择最能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的场面.b.选择最能体现中国人民欢欣鼓舞的激动而热烈的场面;c.按大会的进程逐项描述。)   4、学习“单元提示”。联系这一课的学习,说说怎样凭借主要内容领悟中心思想。   五、作业布置   1、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   2、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   板书设计:   开国大典   大典前 入场 工人 农民   奏国歌 升国旗 宣布成立 读公告   大典中 阅兵式   群众*   大典后 退场 红流 光明

语文 《开国大典》教案 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8自然段。   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难点:含义较深的句子理解。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   要求:   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本第1、2题。   语文 《开国大典》教案 2   《开国大典》这篇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教学时,我们依据课文的叙述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乐曲激趣   1、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激发学习兴趣。   2、启发渲染:   这是一首战斗的乐曲,它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那么,新中国诞生时是怎样的盛况呢?大家想知道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开国大典》这篇课文。   3、如果把“开国大典”改成“开国典礼”可以吗?为什么?   (学生一时答不上来,教师旨在制造悬念,吸引学生读文。)   二、自主学习,提出问题   1、用你喜欢的读书习惯快速阅读课文。如可以大声读,可以小声读,可以默读等等。   2、运用工具书学习生字。想一想,你用什么方法记忆字形。   3、联系语境或查阅资料理解新词。   4、这篇课文记叙了哪几个场景?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5、给课文分段,并写出段意。   6、你最喜欢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为什么?   7、找出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你能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吗?如果不能,在书上做上记号。   8、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师激励学生提出疑难问题。   三、合作讨论,释疑解难   1、以疑难问题为类别,让学生自由组合若干小组。   2、推荐各讨论小组讨论问题:   如,第一小组:学习6个生字的音、形、义,结合语境理解新词;第二小组:理清段落结构,归纳段意;第三小组: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第四小组:讨论记叙的顺序。   3、各个讨论小组在主持人的主持下,展开讨论:学生先汇报学习成果,然后就疑难问题展开讨论。讨论时,可以自由发言,相互提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主持人记下已解决的问题和不能解决的问题,做好咨询的'准备。   4、各个小组在全班交流讨论成果。   5、问题咨询与小结。   四、探究领悟,升华情感   1、出示句子:   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2、引导学生围绕这句话提出探究的问题,如:   ⑴ 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   ⑵ 如果把“流去”的“流”字换成“走”字,表达的效果一样吗?为什么?   ⑶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⑷ 你读了这句话,内心充满着怎样的激情。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探究,领悟新中国的成立的确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总结探究的方法。   4、在课文中找出还需探究的句子,继续探究。   五、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1、试一试,自己能找到有关开国大典的资料读一读,看一看吗?如果找到并读了,把篇名记下来。   2、写一写,依照课文的写法,记叙你喜欢的一个场面。   【设计特点】   本案例设计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取现代教育传媒技术等手段,通过设疑、讨论、探究、释疑等步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的导学过程中,抓住课文重点,紧扣含义深刻的句子,采用自读自悟、升华情感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完成了三维目标。   语文 《开国大典》教案 3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热爱祖国,真是祖国的历史,热爱中国共产党   2、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   能力:   1、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的、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问题。   2、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知识:   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知道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   活动内容:   开国大典   活动目的:   通过创设情境,体验人民群众兴高采烈欢庆新中国诞生的激动心情,深入分析新中国成立的意义,认识新中国的社会性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活动过程:   1、开国大典。播放开国大典的录像,或搜集开国大典的图片、文字资料等,让学生体验开国大典时人民激动的心情,并讨论举国上下为什么如此激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一百多年来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同封建统治者勾结起来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和内外战乱频仍、国家四分五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终于诞生了。中国从此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2、利用学生搜集的资料,探究国旗国徽国歌的来历,深入认识国旗国徽国歌的象征意义。   3、模拟升旗仪式。通过模拟升旗仪式,重温升旗的要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维护祖国荣誉和利益的思想感情   语文 《开国大典》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二)结合课文,训练提高阅读速度,并养成边读边考虑的习惯。   (三)了解课文,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顺序,并依照这个顺序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提纲。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读课文,了解课文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顺序。按课文叙述顺序分段,并列出段落提纲。   (二)结合课文,训练提高阅读速度,掌握一句一句读书的方法,并养成边读边考虑的习惯。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是什么日子吗?这一天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从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做主人,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今天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当时的盛况。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   (1)正确读生字。(提示学生注意区别檐与瞻的读音的不同)   (2)查字典,联系字义,记住字形。   “檐”指屋顶向旁伸出的边沿局部。例如:房檐、廊檐等。课文中指天安门的“城楼檐下”,均与建筑物是木料有关,所以“檐”字左半部是“木”。   “瞻”往前或往上看的意思。课文中指三十万人一起瞻仰徐徐上升的五星红旗。“瞻”字左半部是“目”。   “擎”上下结构,注意下面是“手”。“泽”注意右半部“又”的下面不是“丰”。)   2.检查学生读课文。   (1)听配乐朗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有概括的了解。   (2)学生默读课文,边默读,边考虑,准备讨论。   学生讨论:   1.课文是依照怎样的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盛况的?(课文是依照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布置资料的。大典进行中是全文的重点局部。这一局部又按大典进行程序写了三个内容,即:第一,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第二,五星红旗徐徐升起;第三,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写完这三件事,写阅兵式的盛况,再写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群众xxx的情况,最后写大典后光明充溢北京城。)   2.依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并说出各段的主要内容。   3.列出段落提纲。(第1段: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第2段:从典礼开始到毛主席宣读公告为止。第3段:阅兵式盛况。第4段:天安门广场灯光辉煌的景象和群众xxx队伍的情况。第5段:大典结束后光明充溢整个北京城。)   (五)作业: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语文 《开国大典》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一)继续学习课文第3、4、5段。进一步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较深刻的句子。   (三)学习课文用词准确、多处运用比喻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结合课文训练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   (二)理解文章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三)学习文中用词准确,多处运用修辞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第3段。   1.指名读第3段。   2.文中描写几种兵种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哪三种?请三名学生分别朗读描写海军、陆军、空军的语句。   3.讨论。   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说出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1)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挺着”是描写战士们雄纠纠、气昂昂的样子,“钢铁巨人”给人以坚强高大的印象。这句话表示了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平安保证。)   (2)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抛”是描写群众情不自禁地把帽子、报纸等东西向高处扔去。“盖过”是描写群众的欢呼声之大,超越了飞机的隆隆声。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群众在观看阅兵式时,看到自身的飞机飞上蓝天时的激动喜悦的心情。)   (3)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身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们的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快乐和激动的心情。呼喊和鼓掌这是表达高兴和激动心情的形式。)   4.齐读第3段。   (二)学习第4段课文。   1.读课文(默读或指名读)。   2.说出这段的主要内容。   3.画出文中描写阅兵式后,黄昏时天安门广场景色的句子。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天安门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让学生反复读这几句话,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句式整齐的写作特点。这样生动的描写,烘托了人们仍旧沉溺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氛之中,从侧面表示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人的无比幸福的心情。)   (三)学习课文第5段。   1.指名读课文第5段。   2.说说“光明充溢了整个北京城。”这话的意思?(“光明充溢了整个北京城”,不只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解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这是人民群众心里的光明。)   3.学生齐读第5段课文。   (四)学生合上书,再次听配乐朗读课文,边听边回忆全文内容。   (五)说出本文的中心思想。   (六)巩固练习。   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跟括号里的词语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用投影出现下列句子。)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走向)会场。   (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朝着)主席台。   (3)两股红流(xxx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   (七)小结。   (八)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语文 《开国大典》教案 6   一、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典礼、协商、汇集、宣布、电钮、瞻仰、旗帜、选举、领袖、徐徐上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写出课文梗概.。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领悟本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体会中国认人民对新中国的成了感到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板书课题,解题。(国家创建时举行的盛大典礼)   2、整体感知课文   (1)初读课文,思考课文的叙述顺序。并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2)再读课文,说说课文重点写了开国大典的哪几个盛大场面?   (3)画出文中让你感受最深的语句,在旁边标注上你自己的体会,想一想表达了人民怎样的感情。   (4)在组内讨论交流。   (5)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体会。   在品读了重点词句后练习有感情朗读。   (6)指导书写生字词。   3、精读课文,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大典开始,写了哪三件事?(学生快速默读、思考)   (2)大典进行中,哪些场面最让你感动?(边读边画、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同时进行批注感想   (4)指导朗读,表现出群众欢腾、热烈的场面。   (5)用同样的方法学习阅兵式部分。   (6)指名读课文第5段,画出文中描写阅兵式后,傍晚时天安门广场景色的句子。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   (“天安门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只礼花陆续…………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让学生反复读这几句话,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句式整齐的西写作特点。这样生动的衬托了人们仍旧沉浸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氛中,表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人的无比幸福的心情。)   (7)理解“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的意思?想想本文的中心思想。   (8)学生听配乐朗读课文,回忆全文内容。   4、总结、扩展   (1)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试写出课文的梗概。   (2)仿照课文写出3个比喻句。   (3)阅读自读课文的《刻骨铭心的国耻》。   语文 《开国大典》教案 7   教学目的:   一,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结合理解课文,训练学生适当提高阅读的速度。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一,理解文章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二,训练学生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方法:   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   教学用具:   电脑课件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爱党爱国之情。   2,理解含义教深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读一读:   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然后说说课文重点写了开国大典的哪几个场面?(典礼开始,毛主席宣读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   出示影片,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场面?(出示图片)   2,谈一谈:   看过影片,同学们一定有许多想法,请各小组讨论,然后选一个代表说出来,比比看,哪一组讲得最好?哪组同学最聪明?   3,找一找:   (1)请找出文章中你最感兴趣的段落,说明理由。并有感情的朗读。   (2)请找出文中含义较深的句子,谈出对句子的理解。(出示句子)   a.“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怎么理解?没“站”起来之前是什么样子的?谁领导我们“站”起来的`?   b.“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传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起欢跃起来”怎么理解?“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什么?“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什么?“全中国人民的心一起欢跃起来”指什么?   c.“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怎么理解?“红流”指什么?“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何意?   4,再谈一谈:   刚才同学们谈得很好,能抓住文章中心。现在请同学们再看影片,结合刚才学习的课文内容,再深入谈谈你的看法。   5,背一背: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比一比。   三,复习巩固。   对照板书,总结中心。   四,布置作业。   继续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五,板书设计:   语文 《开国大典》教案 8   一、教学目的   通过对油画《开国大典》的讲述与欣赏,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伟大成就,提高学生对油画中华民族化特点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二、教学重点   作品的艺术处理及民族绘画与西洋绘画结合的特点。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   1、教具:大幅《开国大典》印刷品一张,[富有民族特色的工笔画和年画各一幅。   2、学具:教材,笔记本。   四、教学步骤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课前准备。   (二)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中国的民族绘画——中国画,是以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质感,并与诗、书、画、石相结合,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出示中国画、年画挂历)而西洋画中的主要画种————油画,却以丰富、能表现复杂的色调层次,能绘声绘色地表现人物形象。今天让我们来欣赏具有中国特色的油画—《开国大典》(出示油画《开国大典》)   (三)作者介绍:   作者:董希文(1914———1973年),我国著名的油画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绍兴人。1933年考入苏州美专,1934年进杭州国立艺专预科学习,后考入该校本科。1938年在上海美专借读半年,后又去湖南沅陵国立艺专学习。学校内迁贵阳后,常去苗寨写生。1939年随校再迁昆明,毕业后由学校推荐去越南河内美术专科学校学习,不久回国。1940年到贵州省合作委员会编辑股任职。1943年至1945年在国立敦煌壁画研究所临摹壁画。1946年在北京艺专任教,1949年————1973年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生前曾是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委员,中国美协创作委员会委员和绘画组副组长。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研室主任。曾任人民英雄纪念碑雕塑创作组长,并作《武昌起义》浮雕草图。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及参加香港、法国沙龙展出。并多次被选中为中国军、政代表团出国赠人的国礼。《开国大典》是中国油画民族化发展历程中的代表作,并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肯定。他的艺术功底深厚,强调从整体观察对象和概括描写。重视以情作画,画中寓情。作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深受群众喜爱。   (四)艺术欣赏:   1、主题思想:作品是一幅深为群众欢迎的革命历史画。它表现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宏伟壮阔的场面,再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划时代的一刻。   2、作品欣赏:   (1)《开国大典》概括:画宽4.05米,高2.3米,油画。1952年至于953年作,现藏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画面主体为毛泽东主席和其它中央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代表着亿万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这庄严的声音,响彻天安门广场,回响在祖国大地,震撼着全世界。   画面上,国家领导人虽只在左侧占画面三分之一的部分,但在暖调子的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的衬托下,非常醒目。毛泽东主席健朗魁伟的身姿处于画面中心,也体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之核心,并与远方千千万万的群众遥相呼应,共同为中国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而自豪。画家在构图、设色、人物等场面的处理上,体现出一个泱泱大国的气魄和风度。如果你到过天安门城楼上,会更加体会到作者构图的大胆与巧妙。画家在画面上加宽了左右两边红柱子的实际距离,并把右边的一组红柱子搬到画面之外;将栏杆、地毯、xxx队伍平行舒展开去使宏大的群众场面得以充分表现。   天安门座北朝南,中央领导人本是面向南方站在毛泽东主席后面,处于逆光之中并背向观众。画家大胆地将中央领导人的位置移至左侧一角,从而消除了逆光与背向观众的现象,使画面显得更加明丽而喜气洋洋。再细看,毛主席的集团也不是面向正南方。另外,典礼当天是阴天有雨的天气,画家却把它改为秋高气爽的晴朗天气,使人有天随人愿、清爽欢快之感。所有这些大胆的改动,一般人看画时都并不会察觉,不会去分析这些情况给人的印象是,该画真实地、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非如此不可。这就是艺术家大胆而高超的构图技巧,从而体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艺术不是生活毫不走样的“复制”,艺术的真实,不是生活的真实。艺术的表现,是由主题的需要而决定的。   画家在此画中努力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相适应,特别在色彩处理上,强调色彩的单纯,对比强烈。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及远处红旗的海洋与蓝天、绿树形成对比基调,使画面热烈而明快的;金黄色的菊花与蓝天、白云的对比。既点明了秋高气爽的季节,又与黄色的灯穗相呼应,增强了华贵灿烂、富丽堂皇的欢庆气氛。总之,画中强调了物体的固有色,减弱了随光线、环境而异的西方画法用色法。柔进了中国画法的工笔重彩绘画技巧和敦煌壁画用色的`特点。画家在描绘红地毯时,还独具匠心地在颜料中加入砂粒而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底,使这幅画成为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   (2)《开国大典》的历史遭遇   作为历史画,不同于其他画种,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云表现事物的本质,要尊重历史的真实性。画家在处理历史的真实与艺术表现的手法上,掌握的分寸恰到好处。然后此画曾两次被歪曲修改。一次是1954年后,国家领导人中涂掉了高岗;第二次是1972年,去掉了刘少奇。这都违反了历史的真实性。所以,在1979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才使该画恢复了它的原状貌。   (五)艺术成就   1、体现了中国历史的转折—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历史性画卷。   2、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新起点——是西方的油画技法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相结合的典范。   3、体现了文学艺术既高于生活,又忠于生活。历史画,既要尊重历史的真实,又要进行艺术的提炼。   (六)结论   《开国大典》是划时代的历史画卷,是西洋画(油画)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相结合的杰作。   语文 《开国大典》教案 9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典礼、协商、汇集、宣布、电钮、瞻仰、旗帜、选举、领袖、徐徐上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写出课文梗概。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目标:   学习课文中的10个生字和10个新词;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1.播放《开国大典》的电影片断。   2.启发谈话:这段电影中哪些镜头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教师简介当时的背景资料(也可以让学生畅谈):1949年10月 1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在中国共产党,在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人,过上了幸福自由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来了解当时的盛况。   二、初读课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给带点的字注音)   城楼檐下 汇集 擎着红旗 毛泽东 电钮 瞻仰。   检查时注意让学生说出字的读音、部首,再查几画、字义和组词,这个字哪处易写错。以上诸项可做为本年级学习各课之前的预习作业,借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订正读音。   聂荣臻 乐声 直奔   3.说说以下各词的意思:   开国大典:开,创建;典:典礼。创建国家的重大典礼。   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如,开学典礼,开业典礼。   城防部队:守卫城市的军队。   观礼台:被邀请参观典礼的看台。   擎:举。   五更天:大约早晨四五点钟。   就位:到自己应到的位置上。   迎风招展:本课指的是红旗迎着风翻动。   汇集:会合,聚集。   排山倒海:排,推开。把高山推开,把大海翻过来。形容力量强、声势大。   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   瞻仰:恭敬地看。   4.自由读课文。   5.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三、揭示课题,指导学生自学讨论。   1.齐读课题,说说题目的含义。   2.默读课文,布置思考题:   投影出示思考题: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的盛况的?   (2)讨论课文讲了几部分内容?   (3)找出不理解的句子划下来。   3.交流自学情况。   (1)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   (2)课文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板书:会前、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   4.追问:课文的第二部分写了几件事?(三件:宣布新中国成立;升旗;宣读政府公告)   四、分部分朗读课文。   五、朗读汇报。   六、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写出课文梗概。   教学过程:   一、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读这段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从那些词语中体会到这些感受?   (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来的早:早上六点多就入场;人数多:成了人山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秩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3)从重点词语句子中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为什么不用“走向”)   (4)指导朗读   语调适宜庄重而平直。   (5)练习朗读   2.学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1)默读课文,说说开国大典分为几个过程?哪些过程最能体现出开国大典的盛况?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并板书   (4)分析阅兵式的情况。   问:为什么阅兵式最能表现开国大典的盛况?   (接受检阅的部队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空军……兵种多。军队的素质高,这样的描写有“战车整整齐齐的前进;战士们听这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雄伟威严。“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因为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群众看到自己的武装那样强大,战士那样为伍,用欢呼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用喊声和掌声表达这对人民军队的热爱之情。“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是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欢乐和激动的心情。呼喊和鼓掌是表达高兴和激动的心情的形式。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民的心情欢快、机动到了极点。)   (5)联系上下文说一说句子的含义,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a.三十万人的目光一起投向主席台。(为什么不用“朝着”或“看着”)   b.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将“挺立”与“立着”进行比较)   c.“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用“庄严”和“雄伟”形容这声音不是一般的声音,它是非常庄严、严肃、雄壮、伟大的。这一宣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这声音“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说明这一宣告已经传遍了中华大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全国各地。“长城”“大江”代表中国,再用“内外”“南北”这样的词语相对,既表达了全国各地的意思,又使语言非常生动、整齐、有力。“全国人民一起欢跃起来。”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欣,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联系下文,课文对天安门广场庆典的描述,正是“全中国人民的心一起欢跃起来”的写照和缩影。   (6)播放课件(录像资料《开国大典》中阅兵式、宣读政府公告、升国旗的片断)   (7)练习朗读   3.学习课文第四部分内容。   (1)指名读书,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典礼时间持续得长。)   (“两股‘红流’”指的是人民群众的队伍,举着灯笼、火把游行。游行队伍一片火红,所以用‘红流’代表游行队伍。)   (“光明充满了这个北京城”中的“光明”除了讲光亮外,还象征着人民解放了,摆脱了黑暗社会的统治,前途一片光明。)   (2)“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如果说成“两支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走去”好不好?(不好。表现不出游行队伍声势之大,场面之壮观。)   (3)找出群众激动、喜悦、兴奋的句子读一读   二、朗读课文。   三、说说课文梗概   1.什么是梗概   2.抓住时间、地点、典礼过程简单说   四、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出课文梗概。   语文 《开国大典》教案 10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民群众参加开国大典的激动、迫切的心情。   2、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开国大典时人民群众的反应来感受中国人民为新   中国的诞生而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感受人民群众参加开国大点的激动、迫切的心情。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无比激动、自豪的情感。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引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开国大典》,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复习提问:   师: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指名回答)   师: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写了开国大典的哪些场面?(学生回答,师课件引导学生回顾)   过渡: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开国大典,一起体验新中国成立给人们带来的无限欢欣,去感受开国大典的重大意义吧!   二、新授   (一)学习“群众入场”部分   1、师提出学习目标:齐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边读边体会: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学生回答,师课件出示句子:“工人队伍中,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3、指导朗读。   师:谁来读一读,注意读出当时人民群众参加开国大典时激动、迫切的心情。   (二)学习体会“典礼的主体仪式”部分   过渡:在人民群众的热切企盼中,下午三点整,毛主席出现在了主席台上,开国大典正式开始!   1、课件出示要求:请大家细读5—10自然段,画出描写“参加开国大典的仪式时,人民群众的反应”的句子。并思考: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学生默读思考。   3、集体交流。   三、课堂总结。   四、练笔。   如果你参加了开国大典,你会怎样描写当时的场面和自己内心的感受。想一想,试着把它写下来。

《开国大典》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词语。   2.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3.学习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体会开国大典盛况,学习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2.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加深对含义较深句子的理解。   2.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及词语,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3.能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 年10 月1日这一天是什么日子吗?这一天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从1949 年10 月1日这一天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人,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今天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当时在天an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的盛况。(观看一分钟左右的影片)   (二)快速默读课文,找出生字词。   擎( qín g )   钮 (nǐu )   瞻 (z hān)    聂 (n i è)   党 ( dǎn g )   (三) 说说以下各词的意思:   开国大典:开,创建;典:典礼。创建国家的重大典礼。   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如,开学典礼,开业典礼。   城防部队:守卫城市的军队。   观礼台:被邀请参观典礼的看台。   擎:举。   五更天:大约早晨四五点钟。   就位:到自己应到的位置上。   迎风招展:本课指的是红旗迎着风翻动。   汇集:会合,聚集。   排山倒海:排,推开。把高山推开,把大海翻过来。形容力量强、声势大。   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   瞻仰:恭敬地看。   (四)再次默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划分段落。   学生讨论: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盛况的?   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大典进行中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又按大典进行程序写了三个内容,即:第一,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第二,五星红旗徐徐升起;第三,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写完这三件事,写阅兵式的盛况,再写天an门广场灯火辉煌,群众游行的情况,最后写大典后光明充满北京城。   按以上顺序分段:   板书   会场1——4段   典礼5——10段   开国大典 阅兵11——13段   游行14——15段   (五)作业   抄写词语,注意笔顺和间架结构:   容纳 诞生 肃静  检阅 率领 瞻仰 飘拂    迎风招展 排山倒海 五颜六色 陆续 协商   擎着 秘书 电钮 聂容臻 徐徐 隆重   规模巨大 盛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重点学习开国典礼仪式和阅兵仪式两个部分,进一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2.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对课文段落的划分情况(提问学生回答)   二、开始讲解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读这段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从那些词语中体会到这些感受?   (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来的早:早上六点多就入场;人   数多:成了人山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秩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3)从重点词语句子中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为什么不用“走向”。   (体现参加大典群众的激动和热切的心情。)    到了正午,天an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满满的,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体现开国大典时盛大的场景。)   2、学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1)默读课文,说说开国大典分为几个过程?哪些过程最能体现出开国大典的盛况?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并板书   宣布典礼开始 ─→ 奏国歌 ─→ 宣布新中国成立 ─→ 升国旗 ─→ 宣读政府公告─→ 阅兵式 ─→ 群众游行 (第四部分内容,补充 )   (4)分析阅兵仪式的情况。   问:为什么阅兵式最能表现开国大典的盛况?   (接受检阅的部队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空军……兵种多。军队的素质高,这样的描写有“战车整整齐齐的前进;战士们听这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雄伟威严。“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因为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群众看到自己的武装那样强大,战士那样为伍,用欢呼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用喊声和掌声表达这对人民军队的热爱之情。“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是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欢乐和激动的心情。呼喊和鼓掌是表达高兴和激动的心情的形式。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民的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   (5)学习课文第四部分,了解群众游行的有关场面描写。画出文中描写阅兵式后,傍晚时天an门广场景色的句子。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   (“天an门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这样生动的描写,衬托了人们仍旧沉浸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氛之中,从侧面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人的无比幸福的心情。)   3、加深对句子的理解。   ①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五星红旗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人民被反动派踩在脚下,没有独立、自由。现在五星红旗升起来了,代表中国人民推翻了反动统治,翻了身,站起来了。   ② 他读到“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三十万人民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掌声。   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他是人民群众心目中最敬爱的领袖。人们期盼他成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选举他为主席正合民意。所以当听到毛泽东当选为新中国的主席时全场热烈鼓掌。   ③ 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这“光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   ④ 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这是写人民群众看到人民解放军部队接受检阅时的举动,因为我们的军队是如此威风凛凛,纪律严明,坚强壮大,人民的国家有了钢铁长城,人民的幸福有了可靠的保障。这里用夸张的笔法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无比信赖和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⑤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这句话是写毛泽东面对人民群众高呼“毛主席万岁”的回应。一方面说明毛泽东对人民的热爱,另一方面,这些动作和口号非一般人所为,直接表现了毛泽东的伟大形象。   三、作业:   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整体了解和掌握背诵的自然段。   2.学会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情况   1.全班集体背诵   2.请两位自告奋勇的同学把第七自然段背写在黑板上。   3.提问:“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传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怎么理解?“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什么?“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什么?“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指什么?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毛主席的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用“庄严”和“雄伟”形容这声音不是一般的声音,它是非常庄重、严肃、雄壮、伟大的,这一宣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这声音“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说明这一宣告已传遍中华大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全国各地。“长城”、“大江”代表中国,再用“内外”、“南北”这样相对的词语,既表达了全国各地的意思,又使语言非常生动、整齐、有力。“全国人民一齐欢跃起来”,“欢跃”,欢腾跳跃。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联系下文,课文对天an门广场庆典的描述,正是“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的写照和缩影。)   二、学习场面描写的写作方法。   关于场面描写: 特定的地点、一定的景物、人物的活动,这三者的综合就构成了场面。而场面描写是这三者有机结合的动态描写。那么,怎样进行场面描写呢?   ①有点有面,点面结合。场面描写必须首先写出某一个特定场合的整个面上的情况。这如同电影中的“大全景”拍摄。场面描写不是写出面上的情况就行了,也就是说场面描写既要写出总的轮廓,又要写出具体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活动。   ② 突出重点,写出气氛。既然是场面,必然会有很多人物,因此,就要分清主次。详写主要人物的神情动作,略写次要人物,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此外,还应注意把握场景,写出气氛。众多人物活动的场面,无疑会营造出种种不同的气氛。有热闹的,有冷情的,有欢乐的,有悲哀的。真实地再现某一特定场合下的特定气氛,有助于表现所描绘的场面的特点。   ③层次清楚,有条不紊。场面描写既要全面顾及特定场合下的各个方面,又要重视场面气氛的渲染,常常出现人多、事多、物多、景多的情况。因此,先写什么,怎样写才能使人感到层次清楚,就成为值得注意的问题。常见的写法有总分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等。一个场面的安排究竟采取怎样的顺序,要根据特定场面的具体需要确定。   三、课堂扩展:按照课文场面描写的方法,描写一下升旗仪式(100字左右)。比一比谁写得最好。   四、作业:运用场面描写方法写一篇短文,要注意描写顺序。(可以是升旗仪式、校运会或其他活动) 《开国大典》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一,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结合理解课文,训练学生适当提高阅读的速度。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一,理解文章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二,训练学生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方法:   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   教学用具:   电脑课件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爱党爱国之情。   2,理解含义教深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读一读:   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然后说说课文重点写了开国大典的哪几个场面?(典礼开始,毛主席宣读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   出示影片,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场面?(出示图片)   2,谈一谈:   看过影片,同学们一定有许多想法,请各小组讨论,然后选一个代表说出来,比比看,哪一组讲得最好?哪组同学最聪明?   3,找一找:   1)请找出文章中你最感兴趣的段落,说明理由。并有感情的朗读。   2)请找出文中含义较深的句子,谈出对句子的理解。(出示句子)   a“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怎么理解?没“站”起来之前是什么样子的?谁领导我们“站”起来的?   b“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传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怎么理解?“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什么?“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什么?“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指什么?   c“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怎么理解?“红流”指什么?“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何意?   4,再谈一谈:   刚才同学们谈得很好,能抓住文章中心。现在请同学们再看影片,结合刚才学习的课文内容,再深入谈谈你的看法。   5,背一背: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比一比。   三,复习巩固。   对照板书,总结中心。   四,布置作业。   继续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五,板书设计: 《开国大典》教案 篇3   《开国大典》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5课,是新增的讲读课文。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全文共15个自然段,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可分为五段。第一段(第1至第4自然段)写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先概括交代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成员和人数,然后分别描述会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第二段(第5至第10自然段)主要写了三件事:第一件是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第二件是庄严的五星红旗升起来了。第三件是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宣布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是开国大典的重要部分。第三段(第11至13自然段)写了阅兵式的盛况。写了三层意思:1.阅兵式开始的情况。2.各兵种通过天安门受检阅。3.群众看到检阅部队后的激动情景。第四段(第14自然段)写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的景象和群众队伍游行的情况。第五段(最后一个自然段)写散会的情况。    课文突出了场面描写:会场的布置、庞大的群众队伍、典礼开始、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星红旗升起、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和宣布毛泽东当选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盛大的阅兵式、燃放礼花、群众队伍游行等众多场面都描绘得有声有色,令人激动万分,突出了开国大典的喜庆、庄严、隆重、热烈气氛。记叙详实、条理清楚、用词准确是课文的另一突出特点。    这篇课文安排在第九册第二组,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也就是说,通过本课和本组其他几课的学习,要使学生在练习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懂得怎样才能提高阅读的速度,要逐步提高阅读的速度。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本课要把握特点,突出重点,以读为主,扎实训练。具体做法如下:    一、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然后填空。①开国大典是在年月下午时举行的。②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门大炮齐发,一共响。③阅兵式进行了钟头。    3.快速读课文,说说课文大意。    二、熟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列出提纲。    3.讨论分段,理清课文叙述顺序,修改所列提纲。    三、精读课文,分步训练。    1.学习课文第一段。先让学生快速浏览第一段,准备做填空练习:开国大典于年月日在首都举行,参加典礼的成员有,有,有,估计总数。会场在。主席台设在。以此掌握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成员和人数,了解会尝主席台的布置情况。然后细读课文,体会会场的精心布置和群众队伍场面的壮观。最后品读课文第一段,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如:①分别找出“汇集”、“擎着”、“提着”的近义词,想想作者为什么选用这三个词语;②比较“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走向)会潮这句话中的“直奔”和“走向”有什么不同;③用“迎风招展”口头造句。   2.学习课文第二段。先快速读课文第二段,想一想这段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让学生掌握这一段的主要内容。再细读这段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描述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时的情景的。接着,通过回忆看《开国大典》的电影、电视,结合课文中的彩色插图,进一步体会这一段课文所描写的动人场面。然后进行重点词句的训练:(1)比较下面句子中带点的词语跟括号里的词语有什么不同:①30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朝着)主席台。②30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起抬起头,·瞻·仰(望着)这鲜红的国旗。(2)这段课文中有几处写了掌声,写法有什么不同?(3)用“诞生”、“雄伟”、“热烈”各说一句话。    3.学习课文第三段。快速朗读课文第三段,进行填空练习,使学生掌握阅兵式的程序。“阅兵式的检阅司令员、阅兵总指挥分别是和。受检阅的部队开头是两个排,接着是、。当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飞过天空。”然后细读这段课文,体会阅兵式的壮观场面和人民群众看到检阅部队时的激动场面。最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段。    4.学习课文第四段。可先让学生快速阅读这一段,说说作者是抓住哪两个方面来描绘这动人的情景的。然后抓装天上是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是万万千千的灯火一片红”,让学生闭上眼睛,结合过去看到的类似的场面体会天安门上礼花此起彼落,广场上灯火辉煌的绮丽景象。最后让学生用“次序”口头造句。    5.学习课文第五段。先齐读这段课文。然后比较“·两·股·红·流(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中带点的词语跟括号里的词语有什么不同。6.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跟“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相似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好在哪里,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试说两个这样的句子.    四、品读课文,综合训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总结中心思想。    2.快速读课文,按列出的提纲复述课文。    3.做课后“思考·练习”4。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要求背诵的段落。 《开国大典》教案 篇4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 伟大意义。   2.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8自然段。   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难点:含义较深的句子理解。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   要求: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本第1、2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2、背诵第6~8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阅读第二段。   1、理清典礼过程。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3、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理解基础上练习朗读。   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说话。   随机点拨句子: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朗读(自豪,扬眉吐气)   3、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   4、背诵6~8节。   二、阅读第三段   1、自由读,用一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划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成果   欢喜和激动的心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选读句子。   三、作业   1、背诵6~8节。   2、完成作业本3、5题。   3、联系课文内容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而———;为———而———;为———而———。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 伟大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   2、背诵6~8节。   二、阅读第四段   1、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2、理解。   3、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4、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   “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内含的意思。   三、总结全文,领会中心。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   2、整理语言,归纳主要内容。   3、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反映了什么思想感情?   4、完成作业本6、7题,交流。   5、学习“单元提示”。联系这一课的学习,说说怎样凭借主要内容领悟中心思想。   四、作业   选做:   1、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   2、说说你读后的感受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开国大典》写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的空前盛况,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自豪、欢乐的心情。 本课先写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然后介绍了广场的布置情况;接着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再接着写了阅兵式;最后讲了游行队伍。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如果将这么多容量的信息一下子,或者面面俱到地加以逐一讲解的话,恐怕三节课都无法完成。这篇课文在教材的第二单元。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节课我就让学生从课文的重难点入手,再有机地拓展到课外内容,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我首先由课题导入,理解“开国大典”:创建国家的重大典礼。因此开国大典“隆重、规模盛大、庄严、热烈”。其次是学生进行阅读,理请文章的写作顺序,文章按照几部分来描写开国大典的。第三步由学生边默读边找出文章描写隆重、热烈、庄严、盛大氛围的语句加以体会,说明理由。第四步,让学生在文中画出表现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句子,读一读,并写出自己的体会。让学生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况,画出表现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的激动、自豪的句子,学生的自我学习,内化过程从中得以体现。   深刻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朗读是最佳手段之一。在比较理解的基础上,采用齐读、轮读、边读边鼓掌的形式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出人们无比高兴、自豪、激动的心情。同学之间交流时可以相彼此启发,使思路拓展,思维活跃起来。   本课教学,我还注意了细节,让学生由衷地感悟到开国大典的那种场面、那种气氛、人们内心的激动情感。本文第二大段,讲了天an门广场的位置,天an门城楼的布置等情况,突出了隆重、热烈、庄严、盛大氛围。教学这段时,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情况下,引导学生画一画丁字形广场,并按书上讲的方位标上相应的位置名称,可以加深对此段内容地了解。   课后“思考练习”中有一道题:“用一二百字写出开国大典的梗概”。学生没有学习过写故事梗概,我就将概括梗概融入到讲课时。每讲完一部分,就让学生用一两句话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课文学完了,梗概也就说出来了,同学们写时就顺利多了。   不过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就是只顾得“授人以鱼”,忘记了 “授人以渔”,只引导学生写出梗概,没有告诉学生概括的方法以及要求, 所以有部分学生在写时,各部分之间缺少连接的语言。 《开国大典》教案 篇5   《开国大典》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5课,是新增的讲读课文。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全文共15个自然段,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可分为五段。第一段(第1至第4自然段)写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先概括交代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成员和人数,然后分别描述会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第二段(第5至第10自然段)主要写了三件事:第一件是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第二件是庄严的五星红旗升起来了。第三件是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宣布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是开国大典的重要部分。第三段(第11至13自然段)写了阅兵式的盛况。写了三层意思:1.阅兵式开始的情况。2.各兵种通过tian安门受检阅。3.群众看到检阅部队后的激动情景。第四段(第14自然段)写tian安门广场灯火辉煌的景象和群众队伍游行的情况。第五段(最后一个自然段)写散会的情况。    课文突出了场面描写:会场的布置、庞大的群众队伍、典礼开始、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星红旗升起、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和宣布毛泽东当选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盛大的阅兵式、燃放礼花、群众队伍游行等众多场面都描绘得有声有色,令人激动万分,突出了开国大典的喜庆、庄严、隆重、热烈气氛。记叙详实、条理清楚、用词准确是课文的另一突出特点。    这篇课文安排在第九册第二组,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也就是说,通过本课和本组其他几课的学习,要使学生在练习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懂得怎样才能提高阅读的速度,要逐步提高阅读的速度。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本课要把握特点,突出重点,以读为主,扎实训练。具体做法如下:    一、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然后填空。①开国大典是在年月下午时举行的。②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门大炮齐发,一共响。③阅兵式进行了钟头。    3.快速读课文,说说课文大意。    二、熟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列出提纲。    3.讨论分段,理清课文叙述顺序,修改所列提纲。    三、精读课文,分步训练。    1.学习课文第一段。先让学生快速浏览第一段,准备做填空练习:开国大典于年月日在首都举行,参加典礼的成员有,有,有,估计总数。会场在。主席台设在。以此掌握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成员和人数,了解会尝主席台的布置情况。然后细读课文,体会会场的精心布置和群众队伍场面的壮观。最后品读课文第一段,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如:①分别找出“汇集”、“擎着”、“提着”的近义词,想想作者为什么选用这三个词语;②比较“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走向)会潮这句话中的“直奔”和“走向”有什么不同;③用“迎风招展”口头造句。    2.学习课文第二段。先快速读课文第二段,想一想这段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让学生掌握这一段的主要内容。再细读这段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描述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时的情景的。接着,通过回忆看《开国大典》的电影、电视,结合课文中的彩色插图,进一步体会这一段课文所描写的动人场面。然后进行重点词句的训练:(1)比较下面句子中带点的词语跟括号里的词语有什么不同:①30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朝着)主席台。②30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起抬起头,·瞻·仰(望着)这鲜红的国旗。(2)这段课文中有几处写了掌声,写法有什么不同?(3)用“诞生”、“雄伟”、“热烈”各说一句话。    3.学习课文第三段。快速朗读课文第三段,进行填空练习,使学生掌握阅兵式的程序。“阅兵式的检阅司令员、阅兵总指挥分别是和。受检阅的部队开头是两个排,接着是、。当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飞过天空。”然后细读这段课文,体会阅兵式的壮观场面和人民群众看到检阅部队时的激动场面。最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段。    4.学习课文第四段。可先让学生快速阅读这一段,说说作者是抓住哪两个方面来描绘这动人的情景的。然后抓装天上是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是万万千千的灯火一片红”,让学生闭上眼睛,结合过去看到的类似的场面体会tian安门上礼花此起彼落,广场上灯火辉煌的绮丽景象。最后让学生用“次序”口头造句。    5.学习课文第五段。先齐读这段课文。然后比较“·两·股·红·流(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中带点的词语跟括号里的词语有什么不同。6.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跟“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相似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好在哪里,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试说两个这样的句子.    四、品读课文,综合训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总结中心思想。    2.快速读课文,按列出的提纲复述课文。    3.做课后“思考·练习”4。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要求背诵的段落。 《开国大典》教案 篇6   《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8自然段。   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难点:含义较深的句子理解。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过程 :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   要求: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 本第1、2题。 《开国大典》教案 篇7   一、教材分析   《开国大典》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为人文主题,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为语言训练目标,安排了《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这四篇课文。其中,《开国大典》记叙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全文共15个自然段,场面描写是课文的一大特点:群众进场、举行典礼、阅兵式、群众队伍*等众多场面都描绘得有声有色,令人激动万分,突出了开国大典的喜庆、庄严、隆重、热烈气氛。记叙详实、条理清楚、用词准确是课文的另一大特点。   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因此通过课文的学习去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为教学的难点。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这是教学的重点。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本课采用“把握特点,突出重点,以读为主,扎实训练”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准备:自主预习课文,收集“开国大典”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一)释题导入,引出“大典”。   1.揭示课题,板书:开国大典,指导书写“典”字。   2.解释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大典”。   1.浏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记叙了哪些场面?   2.学生交流归纳。   (三)重点研读,感受“大典”。   1.默读课文5——10自然段,看看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2.交流感受。   3.教师结合学生交流情况引导深入研读:你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的?   4.根据学生感悟灵活切入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感情诵读。   语段一: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引导学生抓住“排山倒海”、“一齐”等词语体会群众的热情及对毛主席的热爱之情。]   语段二: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引出重点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2)引导学生抓住“一齐欢呼”、“一起欢跃”等词语体会人民的激动之情,体会反复手法的表达效果。   (3)指导感情朗读,背诵。   语段三: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引导学生抓住“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头瞻仰”体会人民群众的心情。   (2)感受人们肃然起敬的原因,体会“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3)写话,交流,体会情感,抒发心声。   (4)感情朗读。   (四)课堂总结,铭记“大典”。 《开国大典》教案 篇8   设计理念:   针对教材特点,我主要以引导学生紧扣开国大典各个场面中描写毛主席的动作及群众反应的句子为线索,通过品读句子,体会词句间浓浓的感情,受到情感感染,学到场面描写的方法,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笔。力求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地学语文。   教材分析:   《开国大典》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组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作者以“会场布置→大会盛况(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阅兵仪式→群众*”为写作思路,以大会盛况(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为写作重点,通过几个场面的描写,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对领袖毛泽东的无比热爱之情。本组课文以“走近毛泽东”为人文主题,以“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为语言训练目标,以引导学生通过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体会毛泽东的领袖风采和凡人情怀为教学重点,安排了《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四篇课文。在本组的其他三篇课文中,我们感受到通过人物描写刻画的伟人和凡人毛泽东,本课则主要通过场面描写刻画了毛泽东的领袖风采,这为本组语文园地的习作训练作了一定铺垫。   学生分析:   《开国大典》这篇文章篇幅较长,要在课内将这么多容量的信息一下子或者说面面俱到地加以逐一讲解的话,恐怕是无法完成的。因此,我认为可以从课文的重难点入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长文短教。课堂中再有机地拓展到课外内容,从各方面了解祖国成立的相关资料,了解旧中国屈辱的历史,再一次体会当时举国上下,人们当家做主的那种自豪的感情。   开国大典距今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对小学生来说,从语言文字去感知当时庄严、热烈的气氛,体会人民激动,兴奋的心情与对新中国、毛主席的热爱之情是有相当的难度。为此,需要搜集中国人民遭受压迫、奴役的文字材料和影像资料,教学时可利用声像资料创设情境、引导想象、体会心情、激发感情,再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反复研读,以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委员、协商、外宾、诞生、电钮、瞻仰、飘拂、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3、重点学习典礼仪式这一部分,并初步学习场面描写,了解场面描写的特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场面描写,了解场面描写的特点来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抓住首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借助课外资料,使学生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课时安排:一课时(40分钟)   教学过程:   一、扣关键词,引出“大典”   课件依次出示:“1949年10月1日”, “北京”, “开国大典”等内容,引导生用这三个内容说一句话,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进入新课。看老师板书课题,并点明:“典”是本课的生字,请伸手和老师一起书写,并留意笔顺。   【设计意图: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迅速提取课文中的关键词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此同时,指导书写课题中的易错字,扎实学生的语文基础。】   二、以图引路,深化“大典”   1、“典”在这儿怎么理解?“典”字前有个“大”字,这是个怎么样的典礼?   2、课件出示图片(中国贫穷落后、人们衣衫褴褛的情景。)师进行入情入境的解说,加深学生对那一段历史的了解。再引导带着这份理解读课题。   【设计意图:紧扣课题中“大典”二字,将典礼的盛大与旧中国受奴役、受压迫的画面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让学生体会这一典礼意义的重大。】   三、整体感知,初识“大典”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开国大典,去体验新中国的成立带给人们的无限欢跃,去感受这一典礼意义的重大。请同学们看到课文,快速浏览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作者用他的语言记录了开过大典的哪些内容?(总结开国大典的四个场面:“会场布置、大会盛况、阅兵仪式、群众*”。)   【设计意图:在第一环节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对课文有了一个粗略的把握,在此基础上,通过真正走进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课文写作思路,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四、重点研读,感受“大典”★   要想真正感受开国大典的气氛,就必须走进这一个个的场面之中,让我们先走进“典礼仪式”这个场面。用心默读课文的5—10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感受会场的气氛,把最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气氛的语句用横线画下来。(引导生抓住描写毛主席动作和群众反应的语句感受气氛的热烈庄严。)   逐句品析:   1、出示: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A、“排山倒海”的掌声是怎样的掌声呢?   B、除了听到了掌声,还看到了目光,这里抓住了人物的神态进行描写,在描写“目光”时用了一个词语?找到了吗?(“一齐”)这三十万人一齐把目光投向了主席台,就是为了看我们的领袖毛主席,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C、三十万人的动作一样,有人指挥吗?可以用哪一个词语来形容?(“不约而同”)引导读。   2、出示: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A、又是“一齐”。30万人一齐欢呼,一齐欢跃,你能想象出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吗?此时你就在会场,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又仿佛看到了什么?都说,眼前有画面,心中有画面,就一定能读好。谁来读?   B、这令人激动不已的宣告传得远吗?你怎么知道?( “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谁能通过朗读把声音传得更远一点。   C、接下来听老师读,看能听出什么不同吗?“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它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听出不同了吗?哪一句更好?一齐读,读出这气势,读出这情感。   3、出示: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   A、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词,师激情讲解这歌词的意义,深化情感。   B、这声宣告怎能不激动人们的心?谁再来读这句宣告?   4、出示: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A、发现了吗?仍然是“一齐”,一齐做什么?这里抓住了人物的什么描写?(动作)联系上下文,我将“瞻仰”改成“仰望”五星红旗可以吗?(瞻仰是指恭敬地看,怀着严肃而崇敬的心情看)。   B、关于“看”的词语我们学过不少。考考大家:向四周看——环视;向下看——俯视;集中注意力看——注视;从高处向远处看——眺望。今天我们又收录了一个新的词语“瞻仰”。   C、这面红旗能高高地飘扬在祖国的上空容易吗?五星红旗地徐徐升起,也就意味着,读——“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D、(课件出示各种场合升起的国旗的图片)师叙述,激发情感并指导朗读。   5、出示: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A、从这掌声里你又听出什么来了?这掌声就是人们心情的流露。带着这份热爱,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齐读)   B、(影片播放)提问:看到主要人物谁了?听到什么了?影片和我们文章的写法一样,它将镜头对准了毛主席和群众。课文学到这儿,“典礼的盛况”这一场景要在群众的掌声中结束了,此时,你们一定读懂了会场上那一阵阵的掌声、欢呼声,那掌声,那欢呼都是因为,在这一天,读:“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C、从此,我们中华民族这一文明古国又将无比骄傲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再读。   【设计意图:整个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运用看(看多媒体)、读(多种形式读)、划(抓关键词句)、想(想象画面)等学习方法,力求突出本课教学重点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之中突破本课难点。】   五、回顾小结,写法指导   1、归纳写法:“典礼盛况”仅仅是开国大典中的一个场面,说说,这个场面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为了体现典礼的热烈庄严,围绕这些小场面,作者主要写了谁?(毛主席和群众)这些对人物细节的描写就是场面描写中的“点”,要写好一个场面,就必须做到“点面结合”   2、从“面”入手   我们联系生活实际,同学们都参加过大扫除吗?回忆一下,大扫除的现场给你什么感觉?我们用一个词语概括:热火朝天   3、突出“点”   下面我们要做的关键就是把大扫除这一场面写清楚写具体,谁来告诉我,大扫除现场的这份热火朝天,是通过谁传递给我们的?(劳动中的同学们)这么看来,要把这一场面写好,我们就得从他们身上入手,紧扣人物的细节展开。   场面呈现:   A、出示班级大扫除画面看,师讲解:这是一个班上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着大扫除,画面上出现的人物真不少,说说,你注意到谁了?   B、有一个同学注意到了正擦窗户的那位女孩,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大屏幕出示),同学们默读,思考: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D、接下来请同学们从这个场面中挑一个你感兴趣的人物,抓住场景中人物的细节,试着写一写,这里的词语库还为你们准备了不少词语。注意了:相机捕捉的仅仅是某些瞬间,你们在作文的时候,好好回忆一下,自己在活动所看的情景,发挥适当的想象与联想,放手写。   5、生开始作文并展示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身边的生活学习场景入手,用学到的场面描写方法进行练笔,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突出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宗旨。】   六、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同学们,把你们写的这些片段串起来就是一篇不错的描写场面的作文,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开国典礼》的其它场面,相信能在充分地感受到典礼的热烈与庄重的同时,对场面的描写也会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与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的有效总结,为第二课时更深入地学习做准备。】 《开国大典》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学习文中的排比句.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背诵6-8自然段.   课前准备   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中国历史状况.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出示课题,读题.   ◆理解题意.   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开国大典”.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为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八年抗战,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迎来了“开国大典”的盛   况.从此,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自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   要求:   a.通读课文2~3遍,利用字典自己学会字词.   b.画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c.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画出描写不同场面的连接句.   d.提出不懂的问题,能自己找到答案的先努力自行解决.   交流   ◆读课文第一句话,解释课题意思.   ◆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场面可以分为四部分.)   ◆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自由读课文.   ◆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而来;来得早:早上六点钟就入场;人数多:成了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次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指导朗读.注意体会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书写生字及词语.   ◆练习读熟全文.   第二课时   精读第二部分   ◆学生默读,理清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一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练习用自己的话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体会开国大典盛况.   ◆画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朗读.   重点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全国各地.“长城”“大江”代表中国,再用“内外”“南北”这样相对的词语,既表达了全国各地的意思,又使语言非常生动、整齐、有力.“全国人民一齐欢跃起来.”“欢跃”,欢腾跳跃.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联系下文,课文对天an门广场庆典的描述,正是“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的写照和缩影.)   ◆指导朗读课文,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练习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而说话.   重点练习朗读: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感受自豪,扬眉吐气.)   ◆找出描写人民群众心情的语句,初步了解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   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句的气势,练习朗读排比句.   (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练习背诵第7自然段.   篡阅读第三段   ◆自由朗读描写阅兵式的语句.   ◆画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小组合作,讨论试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________而________;为________而________  ;为_________而________.   阅读第四部分   ◆默读,画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朗读第14自然段,读出欢庆的气氛.   ◆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重点:“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练习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句子包含的意思.   总结全文   ◆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四个怎样的场面.   ◆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一·欢呼声”?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讨论内容: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情况,知道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使学生了解新中国的成立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从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继承革命传统,激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初步学习表达的方法:作者是怎样把这么盛大的庆典活动描述清楚的?(a.选择最能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的场面.b.选择最能体现中国人民欢欣鼓舞的激动而热烈的场面;c.按大会的进程逐项描述.)   作业   ◆摘录最使你激动的句子,背诵、抄写课文第7自然段.   ◆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 《开国大典》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和抄写课文的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想象整个“开国大典”的场面,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新中国、热爱解放军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教学重点   1、能比较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体会比喻句、排比句的作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新中国、热爱解放军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教学准备:   1、制作相关课件;   2、从课外书籍或网络中查找有关开国大典的课件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理解部分词意,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 细读课文,品味理解。   (一)释题导入,引出“大典”。   1.揭示课题,板书:开国大典,指导书写“典”字。   2.解释课题,齐读课题。(“开国大典”就是创建国家时举行的重大典礼。)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识“大典”。   (在这一部分,主要是扫清字词障碍,对课文内容有个基本了解)   1、练习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   ⑴ 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⑵ 反馈自学生字词情况:   2、质疑解疑:   (简单问题当时解决,和理解课文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随着深入学习课文时再解决。 )   (三)细读课文,理清脉络,感受“大典”。   (在这一部分,主要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感受“大典”的盛况)   1、练习分段:   ⑴ 学生默读思考,理清文章脉络:   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   ⑵ 学生讨论:   (明确: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   2、合作研读,体会情境(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道思考题)   (1)假如你是一名记者,或是一名群众,当时的哪一个场景让你终生难忘?   (2)根据选项,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在组内说说当时的情景。   (在这一环节,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体现尊重学生、唤醒、激励学生参与意识,追求有序、有情、有效、有趣课堂。)   (四)总结全文   1、评价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情况;   2、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重点学习群众进场,阅兵式和群众*三个部分,进一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2.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3.整体了解作者记叙开国大典的方法,初步学会场面描写的方法。   一、复习导入   1.师生共同回顾上节课的学习收获,教师小结。   2.交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出示学习任务   1、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2、同桌讨论、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3、通过学习课文有关段落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自学时间8---12分钟,视学生自学情况而定)   (在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学生自学 (教师巡视并相机参与部分讨论)   四、检测学情 (分四个部分)   ㈠、出示填空练习题,巩固第一部分的学习内容。   {{{(使学生明确开国大典举行的时间、地点、参加的人、参加的总人数等问题。)   开国大典于 年 月 日在 举行,参加典礼的成员有 __,估计总数__________。会场在__________。主席台设在__________。   ㈡、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也是本文的主体部分,我主要设计了三个小环节,即1、理脉络;2、说内容;3、抓重点语句,具体就是)   1、请学生默读第二部分,自主理清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   2、练习用自己的话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主体部分。体会开国大典盛况。   3.找出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的语句,初步了解课文用了哪些方法?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朗读。   (1)重点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排比:在这段话中,有四个“传到”。体会排比句的气势,练习朗读排比句。   (2)请学生对比地读读下列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出示对比句) (第一组句子)   a、下午三点整,会场上发出一阵掌声,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人的目光看向主席台。   b、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出示这组句子,意在通过重点词的分析比较,让学生体会人民群众对毛主席和新中国的无比热爱。) (我出示的第二组句子就是……)   a、三十万人脱帽站立,抬起头,看着国旗。   b、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通过这组句子的对比,意在让学生体会中国人民为从此站起来、当家做主人感到无比激动,无比自豪。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4.指导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人民群众那种(激动、兴奋、喜悦)的心情。   5.根据板书练习背诵第七自然段。   ㈢、精读第三部分   1.自由朗读描写阅兵式的语句。   2.画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3.小组合作,讨论试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   ㈣、精读第四部分 (在这一部分,我也是设计了三个小环节,1、划一划;2、读一读;3、通过换词语的方法体会句子意思,具体就是)   1.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2.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3.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其中一句是:   (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换一个词语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两股红流(*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光明(光亮)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重点:“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让学生练习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句子包含的意思。   ㈤、总结全文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   2、初步学习表达的方法:作者是怎样把这么盛大的庆典活动描述清楚的?(a.选择最能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的场面。b.选择最能体现中国人民欢欣鼓舞的激动而热烈的场面。c.按大会的进程逐项描述。)   五、课堂训练   1、试着体会本文用词准确、比喻贴切的特点以及场面描写的方法,可以抄录有关句子,然后模仿写一写。   2.让学生说一说读后的感受。   3、背诵、抄写课文第7自然段。(视时间而定,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在课后完成)   附板书设计:   会场布置   毛主席出现   大典盛况   开国大典 { 宣告成立   宣读公告   阅兵仪式 《开国大典》教案 篇11   一、说教材:   《开国大典》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组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作者以 “会场布置→大会盛况(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阅兵仪式→群众游行”为写作思路,以大会盛况(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为写作重点,通过几个场面的描写,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对领袖毛泽东的无比热爱之情。文章文笔流畅,层次清楚,场面描写与抒发感情相结合。   本组课文以“走近毛泽东”为人文主题,以“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为语言训练目标,以引导学生通过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体会毛泽东的领袖风采和凡人情怀为教学重点,安排了《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四篇课文。在本组的其他三篇课文中,我们感受到通过人物描写刻画的伟人和凡人毛泽东,本课则主要通过场面描写刻画了毛泽东的领袖风采,这为本组语文园地的习作训练作了一定铺垫。   从能力方面讲,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独立识字能力,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情感方面讲,五年级学生的自主意识正在增强,处在一个由依赖到独立的过渡阶段,这时他们强烈地要求自主、独立与成功。   “阅读叙事性文章,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深刻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是新课标对五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根据这些相关要求,同时针对这篇课文的特点和本单元训练的重点,并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学情,我安排了两课时的教学时间,现在着重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具体如下:   教学目标:   1.认识“擎、钮、瞻、聂、党”5个生字,会写“典、副、委、协、宾、泽、奏、诞、钮、瞻、拂、骑、嗓、党”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第七自然段。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4.初步学习场面描写,了解场面描写的特点。   “学习场面描写,学写场面描写”是新知识,是单元语言训练目标、训练重点之一,精当的场面描写既是本文重要的写作特色,又能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因此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场面描写,了解场面描写的特点来表达思想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此外,课文写的是五十年代的事,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因此,“抓住首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借助课外资料,使学生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就成了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及学法:   为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帮助同学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由于本文作者用场面描写表达了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深厚思想感情,所以在本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会让学生抓住场面中的重点词语品读感悟,读中悟情,读中悟写,读中表情,读写结合,同时借助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创设情境的方法完成本课教学。   通过前面课文的学习,学生已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有所了解,具备了一定的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采用“读——找——换——想——读”的学习方法学习课文,即“初读了解场面描写的点和面——细读找重点词句——换词体会感情——想象场面—— 表情诵读升华感情,回读体会写法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新课导入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合理的导入能奠定一堂课的基调,使教学过程顺利展开。首先我会以“跳绳”为话题,请同学们以“跳绳”为话题进行口头作文,提示学生可以先说同学们跳绳的整个场面,再说单个同学的跳绳,也可以先说单个同学的跳绳,再说同学们跳绳的整个场面,等学生进行交流后,引出什么是场面描写——“同学们刚才说的跳绳就是场面描写,单个‘跳绳’的描写是场面描写的‘点’, 同学们跳绳的整个场面是场面描写的‘面’,场面描写的特点是‘有点有面,点面结合’。我们今天来学习一个盛大的场面《开国大典》。”以“跳绳”为话题进行口头作文,把抽象的场面描写概念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在口头作文的实践中明白什么是场面描写,场面描写的特点是什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引出新课教学,并为突出教学重点做准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场面。   这个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小环节:   1、认读生字、词语,注意难写的字:瞻、嗓。   2、说说题目《开国大典》中的“开”是什么意思,并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要素说说课资料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此后播放《开国大典》的电影片断。   3、欣赏影片,简介当时的背景资料:   1949年10月1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在中国共产党,在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人,过上了幸福自由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4、采用影片与文本结合的方法,请学生说说作者围绕这件事主要写了哪些场面?请学生再次快速浏览课文,然后把“宣布成立、会场布置、大会盛况、宣读公告、群众游行、升国旗、阅兵仪式”填在黑板上的相应位置。   由于五年的学生已具有独立的识字能力及强烈的自主意识,所以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在初读课文后,一起认读生字新词,并让学生自己提出较难写的字,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通过欣赏影片和对新中国成立前后史料的了解,学生能够在对课文有整体感知的前提下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为突破难点奠定基础;通过上黑板写板书实践操作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可以让学生迅速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写作重点。   (三)研读“大会盛况”中的小场面,体会人民情感,掌握场面描写的写作特点。   本文重点描写了“会场布置、大会盛况、阅兵仪式、群众游行”四个大场面,但重点是写了“大会盛况”中的“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这几个小场面,所以这节课我重点研读这几个小场面,以第一个小场面和第二个小场面为例:   1、研读场面“宣布成立”   (1)体会五个“一齐”的思想感情。   首先让学生说说这个小场面的“点”与“面”是什么,然后我会提问:“在首都人民欢呼雀跃的场面中,你认为哪些词、句表达了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心情?”首先将学生的关注点聚焦到要背诵的第七自然段,然后由重点段的重点词(两个“一齐”)出发,请学生换词(一起)对比着读书体会,从而领悟首都人民都有一颗热爱毛主席、热爱新中国的心。再提问:“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用了‘一齐’,体现了首都人民的什么感情?”使学生的目光转移到其他自然段前后联系体会中国人民对毛主席、新中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在这个过程中,我紧紧围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即抓住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进行教学。结合教法中的“抓住场面中的重点词语品读感悟”和学法中的“初读了解场面描写的点和面——细读找重点词句——换词体会感情”,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归纳能力,又有效地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2)抓住“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启发想象,体会思想感情。   首先我会引导学生抓住“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这两个词的意思体会毛主席的声音传得远,使全中国人民都激动自豪。然后提问:“‘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都传到全国哪些地方?人们有哪些举动?”从而体会全国人民都有一颗热爱毛主席、热爱新中国的心。   (3)指导朗读,要求背诵。   根据课后要求,我首先通过指名读、小组读、齐读的方式使学生感受句子蕴含的丰富情感,并且要求学生会背诵,这样做到了注重以生为本,以读为本,尊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真正达到“以读促情、以读感悟”。   2、研读场面“升国旗”   如同研读第一个小场面,我首先让学生说说这个小场面的“点”与“面”是什么,使学生掌握场面描写的特点,再次突出教学重点,然后让学生找重点词,抓住这些重点词中的“站”,说说它传神在哪里,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课前收集的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具体资料体会“站”的意义。最后由我概括性介绍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资料(圆明园的大火燃烧着中国人民的痛苦、屈辱、灾难,南京大屠杀,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刻骨铭心的过去,真可谓暗无天日,民不聊生,旧中国成了一座人间地狱。危难之际,毛主席领导全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历经八年抗日战争、四年解放战争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最后学生写话(如果此时你在开国大典现场,你想对毛主席,对全国人民说什么?)   这个过程是教学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引导学生先抓住“站”联系上下文谈感悟,接着介绍历史背景,再以“如果此时你在开国大典现场,你想对毛主席、对全国人民说什么?”为话题设身处地写感受。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从内心感悟中国人民对毛主席,对新中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3、运用学法,自读“宣读公告”   指导学生运用学法,抓住场面中的面“三十万人民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体会首都人民无比热爱毛主席的思想感情。   4、回读体会场面描写的写法特点   回读“大会盛况”中“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三个小场面,再一次体会场面描写的写作特点,即作者有点有面,点面结合地写出了首都人民在开国大典之际对新中国、对毛主席的无限热爱之情。(四)首尾呼应,课时呼应,顺利结课。   首先做这堂课的总结:这节课我们用“初读了解场面描写的点和面——细读找重点词句——换词体会感情——想象场面—— 诵读升华感情,回读体会写法特点”体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及场面描写的特点。下节课我们继续用这个学法体会“会场布置、阅兵仪式、群众游行”三个大场面的思想情感及写法特点,并学写场面“跳绳比赛”。   场面“跳绳”是这堂课的导入语,结课运用场面“跳绳比赛”做到了本课时的首尾呼应,使学生对描写这个场面不再陌生;由第一课时“会场盛况”中小场面的教学过渡到第二课时其他大场面的教学,做到了课时间的呼应,也提出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为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奠定基础。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求能简洁明了地展现课文灵魂。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板书,会场布置、大会盛况(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阅兵仪式、群众游行皆为本文描写的大场面,但以大会盛况(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为写作重点(用红笔标出),再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   开国大典   会场布置  →  大会盛况  →  阅兵仪式 → 群众游行   ↓                          宣布成立                    ↓   升国旗   ↓   宣读公告 《开国大典》教案 篇12   山东省菏泽市教研室 马建华   《开国大典》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5课,是新增的讲读课文。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全文共15个自然段,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可分为五段。第一段(第1至第4自然段)写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先概括交代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成员和人数,然后分别描述会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第二段(第5至第10自然段)主要写了三件事:第一件是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第二件是庄严的五星红旗升起来了。第三件是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宣布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是开国大典的重要部分。第三段(第11至13自然段)写了阅兵式的盛况。写了三层意思:1.阅兵式开始的情况。2.各兵种通过天安门受检阅。3.群众看到检阅部队后的激动情景。第四段(第14自然段)写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的景象和群众队伍游行的情况。第五段(最后一个自然段)写散会的情况。   课文突出了场面描写:会场的布置、庞大的群众队伍、典礼开始、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星红旗升起、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和宣布毛泽东当选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盛大的阅兵式、燃放礼花、群众队伍游行等众多场面都描绘得有声有色,令人激动万分,突出了开国大典的喜庆、庄严、隆重、热烈气氛。记叙详实、条理清楚、用词准确是课文的另一突出特点。   这篇课文安排在第九册第二组,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也就是说,通过本课和本组其他几课的学习,要使学生在练习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懂得怎样才能提高阅读的速度,要逐步提高阅读的速度。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本课要把握特点,突出重点,以读为主,扎实训练。具体做法如下:   一、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然后填空。①开国大典是在年月下午时举行的。②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门大炮齐发,一共响。③阅兵式进行了钟头。   3.快速读课文,说说课文大意。   二、熟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列出提纲。   3.讨论分段,理清课文叙述顺序,修改所列提纲。   三、精读课文,分步训练。   1.学习课文第一段。先让学生快速浏览第一段,准备做填空练习:开国大典于年月日在首都举行,参加典礼的成员有,有,有,估计总数。会场在。主席台设在。以此掌握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成员和人数,了解会尝主席台的布置情况。然后细读课文,体会会场的精心布置和群众队伍场面的壮观。最后品读课文第一段,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如:①分别找出“汇集”、“擎着”、“提着”的近义词,想想作者为什么选用这三个词语;②比较“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走向)会潮这句话中的“直奔”和“走向”有什么不同;③用“迎风招展”口头造句。   2.学习课文第二段。先快速读课文第二段,想一想这段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让学生掌握这一段的主要内容。再细读这段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描述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时的情景的。接着,通过回忆看《开国大典》的电影、电视,结合课文中的彩色插图,进一步体会这一段课文所描写的动人场面。然后进行重点词句的训练:(1)比较下面句子中带点的词语跟括号里的词语有什么不同:①30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朝着)主席台。②30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起抬起头,·瞻·仰(望着)这鲜红的国旗。(2)这段课文中有几处写了掌声,写法有什么不同?(3)用“诞生”、“雄伟”、“热烈”各说一句话。   3.学习课文第三段。快速朗读课文第三段,进行填空练习,使学生掌握阅兵式的程序。“阅兵式的检阅司令员、阅兵总指挥分别是和。受检阅的部队开头是两个排,接着是、。当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飞过天空。”然后细读这段课文,体会阅兵式的壮观场面和人民群众看到检阅部队时的激动场面。最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段。   4.学习课文第四段。可先让学生快速阅读这一段,说说作者是抓住哪两个方面来描绘这动人的情景的。然后抓装天上是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是万万千千的灯火一片红”,让学生闭上眼睛,结合过去看到的类似的场面体会天安门上礼花此起彼落,广场上灯火辉煌的绮丽景象。最后让学生用“次序”口头造句。   5.学习课文第五段。先齐读这段课文。然后比较“·两·股·红·流(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中带点的词语跟括号里的词语有什么不同。6.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跟“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相似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好在哪里,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试说两个这样的句子.   四、品读课文,综合训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总结中心思想。   2.快速读课文,按列出的提纲复述课文。   3.做课后“思考·练习”4。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要求背诵的段落。 《开国大典》教案 篇13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这堂课中,我结合预设的学习目标,注重渗透学法的指导,如:结合背景资料理解课文内容;边读边展开想象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课后,我意识到:这堂课中,朗读指导没有体现层次性。在学习课文的重点段(第七自然段时),必须要充分地学生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与评价,才能体会首都人民的兴奋、激动、自豪的心情。离不开教师的指朗读指导。同时我还发现朗读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重要,一篇文章只要朗读得有感情,学生自然而然就能体会到思想感情,教师要指导学生的朗读,少不了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对于学生理解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极有帮助,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与作者共鸣,与作品中的人物共鸣。因此,教师的范读十分的重要。 《开国大典》教案 篇14   一、说教材   《开国大典》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是一篇鼓舞人心的新闻特写,描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建国大典的盛况,记叙了新中国成马上亿万大众欣喜若狂、冲动自大的动人局面。作者借三十万人民的心声,表达了这样一个主题:新中国建立是我国汗青上开天辟地的巨大时候,中国人民今后站起来了!文章文笔流通,条理明白,局面形貌与抒发情感相联合。   本文借刻画得绘声绘色的会场部署、大会盛况、群众游行等局面,突出了建国大典的喜庆、端庄、热烈的氛围。针对文章以上的特点、单位训练的重点和课文在单位中的摆设,本课教学目的为:   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场面描写”是单元语言训练目标之一,精当的场面描写表达思想感情又是本课的重要写作特色,因此,我把在阅读中体会场面描写的方法,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那么理解课文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场面描写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自然就成了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开国大典距今六十一年,当时的时代背景远离孩子的生活世界、情感世界,如何运用教学手段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这篇课文的关键。为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引领学生按照从整体——部分——回归整体的教学方法学习课文,先初读整体感知大典进行情况;尔后抓住部分重点词句领会人民的情感;最后再浏览全文回归整体。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走入情景,深化体验。这样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再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说学法   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自学生字、新词;多种方式朗读课文;让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场景,朗读,想象,谈体会,即通过谈——读——想——体这四个环节,来学习课文,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有效地展开了与文本的对话。   四、说教学过程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中我采用激趣的启发式谈话:通过问题:你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第一岁的生日在什么时间吗?引出课题《开国大典》,随后播放课件《开国大典》片段(课件),然后让学生说说:该片段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并提出自己看到课题后产生的疑问,最后让他们带着心中的疑问,结合自学的生字新词用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   待学生初读之后组织学生交流这样几个问题:(课件)什么是开国大典?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的盛况的?讲了几部分内容?并完成填空。   这一环节我采用启发式谈话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课件的引入又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用喜欢的方式亲近文本;同时学生交流的问题又梳理了文章的结构,理清了课文的顺序,并锻炼了孩子的概括能力,真实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生成过程。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优化整体阅读,以此达到了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目的。   2、精读课文想象场面体会情感   “透过一个个场面,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以教学中我没有引领学生逐段分析课文。而是从把握孩子的认知起点入手,引导学生抓住场面,想象场面情景;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句的揣摩来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   首先,从情感入手: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课件)课文描写了一些什么场景,你对哪些场景的印象最深,从这些场景中你想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边读边批注)也就是从谈、读,想、体这四个学生的认知点入手,让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场景,重点谈:什么场景的印象深、读:描写场景的段落、想:想象当时的情景、体:体会这场景中包含的思想感情。(课件)   然后,抓重点分析:引读5-7自然段后课件出示文中的重点词句、段落以及与词句相关的图片,让学生观看并指名朗读,随机引导学生理解课件出示的问题。   让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分析中理解“光明”“长城内外”等词语的象征意义,体会场面描写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同时让学生从分析中知道了54门大炮28响代表着我国当时统计的54个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英勇奋斗了28年,终于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声音传入了每个人的心中,传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传遍了中华大地。这声音怎能不让全中国人民感到欢欣、激动和自豪!   随后: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借助开国大典盛况的课件片段把学生带入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让学生走入情境,深化体验,感受那激动人心的时刻。(课件)看完开国大典片段之后让学生欣赏(60年国庆阅兵)(课件)通过前后两课件的对比,让学生切身的感受到改革开放后我们伟大祖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变: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军队现代化了,不再是开国大典时“马拉炮车”“万国牌武器”“小米夹布枪”而是自行研制的“战略导弹”“导航卫星”等现代化武器装备;使学生知道“国兴我兴”;教育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努力学习,用知识强大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在这个环节中,我通过:谈——读——想——体让学生亲近了文本,以想象训练丰富语言感悟,使语文课成为“情感”的课堂。以默读、指名读、引读等多种方式的读,锻炼了学生阅读能力。让孩子走进字词,在字词理解、语言感悟中体味语文,发现语文的美。同时,分析课件所出示的重点语句的过程:让孩子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文中群众的情与教师情、学生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孩子的情感在文字上舞蹈,达到以情促悟。   3、回归全文,升华情感   (1)、快速浏览全文。   (2)、根据本课板书的提示小组交流:从开国大典的盛况中,你读出了什么?(课件)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的答案是多元化的,这样借助板书回顾总结了全文,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体验。板书能简洁明了地展现课文灵魂。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板书,会场布置、大会盛况(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阅兵仪式、群众游行皆为本文描写的大场面,但以大会盛况(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为写作重点(用红笔标出),这样设计既能再现作者的写作思路;也能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结构。   (3)、部署课外作业:要是你是一名建国大典拍照记者,你会选拍哪些方面:给你拍摄的每张照片配上笔墨阐明。以此到达知识迁徙的目标。   (4)、升华情绪:让学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齐唱中竣事本课。 《开国大典》教案 篇15   教学内容:   1. 引导学生自主读文,学习生字词,读通课文。   2. 了解课文大意,能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给课文分段。   3. 初步感受典礼的隆重、盛大和群众兴奋、激动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 揭题,审题   1.(出示课题:开国大典)读一读,你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把你所了解的告诉大家;若不明白,把你的疑问提出来。   2.指名说。   二、 自学读文   1. 初读课文,你觉得该完成哪些要求?(指名说)   2. 出示要求:   自学要求:1)划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想想词义。   2)把课文一句一句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划出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用“”)   3. 学生自学,并拿起笔来圈圈划划。   三、 检查   1. 通过自学,你完成这些学习任务了吗?对照自学要求,一项一项讨论。(指名说)   1) 挑几个容易写错的词写一写。再默写下列词:   诞生 协商 瞻仰 检阅 率领 排山倒海 吹拂   (互相检查、批改;纠正错别字: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   2) 提出较难读的句、段;(指名读)   同桌比读,并用☆△表示你的评价。   2. 你还读懂了什么呢?   1) 文中解释课题的是哪句话?   2) 还读懂了什么?(指名继续说)   ①从参加的人及人数,看出什么?读一读(隆重、盛大)   ②会场的布置觉得怎样?读一读(庄重、肃穆)   ③群众老远赶来,那么早赶来,说明什么?读一读(热情高涨、激动、兴奋)   3. 还有吗?(板书:会场大典阅兵游行)   1) 看板书,对照课文,老师为什么这样写?   (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   2) 按以上顺序分段。   (板书:1——4 5——10 11——13 14——15)   分段时,文中有些句子已经帮我们起到了提示作用,你找到了吗?(指名说)   3) 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大意。(自由说,指名说)   四、 总结   1.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从文中了解了什么呢?(指名说)   2. 启示下堂课内容:这样隆重、盛大的开国大典,你想不想参加?好,下堂课,让我们也跟随群众的队伍,走进会场,去感受那一份隆重、热烈的气氛。   五、 作业:作业本第1、2题。   板书   会场1——4   典礼5——10   开国大典 阅兵11——13   游行14——15 《开国大典》教案 篇16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预习导学提纲:   (一)识字写字   1、学法指导   认真阅读读文数遍,找出生字,注上拼音,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易混易错的多读多认几遍。   2、基础训练   (1)读一读,认一认,给下面生字注上拼音。   擎(     )钮(    )瞻(    )聂(    )党(    )臻(     )   (2)用“v”给正下列加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直奔会场(bēn bèn)  旗杆(gān gǎn)   首都(dū dōu)   排山倒海(dǎo dào)  外宾(bīn bīng)  擎着(qín qíng)   (3)读准下面词语   典礼  委员   协商   外宾  汇集  庄严  宣告  诞生  电钮   瞻仰  飘拂  汇集  欢呼  城墙   高耸 挺立   (4)读一读,写一写   典       副       委       协        宾       泽       奏   诞       钮       瞻       拂        骑       嗓       党   (二)积累词语   1、学法指导   用“    ”划出新词美词,读读记记,理解词语意思。   2、基础训练   (1)读读记记下列词语。   典礼  委员   政治协商会议   汇集  庄严  宣告  诞生   瞻仰  飘拂  汇集     高耸  挺立  耸立  擎着  排山倒海  肃立  肃静   (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意思。   (三)初读感知(预习导纲)   1、学法指导   带着问题(见下),认真默读,边读边想,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做到不错不添不漏)。   2、思考下列问题。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按怎样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写了哪些内容?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默读课文, 找找看,课文描写了开国大典前后哪几个场面?   (4)画出文中描写毛主席的动作和群众的反应的语句,并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5)细读课文,体会一下,开国大典场面怎样?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   (6)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怀着怎样感情?请画出有关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并写出批注。   (四)细读品味第一部分   1、学法指导   细心阅读课文1到4自然段,品味精美词句,理解文章内容,想象文中画面,体会表达方法,感情朗读课文。   2、思考下列问题   (1)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会场气氛热烈?画出有关语句,认真读一读,并写出你的体会。   (2)细读第四自然段,说说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观礼群众激动、兴奋的心情。把体会批注在课文相应的地方。   (3)读了1到4自然段,我有什么问题要和同学交流,在书上标出来。   (五)同法细读庆典的另三个场面   (六)质疑问难   读了这篇课文后,我有哪些问题不理解,在书上标出来。   (七)阅读心语   1.我喜欢文中的词语有:   写得优美的句子有:   2、我觉得写得最精彩的段落是       ,并把它背下来。   3、学了这篇课文后,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可从思想感情、写作方法上来谈)?   (八)拓展延伸——仿写一个场面   快乐的课间活动   “铃——铃——铃——”下课了,  《开国大典》教案 篇17   第一部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4分)   金銮殿(  ) 赊欠(  ) 绵亘(  ) 脸颊(  )   2.课文主要写了毛泽东同志的四件小事:         、         、         、         ,表现了毛泽东生活简朴、团结友人、严于律己的高尚品质。(4分)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3分)   ⑴行人熙熙攘攘。   熙熙攘攘:   ⑵这就是金銮殿!瞧,龙盘虎踞的。   龙盘虎踞:   ⑶被营救出来的时候,你骨瘦如柴,奄奄一息。   奄奄一息:   4.请根据提供的信息,分别说出对应的人物或作品。(2004年绍兴试题)(4分)   示例:潇湘馆  丫环  紫鹃  葬花  《红楼梦》人物:林黛玉   ①赤兔马  单刀赴会  败走麦城  《三国演义》人物:      ②海难  荒岛  “星期五”  英国历险小说主人公:      5.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句是(  )(2004年深圳南山区试题)(3分)   a.深南大道车来车往川流不息,两旁高楼鳞次栉比,好一派现代都市景象。   b.在深圳书城的读者见面会上,携《那小子真帅》而来的韩国作者又掀起一阵汹涌的“韩流”,令少男少女们触目伤怀、激动不已。   c.又是六月丹荔飘香的时节,颗颗鲜红的荔枝含笑枝头,尽态极妍,向人们展示着它的甜美和芳香。   d.在清理拆除违法建筑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梳”而不“理”,留下的残垣断壁很煞风景,更为严重的是一些被拆的窝棚又在原地纷纷建了起来。   第二部分:   (一)   历练后的飞翔(2004年黄冈试题)   在辽阔的亚马逊平原上,生活着一种叫雕鹰的雄鹰,它有“飞行之王”的称号。它的飞行时间之长、速度之快、动作之敏捷,堪称鹰中之最,被它发现的小动物,一般都难逃脱它的捕捉。   但谁能想到那壮丽的飞翔后面却蕴含着滴血的悲壮?   当一只幼鹰出生后,没享受几天舒服的日子,就要经受母亲近似残酷的训练,在母鹰的帮助下,幼鹰没多久就能独自飞翔,但这只是第一步,因为这种飞翔只比爬行好一点。幼鹰需要成百上千次的训练,否则,就不能获得母亲口中的食物。第二步,母鹰把幼鹰带到高处,或树边或悬崖上,然后把它们摔下去,有的幼鹰因胆怯而被母亲活活摔死。但母鹰不会因此而停止对它们的训练,母鹰深知:不经过这样的训练,孩子们就不能飞上高远的蓝天,即使能,也难以捕捉到食物进而被饿死。第三步则充满着残酷和恐怖,那些被母亲推下悬崖而能胜利飞翔的幼鹰将面临着最后的,也是最关键、最艰难的考验,因为它们那正在成长的翅膀会被母鹰残忍地折断大部分骨骼,然后再次从高处推下,有很多幼鹰就是在这时成为飞翔悲壮的祭品,但母鹰同样不会停止这\'血淋淋\'的训练,因为它眼中虽然有痛苦的泪水,但同时也在构筑着孩子们生命的蓝天。   有的猎人动了恻隐之心,偷偷地把一些还没有来得及被母鹰折断翅膀的幼鹰带回家里喂养。但后来猎人发现那被喂养长大的雕鹰至多飞到房屋那么高便要落下来。那两米多长的翅膀已成为累赘。   原来,母鹰“残忍”地折断幼鹰翅膀中的大部分骨骼,是决定幼鹰未来能否在广袤的天空中自由翱翔的关键所在。雕鹰翅膀骨骼的再生能力很强,只要在被折断后仍能忍着剧痛不停地振翅飞翔,使翅膀不断地充血,不久便能痊愈,而痊愈后翅膀则似神话中的凤凰一样死后重生,将能长得更加强健有力。如果不这样,雕鹰也就失去了这仅有的一个机会,它也就永远与蓝天无缘。   没有谁能帮助雕鹰飞翔,除了它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辽阔而美丽的蓝天,也都拥有一双为蓝天作准备的翅膀,那就是激情、意志、勇气和希望,但我们的翅膀也同样常会被折断,也同样常会变得疲软无力,如果这样,我们能忍受剧痛拒绝怜悯,永不坠落地飞翔吗?   6.雕鹰为什么被称为“飞行之王”?(3分)   7.文中那“壮丽的飞翔”后面蕴含着的“滴血的悲壮”指的是:(3分)   ⑴   ⑵   ⑶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各指什么?(4分)   ⑴如果不这样,雕鹰也就失去了这仅有的一个机会,它也就永远与蓝天无缘。   ⑵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辽阔而美丽的蓝天,也都拥有一双为蓝天作准备的翅膀。   9.联系全文,请赏析文中划曲线的句子。(4分)   ⑴它眼中虽然有痛苦的泪水,但同时也在构筑着孩子们生命的蓝天。   ⑵没有谁能帮助雕鹰飞翔,除了它自己。   (二)   纪念(德国·魏斯科普夫)   在希特勒德国军队进入巴黎之后,毕加索没有受到这些侵略者的迫害,这真使他和他的朋友惊异。其实这完全是因为德国宣传部想把这件事作为在国外大吹大擂的资本。   后来希特勒德国军官和大兵不时造访毕加索的工作室。毕加索一语不发地接待这些不速之客,一语不发地领着他们东看西看,临走时候送给他们一张复印的纳粹飞机炸毁巴斯克人的奎尔尼加市名画,然后他说一个字,而且总说这一个字:“纪念!”   有一天,一个德国秘密警察官去看毕加索,问道:“这是您作的吗?”   “不是,”他反驳说,同时摇着头,“这是他们作的。”   这个特务也许完全听懂了;也许没有听懂毕加索的回答;也许毕加索的勇敢吓住了他;也许他认为这是疯子的说法:——这都由他去吧。他走了,毕加索再没听到什么下文。这是1944年的事情。正如赫伯尔在《莱茵老朋友的小珠宝箱》里所说的,这件事是值得再三念诵的。   10.“资本”在文中指      。(3分)   11.毕加索总说一个字“纪念”,他要纪念什么?(3分)   12.“毕加索一语不发地接待这些不速之客,一语不发地领着他们东看西看……”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饰方法,有何作用?(3分)   13.当秘密警察官把一张复印的画给毕加索看,问道:“这是您作的吗?”毕加索为什么回答说不是,而说是“他们作的”?(3分)   14.“这件事是值得再三念诵的。”为什么值得念诵,表现毕加索什么精神?(3分)   15.秘密警察走了,毕加索再没听到什么下文,你以为是什么原因?(3分)   第三部分:片断写作练习(50分)   自编一则寓言小故事,要求在文章最后点明寓意。200字左右。 《开国大典》教案 篇18   【典礼】   〖解释〗   郑重举行的仪式。   〖造句〗   今天学校举行开学典礼。   【协商】   〖解释〗   共同商量以便取得一致意见。   〖造句〗   老师正在和家长协商关于学生交费的问题。   【城楼檐下】   〖解释〗   本课指天an门城楼的屋檐下。   【迎风招展】   〖解释〗   随着风飘动。   〖造句〗   运动场上彩旗迎风招展。   【汇集】   〖解释〗   聚集。   〖造句〗   我们把整理的资料汇集在一起,准备写一个调查报告。   【擎着】   〖解释〗   往上托着、举着。   〖造句〗   升旗仪式快要开始了,一名少先队员高擎着五星红旗迈步走来。   【直奔】   〖解释〗   直接赶赴(某地)。   〖造句〗   一下火车,球员们不顾旅途的劳累,直奔赛场。   【五更天】   〖解释〗   从黄昏到拂晓一夜间分为五更,五更天就是指第五更的那段时间。   【正午】   〖解释〗   中午12点。   〖造句〗   小李从学校赶回家已经是正午时间了。   【排山倒海】   〖解释〗   把高山推倒,把大海翻过来。形容力量强大,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造句〗   中国人民正以排山倒海之势进行经济建设。   【投向】   〖解释〗   指光线等射向。   〖造句〗   我们把崇敬的目光投向前面这位战士。   【诞生】   〖解释〗   出生。   〖造句〗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欢跃】   〖解释〗   欢腾,形容欢喜得手舞足蹈。   〖造句〗   得知我班运动员在这次接力赛上获得了冠军,同学们欢跃起来。   【电钮】   〖解释〗   控制电开关的按钮。   【徐徐上升】   〖解释〗   慢慢地向上(运动)。   〖造句〗   红旗在晨风中徐徐上升。   【瞻仰】   〖解释〗   恭敬地看。   〖造句〗   每天来毛主席纪念堂瞻仰主席遗容的人络绎不绝。 《开国大典》教案 篇19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8自然段。   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难点:含义较深的句子理解。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过程 :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   要求: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 本第1、2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2、背诵第6~8自然段。   教学过程 :   一、阅读第二段。   1、理清典礼过程。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3、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理解基础上练习朗读。   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说话。   随机点拨句子: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朗读(自豪,扬眉吐气)   3、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   4、背诵6~8节。   二、阅读第三段   1、自由读,用一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划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成果   欢喜和激动的心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选读句子。   三、作业    1、背诵6~8节。   2、完成作业 本3、5题。   3、联系课文内容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1、听写。   2、背诵6~8节。   二、阅读第四段   1、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2、理解。   3、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4、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   “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内含的意思。   三、总结全文,领会中心。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   2、整理语言,归纳主要内容。   3、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反映了什么思想感情?   4、完成作业 本6、7题,交流。   5、学习“单元提示”。联系这一课的学习,说说怎样凭借主要内容领悟中心思想。   四、作业    选做:   1、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   2、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   3、写一段话:1949年10月1日,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 《开国大典》教案 篇20   授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一册课文   课时目标:   1.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记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体会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成立感到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教具准备:碟片、挂图、图片。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品读悟情,交流探讨,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每个星期一,我们都要在学校举行升旗仪式,当望着鲜艳的国旗冉冉升起,我们的心情多么激动啊!你们知道是谁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升起了我们伟大祖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吗?(出示挂图)   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带领全国人民推翻了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建立了伟大的新中国(板书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下面让我们一起观赏在北京举行的开国大典盛况(放录像)   二、品读语句,构建形象画面   欣赏着这样盛大的开国大典,再回忆看过的电影,你的心情怎样?   1、自主读书,读中悟情   打开课本,速读课文,从中选择出你体会最深,认为最能表达人民激动、自豪的一个场面,练习朗读,读出感情。   2、合作品读,点拨深化   (1)学生自由汇报,整体交流朗读,师生适当评价。   (2)教师相机点拨,进一步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3)激发学生想象,抓重点词句指导朗读。   三、创设情景,强化爱国之情(放录像)   1、展示学生自编自办的“庆国庆”手抄小报。   2、播放中国成立五十周年庆典录像。   四、设问促思,升华情感   这节课,我们一起重温了开国大典那庄严盛大的历史时刻,不禁心潮起伏,那么你想说些什么?   五、作业设计,拓展延伸(任选)   1、我会读(有感情地品读课文)   2、我会写(生字新词)   3、我会积累(摘抄背诵优美句段)   4、我会运用(运用本文的表达方法,试着以“节日的夜晚”为题写一个片段,写出夜晚焰火的形态变化,灯光的设置,人群的反应等或写写生活中的“-------庆典”,写出参加人员,会场设置,台上表演人员的表现及台下来宾的表现等)。


选择样式

选择布局
选择颜色
选择背景
选择背景